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下图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标识,请写出构图要素,并阐述其寓意。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图文、表文转化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流感病毒侵入呼吸道的纤毛柱状上皮内进行复制,释放后再侵入其他上皮细胞。受染的细胞发生变性、坏死和脱落,局部有炎症反应,一般不发生病毒血症。两周后上皮细胞重新出现和修复。流感病毒偶尔可以进入下呼吸道导致肺炎,其病变特征为肺脏充血、水肿呈暗红色,气管与支气管内有血性分泌物。潜伏期1—2天,短者仅数小时。
流感可分几种。单纯型流感属于最常见的一种,杀伤力不大;第二种是流感病毒性肺炎.少部分病人感染流感病毒后,病变沿上呼吸道向下蔓延累及肺实质,引起肺炎,很多患病者会在5—10日内发生呼吸与循环衰竭而死亡;第三种是中毒型和胃肠型流感,这种类型较为:少见,主要表现为高热及循环功能障碍,血压下降,可出现休克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严重征候,病死率高。1918—1919年的那次流感属于第二类,因而死亡人数极多。
流感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播能力,而且在人呼吸道上皮细胞具有良好的复制能力。这也是它容易造成巨大伤害的原因。流感流行除了流感病毒变异很大,每次引起大流行都有变异而造成巨大的杀伤力外,与我们过去和现在都没有什么有效的药物对付流感病毒也有关。另一方面,每次流感流行都与人们轻视这种疾病和没有做好隔离有关。同时流感流行具有隐蔽突袭的特点,颇有“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的特征,来时无影,去时无踪,往往突然爆发,迅速蔓延,危及面广,因而容易造成较大伤害。
而患流感后的并发症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流感可导致一些严重的并发症。主要是继发细菌感染,如咽喉炎、中耳炎、鼻窦炎、支气管炎、肺炎等。因为病毒感染破坏了呼吸道上皮细胞,损害了呼吸道的自然防卫功能,致使致病细菌乘虚而入,并在局部聚积,引起感染。很多人都是从流感开始,继发肺炎,最后导致死亡。
当然,患过流感和未患过流感的人产生的免疫力不同。一般而言,尽管流感病毒变异较大,但患过流感的人对相同或相似病毒株所引起的流感有较强的抵抗能力。比如,1977年“俄罗斯流感”,病毒株是H1N1流感病毒,主要侵袭1957年以后出生的人,因为他们身上没有对抗这病毒的抗体。而出生于1957年前的人经历过H1N1型病毒的侵袭,体内会产生抗体,因而对于1977年再次出现的甲型流感H1N1病毒株感染具有免疫力和抵抗力。
(节选自《知识就是力量》)
不属于流感病毒容易造成巨大伤害的原因的一项是()

A.流感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播能力和良好的复制能力。
B.流感病毒变异很大,往往没有有效药物应对。
C.流感病毒传播具有隐蔽突袭的特点,让人防不胜防。
D.流感病毒常常进入下呼吸道引起并发症,如支气管炎、肺炎等。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人体内,受流感病毒侵害的器官是上下呼吸道。
B.流感病毒沿上呼吸道进入下呼吸道导致肺炎。
C.患感冒后,呼吸道的自然防卫能力就会丧失。
D.中毒型和胃肠型流感虽然少见但病死率高。

