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在逐步融入世界大潮的过程中,先后产生了一批通商口岸。它们见证了近代中国艰难成长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外国资本主义除向中国倾销棉纱外,也向中国倾销洋布……七十年代后,沿海、沿江一些通商口岸穿洋布的人已相当普遍,以至有的记载说,八十年代江苏一些商埠穿土布者“竟至绝迹”。……上海、杭州等口岸盛产棉花,这些棉花,除运销本国各地外,有很多都出口到国外。……南方闽、广一带,还有大批破产农民流离国外。如1879年厦门一地,有二万一千余人出洋。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八十年》
材料二 西方的市政管理、经济模式的传入,使商埠最先脱出中国传统政治城市的模式,率先迈向近代化。沿海通商口岸发展起之后,其影响力不断向内陆腹地辐射,带动更多的中国城市走向了近代化。……被迫开埠被视为这些城市近代化的起始点,因为对外经济联系的建立和租界的开辟,直接与此相关。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三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对东方国家侵略的过程中,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他们“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据《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导致通商口岸社会面貌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
(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通商口岸的开放为例,论证材料三的观点。
(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的商业繁荣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生产的专业化和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大为提高的基础上的。宋代城市的数量和规模都较前代有大幅度的扩展,城市人口大量增加。
——摘编自史仲文主编《中国全史》
材料二
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坊市制度的崩溃,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期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奇观。
——摘编自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
当时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两万多户,其中640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分别属于160行,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72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质量、商定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摘编自樊树志《国学十六讲》
材料四
宋代的都市化也反映货币经济的发展。宋朝铸造的铜钱超出唐朝的十倍以上,但仍不敷应用。在缺铜的情形下,宋真宗年间出现民间发行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后来为政府接办。
——摘编自孙隆基《鸟瞰中国千年史》
材料五
经济、文化中心、政治中心的转移,常常导致城市的盛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自五代后梁建都以后日益繁华兴盛,到北宋时已发展为当时世界上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五,概括东京城市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东京出现“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的表现。试以东京为例,简析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趋势。
古往今来,改革和创新都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改革就是要革除已经过时的旧制度、旧文化和旧思想,创造富有旺盛生机的新制度、新文化和新思想,创新则是民族进步的灵魂。阅读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头桶权衡丈尺。……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家给人足。”
——《史记·商君列传》
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与转型的重要时期。各国变法对社会发展与转型起了重要的推进作用。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为指导思想的商鞅变法是较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材料二
《汉书》“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这表明把新创的政治制度推向全国。
材料三
同盟会宣言:“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这表明资产阶级要用近代政治制度改造中国社会。
材料四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北平群众聚集在中南海新华门前,热烈庆祝会议的召开。毛泽东指出:“现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商鞅“不法其故”、“不循其礼”的主要表现以及对秦国社会转型的重大意义。
(2)运用所学知识概括秦朝和民国初期在政治制度建设中具有创新意义的举措,并简要分析各自产生的深远影响。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实行民主政治的主要创新机构是什么。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又有何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整体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它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材料一美洲的发现和经由好望角抵达东印度航线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重要的两件事。……这两个事件某种程度上把世界上相距遥远的部分连结在一起,使它们能互通有无,增加彼此的快乐,促进彼此的工业,因此,它们的总体趋势似乎是有益的。
——亚当•斯密《国富论》
材料二公元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它标志着地区自治和全球统一之间冲突的开端。在这以前,不存在任何冲突,因为根本就没有全球的联系,遑论全球统一。……由于欧洲人在这一全球历史运动中处以领先地位,所以正是他们支配了这个刚刚联成一体的世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了世界性的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共产党宣言》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二在看待新航路开辟问题上的异同。
(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认为“1763年至1914年是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根据所学知识,简述欧洲是如何成为全球主人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世界市场的形成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012年,南海局势和钓鱼岛之争激发了国人的爱国热情,并引发学者们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起了多民族、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汉武帝把这项事业继承下来,并推向前进。……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业得以奠定。
——张传玺《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形成的三个阶段》
(1)用一句话概括秦始皇开创的“大一统”局面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汉时期如何从政治和思想方面推进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发展。
材料二:“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儒士与汉制),大新制作。酌古今之宜,定内外之官。其英总政务者日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在内者,则有寺,有监,有卫,有府。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于是一代之制始备,百年之间,子孙有所凭藉矣。”
——宋廉《元史百官制》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初在政治制度设置上是如何传承与创新的?元朝的制度创新对“大一统”的中国有何积极意义?
材料三: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客分割。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和神圣职责。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
——2005年《反分裂国家法》
(3)中国政府颁布《反分裂国家法》的宗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解决台湾问题的战略性构想并分析提出这种战略性构想的历史和现实基础。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共产党内在讨论与国民党合作时发生了争论……马林与陈独秀认为中国革命目前的任务,只是进行国民革命,国民党是进行国民革命运动的党。主张“一切工作归国民党”。
------《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
(1)上述材料表明:中共在建立统一战线问题上存在什么错误认识?在大革命时期这些错误认识给中国革命带来了那些危害?
材料二 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就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这个统一战线必须由中国共产党来领导。共产党和红军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起人,要成为抗日政府抗日军队坚强的台柱子。
-----《毛泽东选集》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为什么说中共在政治上趋于成熟了?
材料三国民党不但对一党专政不愿废止,对联合政府不愿成立,即便对任何迫切需要的民主改革,也一项不愿实行。 从整个形势看来 ……中国仍然可能发生内战,将中国拖回到痛苦重重的不独立、不自由、不民主、不统一、不富强的老状态里去,这是一个可能性,这是一个前途。 ……但是,另一方面,同样是从整个形势看来,使我们更有信心地更有勇气地去争取第二个可能性,第二个前途。这就是克服一切困难,团结全国人民,废止国民党的法西斯独裁统治,实行民主改革, 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
------引自中共七大政治报告
(3)根据材料三概述中共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提出了怎样的政治构想 ?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指出中共为实现这一目标所作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