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文阅读
高柔字文惠,陈留圉人也。柔从兄干,袁绍甥也。在河北呼柔,柔举宗从之。太祖平袁氏,以柔为管长。县中素闻其名,奸吏数人,皆自引去。柔教曰:“昔邴吉临政,吏尝有非,犹尚容之。况此诸吏,于吾未有失乎!其召复之。”咸还皆自励,咸为佳吏。
柔自归太祖,处法允当。魏国初建,拜丞相理曹掾。宋金等在合肥亡逃。旧法,军征士亡,考竟其妻子。太祖患犹不息,更重其刑。金有母妻及二弟皆给官,主者奏尽杀之。柔启曰:“士卒亡军,诚在可疾,然窃闻其中时有悔者。愚谓乃宜贷其妻子,一可使贼中不信,二可使诱其还心。正如前科,固已绝其意望,而复重之,柔恐自今在军之士,见一人亡逃,诛将及已,亦且相随而走,不可复得杀也。此重刑非所以止亡,乃所以益走耳。”太祖曰:“善。”即止不杀金母、弟,蒙活者甚众。
明帝即位,封柔延寿亭侯。时制,吏遭大丧者,百日后皆给役,有司徒吏解弘遭父丧,后有军事,受敕当行,以疾病为辞。诏怒曰:“汝非曾、闵,何言毁邪?”促收考竟。柔见弘信甚羸劣,奏陈其事,宜加宽贷。帝乃诏曰:“孝哉弘也!其原之。”
初,公孙渊兄晃,为内侍。先渊未反,数陈其变。及渊谋逆,帝不忍市斩,欲就狱杀之。柔上疏曰:“晃及妻子,叛逆之类,诚应枭县,勿使遗育。而臣窃闻晃先数自归,陈渊祸萌,虽为凶族,原心可恕。臣以为晃信有言,宜贷其死;苟自无言,便当市斩。今进不赦其命,退不彰其罪,闭著囹圄,使自引分,四方观国,或疑此举也。”帝不听,竟遣使赍金屑饮晃及其妻子。赐以棺、衣,殡敛于宅。
景元四年,年九十薨。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有改动)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卒亡军,诚在可疾疾:痛恨 |
B.诚应枭县通“悬”,悬挂,示众 |
C.孝哉弘也!其原之原:宽恕,赦免 |
D.奸吏数人,皆自引去引:自杀 |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属于直接表现高柔“处法允当”的一组是
①柔举宗从之 ②还皆自励,咸为佳吏 ③愚谓乃宜贷其妻子
④奏陈其事,宜加宽贷 ⑤虽为凶族,原心可恕 ⑥赐以棺、衣,殡敛于宅
A.③④⑤ B.①③⑥ C.①②③ 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柔被曹操任命为管县长官后,一些奸邪的官员慑于他的名声都离开了,听到高柔宽容的教令后,又全都回来复职,并全都自勉成了好官。
B.高柔不同意太祖对宋金家属加重刑罚的做法,认为那样会让正在从军的士卒怕自己被杀掉,也跟着一起逃走。太祖听从了他的建议。
C.公孙晃事前多次向朝廷告发其弟公孙渊谋逆,因此事发后明帝不忍将公孙晃公开处斩,想在狱中悄悄杀掉他,高柔上疏阻止这种不合法规的做法,可惜没有奏效。
D.因为解弘并不是真正的像曾参和闵子骞那样的至孝之人,所以魏明帝催促廷尉要将其逮捕拷打致死,又是高柔了解实情上奏明帝,使解弘得到原谅。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旧法,军征士亡,考竟其妻子。太祖患犹不息,更重其刑。
译文:
(2) 臣以为晃信有言,宜贷其死;苟自无言,便当市斩。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叶向高传
熹宗初政,天下欣欣望治。然帝本冲年①,不能辨忠佞。魏忠贤、客氏渐窃威福,构杀太监王安,以次逐吏部尚书周嘉谟及言官倪思辉等,大学士刘一燎亦力求去。向高谏言:“客氏出复入,而一燥顾命大臣不得比保姆,致使人揣摩于奥穾②不可知之地,其渐当防。”忠贤见向高疏刺己,恨甚。
向高为人光明忠厚,有德量,好扶植善类。再入相,事冲主,不能謇直如神宗时,然犹数有匡救。给事中章允儒请减上供袍服,奄人③激帝怒,命廷杖,向高论救者再,乃夺俸一年;御史帅众指斥宫禁,奄人请帝出之,以向高救免;给事中陈良训疏讥权奄,忠贤摘其疏中“国运将终”语,命下诏狱,向高以去就争,乃夺俸而止;熊廷弼、王化贞论死,言官劝帝速决,向高请俟法司复奏,帝从之。
忠贤既默恨向高,而其时朝士与忠贤抗者率倚向高。六月,杨涟上疏劾忠贤二十四大罪。向高谓事且决裂,深以为非。廷臣相继抗章至数十上,或劝向高下其事,可决胜也。向高念忠贤未易除,阁臣从中挽回,犹冀无大祸。乃具奏称忠贤勤劳,朝廷宠待厚,盛满难居,宜解事权,听归私第,保全终始。忠贤不悦,矫帝旨叙己功勤,累百余言。向高骇曰:“此非奄人所能,必有代为草者。”探之,则徐大化也。忠贤虽愤,犹以外廷势盛,未敢加害。其党有导以兴大狱者,忠贤意遂决。于是工部郎中万燝以劾忠贤廷杖,向高力救,不从,死杖下。无何,御史林汝翥亦以忤奄命廷杖。汝翥惧,投遵化巡抚所。或言汝翥向高甥也,群奄围其邸大噪。向高以时事不可为,乞归已二十余疏,至是请益力。乃命加太傅,遣行人护归。
向高既罢去,韩爌、朱国祯相继为首辅,未久皆罢。居政府者皆小人,清流无所依倚。忠贤首诬杀涟,光斗④等次第戮辱,贬削朝士之异己者,善类为一空云。熹宗崩,向高亦以是月卒,年六十有九。崇祯初,赠太师,谥文忠。
(节选自《明史》,有删改)
【注】①冲年:幼年。②穾(yào):幽深。③奄人:特指太监、宦官。④光斗:左光斗,明朝官员,因对抗大宦官魏忠贤。下狱而死。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渐当防渐:兆头 | B.向高请俟法司复奏俟:等待 |
C.率倚向高率:全部 | D.矫帝旨叙己功勤矫:纠正 |
下列四组中,全部表明叶向高“匡救朝政”的一组是
①构杀太监王安②致使人揣摩于奥穾不可知之地,其渐当防
③向高以去就争,乃夺俸而止④下其事,可决胜也
⑤宜解事权,听归私第⑥乃命加太傅,遣行人护归
