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记载了一则“郑人买履”的故事,说郑国有个人要买双鞋,在家用根绳子量好了脚的尺寸,然后急匆匆奔向市场,找到卖鞋的又想起量脚的绳子忘带了,返回家取,再到市,市已关闭了。这个故事可用于说明( )
| A.法家重视国家治理的规范 | B.战国时期没有统一度量衡 |
| C.商品交易活动有时间限制 | D.郑国手工业发展水平很高 |
明末清初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反映出()
①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
②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
③商品经济的发展
④儒学的正统地位从根本上被动摇
| A.①②③ | B.①② | C.①③ | D.②③④ |
明朝后期的李贽被称为“离经叛道”的思想家。对这里“离经叛道”的准确理解应该是
| A.彻底否定孔孟之道 | B.倡导君民共主 |
| C.大力批判道家学说 | D.挑战正统儒学权威 |
王阳明在一首《示诸生诗》中说:“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但致良知成德业,漫从故纸费精神。”这说明他主张()
| A.通过学习古代典籍以增长知识 | B.要向外部世界探寻真知识 |
| C.人的是非善恶来自固有的本性 | D.探求知识要敢于向人求问 |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称朱熹是“新儒家”的代表。这个“新”在思想上具体表现在()
| A.“天人感应”和“大一统” | B.“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
|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D.把天理与人性有机结合,“存天理,灭人欲” |
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在材料中,朱熹所说的是()
| A.心即理 |
| B.“私欲”与人的正当欲望是同一概念 |
| C.“私欲”是指那些超出了正当要求以及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 |
| D.一概反对人的欲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