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加速度和力的关系时,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砂和砂桶的质量为,滑块质量为
,动滑轮质量不计。
(1)实验时,一定要进行的操作是 。
A.用天平测出砂和砂桶的质量.
B.将带滑轮的长木板右端垫高,以平衡摩擦力.
C.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打出一条纸带,同时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D.改变砂和砂桶的质量,打出几条纸带.
E.为减小误差,实验中一定要保证砂和砂桶的质量m远小于小车的质量M
(2)该同学在实验中得到如图所示的一条纸带(两计数点间还有两个点没有画出),已知打点计时器采用的是频率为50Hz的交流电,根据纸带可求出小车的加速度为 m/s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为横坐标,加速度为纵坐标,画出的a—F图像是一条直线,图线与横坐标的夹角为θ,求得图线的斜率为k,则小车的质量为 。
A. B.
C.k D.
(4)如果当时电网中交变电流的频率是f=51Hz,而做实验的同学并不知道,那么加速度的测量值与实际值相比_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1)如图为一个小球做自由落体运动时的频闪照片,它是每隔1/30s的时间拍摄的。从某个稍大些的位置间隔开始测量,照片上边的数字表示的是这些相邻间隔的序号,下边的数值是用刻度尺测出的其中两个间隔的长度。根据所给的两个数据,则可以求出间隔3的长度约为 cm。(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2)已知游标卡尺的主尺最小分度为1mm,游标尺上有10个小的等分刻度,它的总长等于9mm,用这个
游标尺测得某物体长度为2.37cm。则这时是游标尺上的第 条刻度线与主尺上的第 条刻度线对
齐。
小明在实验室采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物体的加速度a与物体所受外力F、物体质量M间的关系"时,设小车及车中的砝码的总质量为M,砂及砂桶的总质量为m。
(1)在做该实验时,小明将砂及砂桶的重力视为绳子对小车的拉力大小,他这样认为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做该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以下做法正确的是( )
A.平衡摩擦力时.应将砂及砂桶用细绳通过定滑轮系在小车上 |
B.每次改变小车的质量时,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 |
C.实验时.先放开小车,再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 |
D.用天平测出m以及小车质量M,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可直接用公式![]() |
(3)若保持小车及车中的砝码质量M—定,探究加速度a与所受外力F的关系,由于操作不当.得到的a-F关系图象如图所示.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如图所示,某同学做“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
(1)在做前面一个实验时,把弹簧竖直悬挂起来,用直尺测出弹簧的原长,为了保证刻度尺竖直,要使用________________;
(2)在做后面一个实验时,下面列出的措施中,哪些是有利于改进本实验结果的( )
A.橡皮条弹性要好,拉到0点时拉力要适当大一些 |
B.两个分力F1和F2间的夹角要尽量大一些 |
C.拉橡皮条时,橡皮条、细绳和弹簧秤平行贴近木板面 |
D.拉橡皮条的绳要细,而且要稍长一些 |
图甲所示为用打点计时器记录小车的运动情况。小车开始在水平玻璃板上匀速运动,后来在薄布面上做减速运动。所打出的纸带及相邻两点间的距离(单位:cm)如图乙所示,纸带上相邻两点间对应的时间间隔为0.02s。则小车在玻璃板上的运动速度为___________(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宇)。
小明在实验室采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外力
、物体质量M间的关系”时,设小车及车中的砝码的总质量为M,砂及砂桶的总质量为
。
(1)在做该实验时,小明将砂及砂桶的重力视为绳子对小车的拉力大小,他这样认为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做该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以下做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
A.平衡摩擦力时,应将砂及砂桶用细绳通过定滑轮系在小车上 |
B.每次改变小车的质量时,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 |
C.实验时,先放开小车,再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 |
D.用天平测出![]() ![]() |
(3)若保持小车及车中的砝码质量M一定,探究加速度与所受外力
的关系,由于操作不当,得到的
关系图象如图所示.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