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立宪派在1910年连续组织的三次请愿活动,尽管遍及16省,参与签名者达20万人,仍以失败告终。他们公开报告说:今后“非一请愿书可以力争,又非复少数人奔走呼吁可以得请求也,惟诸父老实利图之”。其影响是(   )

A.使立宪运动彻底失败 B.清政府完全陷入孤立
C.革命的群众基础扩大 D.列强放弃支持清政府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容易
知识点: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1919年《每周评论》指出:“巴黎的和会,各国都重在本国的权利,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什么威尔逊总统十四条宣言,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非全世界的人都站起来直接解决不可。”20世纪20年代中国人“直接解决”的主要表现是

A.新文化运动 B.实业救国运动 C.国民大革命 D.辛亥革命

《孙中山选集》下卷载“因此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材料反映的孙中山民族主义观是

A.用暴力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 B.改变清政府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
C.认识到工农才是中国革命的真正力量 D.主张反帝谋求民族的真正自由与独立

《南方都市报》载文指出:“中国的现代化其实是外发型的,一种被动应对的现代化。”这一论点在于强调

A.中国的现代化历程不符合现代化史观 B.中国的现代化历程不符合文明史观
C.中国的现代化完全是在外部因素作用下出现的 D.中国的现代化是在全球化进程中后发的

1922年,陈独秀在《造国论》一文中说:“在中国这样的殖民地状况之下……无产阶级革命的时期尚未成熟,只有两阶级(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联合的国民革命的时期是已经成熟了……以国民革命解除国内国外的一切压迫……组织真正的国民军,创造真正的中华民国。”这反映出陈独秀

A.对辛亥革命的深刻反思 B.对救国道路的积极探索
C.确立了国共合作的政策 D.呼吁中国进行制度变革

1919年,梁漱冥指出:对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学生第一要提起公诉,不公诉不足以维持民国初年刚建立的法治;第二要当庭特赦,不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下列各项表述中,与梁先生观点一致的是

A.要在法律框架内理性表达爱国 B.要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
C.要维护北洋政府的专制统治 D.要用法律阻止学生爱国救国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