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立夫《中学毕业生的切身问题》:“我们今日的环境,真是不幸极了:社会的种种组织、风俗、制度,都是过渡时代、‘青黄不接’——新文化未能完全产出,旧道德已宣告破产:使得国内的军政、民政以及工商百业,都显出一种黯淡凋零的状态,比之欧洲黑暗时代,也差不多。”材料中所言“制度……过渡”在近代中国应始于( )
| A.维新变法 | B.辛亥革命 | C.新文化运动 | D.五四运动 |
1954年日内瓦会议召开前夕,周恩来总理说:“如今,我们是作为一个大国,到日内瓦去参加一个正式的国际会议,是登上国际舞台了,因此要唱文戏,文戏中有武戏,但总归是一个正规戏,舞台戏。”周总理这里所说的“文戏中有武戏”主要是指
| A.就朝鲜南北统一提出合理化建议 | B.就印度支那和平行动提出合理化建议 |
| C.宣传和扩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努力 | D.宣传和扩大“求同存异”的外交策略 |
改革开放以来,下列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在全国普遍推广国营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
②把增强企业的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③公有制经济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④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③ | C.②①④③ | D.②①③④ |
19世纪中期,福州一带很难买到马铃薯,35年后,福州周围农村生产很多马铃薯,并销往香港、新加坡及地。材料反映了
| A.马铃薯栽培技术日益提高 | B.西方饮食习惯对中国影响加深 |
| C.清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 D.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 |
《清明上河图》近年来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足迹馆”特设一幅《清明上河图》以展示宋代都城的街市。下列所述现象在北宋都城街市上不可能出现的是
| A.大店小铺林立,货郎走街串巷,还有国外客商,商品琳琅满目 |
| B.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 |
| C.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机工散者又数千人 |
| D.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
某历史读物写道:“明代引进玉米甘薯,……崇祯年间,开始在中国推广。这东西如果早来中国20年,明朝没准儿就灭亡不了了,因为老百姓就够吃了。陕北农民造反,就是因为没得吃……。”该观点是
| A.正确的,因为符合全球史观 |
| B.正确的,因为符合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的观点 |
| C.错误的,因为否认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
| D.错误的,因为夸大了历史偶然性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