A.①③⑤ | B.①④⑥ | C.②③⑤ | D.②④⑥ |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向高辅佐年幼的熹宗,劝他不应该视客氏比顾命大臣刘一燝还重要。他也因此得罪了魏忠贤。 |
B.御史率众指责宫廷事务,太监请求皇帝把他派往外地。御史因为叶向高的营救而得以幸免。 |
C.杨涟上疏弹劾魏忠贤,廷臣纷纷跟进。叶向高认为决胜的时机已到,也奏请解除魏忠贤的权力。 |
D.叶向高虽然尽心尽力匡扶朝政,但最终还是认为自己对国家的时局已无能为力,多次乞求离职o |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忠贤虽愤,犹以外廷势盛,未敢加害。
(2)居政府者皆小人,清流无所依倚。
文化经典阅读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论语。予路》)
②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①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孟子·尽心上》)
【注】①机变:奸诈。请概括上面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
两个选段论述问题的切入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一〕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二〕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①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苏轼《喜雨亭记》)
【注】①荐:频仍,屡次。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所以:……的原因。 |
B.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相:相互。 |
C.农夫相与忭于野忭:喜乐。 |
D.以属客而告之属:劝酒。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2)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 |
B.(1)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2)竞周容以为度 |
C.(1)丁卯大雨,三日乃止(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D.(1)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2)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
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高余冠之岌岌兮 | B.吾以名吾亭 |
C.客有吹洞箫者 | D.凌万顷之茫然 |
下列对选段有关内容的赏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褒禅山记》的选文部分主要写游山的心得,先写游山洞的心得,再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
B.《游褒禅山记》选段中,作者认为要观赏到“非常之观”,必须要有志向,要有能力毅力,还要有所凭借,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
C.《喜雨亭记》第三段把议论寓于对话之中,句末一个反问句,强化了“文眼”之意。第四段以歌作结,引出用雨给亭命名的缘由,照应首段,结构谨严。 |
D.《喜雨亭记》第二段中所写的那场“三日乃止”的甘霖让当地官民兴奋异常,作者为此也特意建造了一个亭子,并命名为“喜雨亭”,体现了作者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想。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2)是岁之春,雨麦于歧山之阳,其占为有年。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两章内容,回答下面问题。
(一)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乡党10•17》)
(二)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述而7•27》)选段(一)(二)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思想?请用一个词语概括。
选段(一)中马房失火,孔子问人不问马与“泛爱众”是否矛盾?综合选段(一)(二)内容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孟子·离娄上》)这段体现了孟子对仁的什么相关见解。请简要分析。(3分
请结合孔子“克己复礼为仁”和孟子“养心莫善于寡欲”,分析文段中孟子认为的人们“今恶死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的原因在哪里,又如何去解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