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验证PH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如下:
Ⅰ.操作步骤:
(1)在1——5号试管中分别加入0.5%的淀粉液2ml。
(2)加完淀粉液后,向各试管中加入相应的缓冲液 3.00ml,
使各试管中反应液的PH依次稳定在5.00、6.20、6.80、7.40、8.00。
(3)分别向1——5号试管中加入0.5%的唾液1ml,然后进行37℃恒温水浴。
(4)反应过程中,每隔1分钟从第3号试管中取出一滴反应液,滴在比色板上,加一滴碘液显色,待呈橙黄色时,立即取出5支试管,加碘液显色并比色,记录结果。
Ⅱ.结果见下表:
(注:“+”表示蓝色的程度)
试管编号处理 |
1 |
2 |
3 |
4 |
5 |
PH |
5.00 |
6.20 |
6.80 |
7.40 |
8.00 |
结果(颜色*) |
+ + |
+ |
橙黄色 |
+ |
+ + |
Ⅲ.请回答:
(1)实验过程中要选择37℃恒温,原因是 。
(2)3号试管加碘液后出现橙黄色,说明 。
(3)如果反应速度过快,应当对唾液做怎样的调整? 。
(4)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酶的最适PH是 。
玉米是我国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常作为农业科研的重要材料。下图1表示玉米细胞的某一生理状态,图2表示光照强度因素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情况。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所示的生理状态 (填“能”或“不能”)在图2曲线中找到对应点,若玉米长期处于图1所示的生理状态则不能正常生长,原因是 。
(2)图2中c点之前限制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 ,c点以后环境中的主要限制因素是 。
(3)若玉米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最适温度分别为25 ℃和30 ℃,图2表示该植物处于25 ℃环境中,则将温度提高到30 ℃时,b点将 ,d点将 。
某研究者用抗原(A)分别免疫3只同种小鼠(X、Y和Z),每只小鼠免疫5次,每次免疫一周后测定各小鼠血清抗体的效价(能检测出抗原抗体反应的血清最大稀释倍数),结果如下图所示。
若要制备杂交瘤细胞,需取免疫后小鼠的B淋巴细胞(染色体数目为40条),并将该细胞与体外培养的小鼠骨髓瘤细胞(染色体数目为60条)按一定比例加入试管中,再加入聚乙二醇诱导细胞融合,经筛选培养及抗体检测,得到不断分泌抗A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回答下列问题:
(1)制备融合所需的B淋巴细胞时,所用免疫小鼠的血清抗体效价需达到16000以上,则小鼠最少需要经过 次免疫后才能有符合要求的。达到要求的X、Y、Z这3只免疫小鼠中,最适合用于制备B淋巴细胞的是 小鼠,理由是 。
(2)细胞融合实验完成后,融合体系中除含有未融合的细胞和杂交廇细胞外,可能还有 ,体系中出现多种类型细胞的原因是 。
(3)杂交瘤细胞中有 个细胞核,染色体数目最多是 条。
(4)未融合的B淋巴细胞经过多次传代培养后都不能存活,原因是 。
植物秸秆中的纤维素可被某些微生物分解,回答下列问题:
(1)分解秸秆中纤维素的微生物能分泌纤维素酶,该酶是由3种组分组成的复合酶,其中葡萄糖苷酶可将分解成 。
(2)在含纤维素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CR)时,CR可与纤维素形成 色复合物。用含有CR的该种培养基培养纤维素分解菌时,培养基上会出现以该菌的菌落为中心的 。
(3)为从富含纤维素的土壤中分离获得纤维素分解菌的单菌落,某同学设计了甲、乙两种培养(成分见下表):
酵母膏 |
无机盐 |
淀粉 |
纤维素粉 |
琼脂 |
CR溶液 |
水 |
|
培养基甲 |
+ |
+ |
+ |
+ |
- |
+ |
+ |
培养基乙 |
+ |
+ |
+ |
- |
+ |
+ |
+ |
注:.“+”.表示有,“-”表示无。
据表判断,培养基甲 (填“能”或“不能”)用于分离和鉴别纤维素分解菌,原因是 ;培养基乙 (填“能”或“不能”)用于分离和鉴别纤维素分解菌,原因是 。
图1表示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某矿质离子的示意图,图2表示某生物膜的部分结构,图中A、B、C、D表示某些物质,a、b、c、d表示物质跨膜运输方式。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1图2
(1)图1中表示的物质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__,请你说出判断的理由(至少两种)_________________(2)如果图1中的矿质离子在土壤中含量过高,会导致植物死亡,请你分析植物死亡的原因: __________。
(3)若图2是癌细胞的细胞膜,则________(填写字母)比正常细胞少,可以表示细胞吸收O2和排出CO2的方式分别是________。
(4)某哺乳动物的一种成熟细胞除细胞膜外,不具其他膜结构。下图中能正确表示在一定O2浓度范围内,K+进入该细胞的速度与O2浓度关系的是________。
下图为真核细胞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与波菜叶肉细胞相比,A细胞缺少的细胞器为 。
(2)将A细胞浸泡在质量浓度为0.3 g/ml的蔗糖溶液中出现质壁分离,其原因是 (填代号)的浓度较小。 K+是以 方式进入细胞,所需能量主要由 (填代号)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