周恩来曾回忆说:“讲到中国革命的性质,今天似乎是老生常谈了……可是在六大(1928年)时,这却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当时无论从莫斯科中山大学或从西欧回来的同志又都轻视理论,所以对革命的性质问题搞不清。”这表明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
A.尚未确立明确的革命目标 | B.受到共产国际的强烈影响 |
C.正确认识到农村根据地的地位 | D.已逐渐克服教条主义倾向 |
据统计,1919年1-4月,日本《大阪朝日新闻》对中国的报道篇幅平均每月为26.5篇;1919年5月为223篇,1919年6月为225篇。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五四运动引起日媒共鸣 | B.巴黎和会伤害中日利益 |
C.日媒同情中国外交遭遇 | D.中国反帝浪潮目标明确 |
毛泽东曾指出“辛亥革命以后,谁要再想做皇帝,就做不成了。所以我们说它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里他强调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在于()
A.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 B.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
C.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1900~1901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A.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活动 | B.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 |
C.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 | D.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 |
美国公使田贝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这表明()
A.美国已成功在中国推行“门户开放政策” | B.帝国主义对中国掀起瓜分狂潮 |
C.清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 | D.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已经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