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欣然起行。无与为乐者,遂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词。
⑴月色入户                               ⑵无与为乐者                      
⑶遂承天寺                             ⑷少闲人                          
翻译下列句子。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时值冬初,寒意森森,“解衣欲睡”,看到月光,便“欣然”起行。“欣然”二字,写透了作者被贬之后的寂寞抑郁之情。
B.“念”字写出了作者心理变化的过程。作者也许在想:在这贬居的寂寞中,又有谁能与我共同赏月、不致辜负如此良夜呢?
C.作者写月色,不着一“月”字,只通过巧妙设喻,就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意味隽永,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内心情感。

文章结尾“闲人”二字,深刻凝炼。结合全文,请你说说对“闲人”二字含义的理解。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文言文阅读
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完成后面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尊君在过中
B.则无信非木柿
C.下车之丁壮者弦而战
D.去转转不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陈太丘与友行期:____________________
(2)相而去委:____________________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阅读文章,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友人发怒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友人知错后的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三则《论语》,回答问题
①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给文中加横线的字注音。
知之者不如.之者( ) 不逾.( )
请你任选其中的一则,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请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伋传》,略有改动)
注释: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 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河
美稷〕地名。 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①去后乃至 乃:_________________
②元方入门不顾 顾:_________________
③故来奉迎 故:_________________
④先期一日 期:_________________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段理解。
(1)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从选
材角度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乙文选取的是_________________的正面例子;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侧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侧重叙述。
(2)从甲、乙两文的故事中,你还得到了那些新的启示?(就一个或两个故事来谈均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下列加横线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稍稍宾客其父。(稍稍:稍微)
B.以钱币乞之。(或:或者)
C.金溪民方仲永,世耕。(隶:隶属,附属)
D.余之也久。(闻:名声。这里指好名声)

翻译下列句子。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原因是: (用课文中的原句填空)
读了课文,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秦、魏为与①国。齐、楚约而欲攻魏,魏使人求救于秦冠盖相望②秦救不出。魏人有唐睢者,年九十余,谓魏王曰:“老臣请出西说秦,令兵先臣出可乎?”魏王曰:“敬诺。”遂约③车而遣之。唐睢见秦王,秦王曰:“丈人芒然④乃远至此,甚苦矣。魏来求救数矣寡人知魏之急矣。”唐睢对曰:“大王已知魏之急而救不至者,是大王筹策之臣无任⑤矣。且夫魏一万乘之国,称东藩⑥,受冠带,祠春秋者,以为秦之强足以为与也。今齐、楚之兵已在魏郊矣。大王之救不至,魏急则且割地而约齐、楚,王虽欲救之,岂有及哉?是亡一万乘之魏而强二敌之齐、楚也。窃以为大王筹策之臣无任矣。”秦王喟然愁悟,遽发兵,日夜赴魏。齐楚闻之,乃引兵而去。魏氏复全,唐睢之说也。
【注释】①与:党与,同盟者;②冠盖相望:出使(秦国)的车辆络绎不绝;③约:准备;④芒然:失意的样子,这里指疲惫;⑤任:能力;⑥“称东藩,受冠带,祠春秋”:(臣服于秦国),成为秦国东面的屏障,接受秦国的政治制度,春、秋两季给秦国交纳祭祀的贡品。
——《战国策》二十五·魏四
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

A.长跪而之 (道歉) B.天下缟素 (穿丧服)
C.魏来求救矣(多次) D.魏急则且割地而齐楚(相约)

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秦灭韩亡魏魏急则割地而约齐、楚
B.寡人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窃为大王筹策之臣无任矣
C.先生坐,何于此大王之救不
D.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 以为秦之强足以为

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两处)
魏使人求救于秦冠盖相望秦救不出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2)是亡一万乘之魏而强二敌之齐、楚也。
【甲】【乙】两文里,唐睢都成功地劝说了秦王。不同之处在于甲文靠 让秦王屈服,乙文凭 让秦王信服。
《战国策》善记言,两文中的人物对话都非常精彩,请分析【甲】【乙】两文的划线句子的言外之意。
【甲】
【乙】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