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学术观点异彩纷呈,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
| A.人与自然的和谐 | B.关注社会现实 |
| C.人与社会的和谐 | D.关注人的价值 |
光绪皇帝曾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并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邓世昌英勇牺牲是在( )
| A.三元里抗英中 | B.黄海海战中 |
| C.威海卫战役中 | D.反割台斗争中 |
小张看课外书时看到这样一段文字: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带来的重要后果是( )
| A.打开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大门 | B.英国实现了对印度的占领 |
| 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D.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确立 |
日本发动甲午侵华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代表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普遍要求。这里的“要求”是指( )
| A.实施“以华治华”策略 | B.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 |
| C.阻止英国势力独霸中国 | D.展开对中国长江流域的争夺 |
某研究者查阅到光绪二十七年一份吏部档案,残缺不全,原文有:“上年□月间,□□入都,本署即被占据,迨洋兵撤退,检查署内所存档案则例等件,全行遗失。”与这份档案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 A.第一次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 C.甲午中日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 |
莫里循是澳大利亚人,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他在北京居住30余年(1887~1920年),亲历了近代中国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他的大量报道、通讯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段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下面这些资料里,你认为哪些不可能是他亲身经历留下的?( )
①火烧圆明园的现场报道
②八国联军侵华的照片
③义和团在北京和外国军队交战的照片
④南京大屠杀的有关报道
|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