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900年来对王安石及王安石变法的探讨可分为三个阶段,南宋至晚对晚清对王安石的变法的评价反映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时间段
代表性言论及评价概述
南宋至晚晴
(朱熹)斥王安石新学“于学不正”“杂糅佛道”或“学本出于刑名度数”
通过评议王安石变法来达到“崇道德而黜功利”的目的,变法成为宣扬义理道德观念的“反面教材”
20世纪前半叶
对变法的动机和性质,三种代表性意见;对变法代表的阶级,有五种认识;反变法派与变法派的斗争,四种意见
20世纪后半叶
变法是两宋儒法斗争的典型事例
变法派与反变法之争不是阶级路线之争,而是政策性的分歧

A.阶级斗争史观
B.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C.现实政治发展路标的指向
D.程朱理学的评价价值标准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容易
知识点: 宋明理学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有学者认为,清朝军机大臣的任命和职务都没有制度上的规定可供遵循,完全出于皇帝的自由意志,只是奉旨办事而已。这主要反映了军机处( )

A.沦为特务机关 B.只为个人服务
C.缺乏制度保障 D.显示皇权加强

密折”一词始用于康熙朝,最初为一种特权,仅限于少数亲信官员等使用。康熙五十一年前后,地方和中央人员才普遍获得奏折权。雍正帝继位以后,又给予道员、知府、同知、副将一级的官员密上奏折的权力。据统计,当时上密折的人数已达到1000人以上。这表明()

A.清朝中央政府决策的开放性
B.清朝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和镇压
C.专制主义达到顶峰
D.中央的政治权力进一步加强

儒家学说倡导“宽刑慎杀”,强调执法有准、量刑有据。明初朱元璋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这表明朱元璋()

A.力图为专制集权确定理论基础
B.试图以重刑迅速稳定社会
C.放弃了儒家的治国理念
D.执法无准、量刑无据

史料记载,公元1384年9月14—28日皇宫收到奏章1160件,共计3291件政务。“庶务丛集……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于是( )

A.立左右丞相辅佐全国政务
B.建中朝参与军国要务
C.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D.由议政大臣会议共议

元朝统治者在划分行中书省时,打破依“山川形便”划分行政区域的原则,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一级政区。元朝这样划分行政区域主要是为了()

A.改变以前地方无权状态
B.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割据
C.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D.促进地方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