根据文章的意思,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重视流感的危害,及时进行隔离防护,就能有效控制疫情传播。
B.患过流感的人,在相同或相近似的病毒株所引起的流感发生时,不会生病。
C.流感病毒变异很大,所以防治流感用的流感疫苗也要不断地更新。
D.单纯型流感即使没有进行治疗,流感的症状一般两周后也会自然消失。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4题
把栏杆拍遍
①辛弃疾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规,南下临安亲自联络。此时他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②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南规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③应该说,吸气及的词不是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片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深厚名。可怜白发生。
④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之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只之声的力作。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军旅诗人王昌龄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泰”、“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的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⑤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段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是王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这是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所作。此亭遥对古秦淮河,是历代文人墨客赏心雅之所,但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悲怆的呼喊。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我曾专门到南京寻找过一个辛公拍栏杆处但人去楼毁,早已了无痕迹,唯有江水悠悠,似词人的长叹,东流不息。
⑥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了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⑦辛弃疾南规后为什么这样不为朝廷喜欢呢?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在他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有37次频率调动。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着地去工作:练兵、筹款,在吧整饬政务,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你想这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朝有谤言,又弃而闲几年,这就是他的基本生活节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
19.解释第②、③段中以下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1)南规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
(2)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章第④段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文章题目是“把栏杆拍遍”文中也多次写到拍栏杆,请简述辛弃疾“拍栏杆”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纵观全文,作者认为辛弃疾的词哪些特点?请简要从内容、情感、气势等方面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题。
一个人在山上
邓陪
我现在的家在岳麓山下。
我所住房子的背后,不知什么时候被人探出一条路来。每天一早会有很多人从这里爬上岳麓山进行晨练,这等热闹要到上午10点以后才告平息。
也就是说,如果不是假日,紧靠我家的岳麓山,每天上午10点以后便是孤独的。
我曾陪同我外地的朋友登过好几次岳麓山(当然是花了10元门票从正门进去的)。去赏玩的都是大家必去的熟悉的景点,像爱晚亭、麓山寺、蔡愕墓、云麓宫、鸟语林等等。
我觉得那没意思极了。
我讨厌任何预见性很强的像履行任务似的行动,包括以开心为目的的旅游。
我决定去看看孤独时的岳麓山。
一个非假日的秋日的下午,我一个人登上了岳麓山。这时候,无忧无虑的孩子大多在上课,为衣食之忧的成人在劳作。一边爬山的时候,我就为自己能有这么一份悠闲而惬意不已;待登上山顶,我更是惊异于呈现在我眼里的岳麓山:它有了我以前未见的大气、厚重、静穆、空旷、辽远。
岳麓山陌生了。我一下子喜欢极了这种熟悉里的陌生。
随便找了一处地方坐下来,俯瞰山下棋盘似的城市,需看看头顶离得近了的天空,山不说话,巍峨却在我的心里形成了。我眼前的山石、树木静静地立着,孤独中却有一股凛然的傲气,只有这秋日里渐渐走向衰败的小草还在使着小小的性子调皮,随风轻轻摇曳着。其实,它也是傲然的呢,它不惧怕生命的凋零。
我突然对它们心生崇敬起来,人说高处不胜寒,可是山可以。山上的泥石、树木、花草可以。
我有种冲动,想走近任何的一块石头,一棵树,跟它们说说话;想俯下身子亲近每一株草,跟它们交心。谁说沉默意味着没有生命呢,或许,它们比我的祖辈都年长呢。令人钦敬的是,岁月似剑,风雨如磐,它们按着自己的信念活成了自己的模样,一座山其实就是一幅经年不变的画,我看到的其实就是我父辈看到的那幅——或许,我眼下站着的这块地方,在若干年前就是一位衣袂飘飘的诗人或豪气干云的武士所亲临过的。可是,这山上的一切,不论遭遇自然无情的侵袭还是人类亲切的探访,都呈现出宿命似的接纳,没有悲喜的跌宕。这种神闲气定的大气魄,人哪里会有!
我想起小时候在乡下的时候,看到那农田里的稻谷,在沉默和朴素里任由时光的安排,抽穗、扬花、结谷,然后回到农人的仓储里,我以为那是懦弱的没有生命的,今天,一个人在山上,突然感觉到一座山与一棵稻谷命运的相似,我于是幡然领悟:其实,真实的生命才应该像一座山、一棵稻谷那样不加雕饰地完成过程,不加挑剔地归依结果。真正的强大有时就是不奢求,不抗拒。
人活着总无法摆脱奢望,归顺自然,所以人别说比自然活着的万物渺小,比自然本身都渺小。
譬如登山,你很少看到一个人孤独地登山,而只是成群结队地开心赏玩。你把山看成了景点,你就无法领略到山的生命。有人说见了黄河你得跪下去面对、解读,面对山也应该是——至少我们的灵魂应该是。
你不妨一个人登一次山,你会发现:一个人在山上,面对沉默不语的山,用不着比较,你就渺小了。
我感觉我登上了山,人却站在了山脚下。
18.作者写到“岳麓山陌生了。我一下子喜欢极了这种熟悉里的陌生”。
①“熟悉”是因为                         (2分)
②“陌生”是因为                         (2分)
19.作者写到“我突然对它们心生崇敬起来,人人说高处不胜寒,可是山可以。山上的泥石、树林、花草可以”。联系上下文,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
20.作者写山的同时,想起小时候家乡的稻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分)
2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A.对于自然无情的侵袭和人类亲切的探访,山的一切都会欣喜的接纳,这种“大气”令人类感慨和崇仰。
B.人活着只要摆脱了奢望,人就会和自然活着的万物一样伟大,和自然本身一样伟大。
C.作者领悟到真实强大的生命应该是不加雕饰,不加挑剔,不奢求,不抗拒。
D.“你把山看成了景点,你就无法领略到山的生命”,意在强调只有一个人登山时才会有新的发现和顿悟。

E、作者着力抒写自己登山时的感受,当你用心灵去面对、解读山上的泥石、树木和花草时,便可以领略到山在沉默中蕴涵的真正强大的生命力。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北京:中轴线上的都城
“中国”的“中”字,是对于古代城市中轴线的最好的图示。从这个象形文字中,我们看到了一座四方的城池。和贯穿城池南北的中轴线。现在的问题在于,中轴线先于城池,还是后于城池?它在中国人的城市观念中发生过怎样的影响?显然,中轴线为我们进入古代城市提供了一条最便捷的途径。
北京是一座至今几乎完整保存着中轴线的城市。尽管我们无法目睹这座都城的建造过程,但它的城市格局,却对我们充满暗示。城墙、坛庙、集市、街道以其严谨的对偶表明了中轴线的重要性。它像树干一样滋养了日益繁密的枝叶。这使我想起童年时做剪纸游戏时,先对折出一道深深的折线,那些繁复的花纹才有可能在折线两端以对称的方式依次出现。
中国人的房屋、城市以方形为主,这也许与天圆地方的观念有关。而在这个简单的几何图形中,坐标原点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中”的观念由来已久,商代甲骨文中。也透露出当时中国人已经具备关于东西南北中的认识。在所有的方位中,“中”无疑至关重要。它是空间的起点,是所有方向的交汇处,因而,它是最尊贵的方位。无论对于一个家族、一座城市还是一个国家,莫不如是。“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吕氏春秋•慎势篇》)
《周礼•考工记》中对于宫城建设格局有着严格的规定,表明了宫城位于都城中心的原则。此后,随着礼衰典废,克己复礼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选择,并因后世尊儒而成为中国人文思想的一条主线。但是,耐人寻味的是,《周礼》中的建城思想在许多王朝中并没有得到贯彻。即使在独尊儒术的汉代,都城格局也很分散,大多根据自然条件布局。缺乏严谨的规划。这是我们在许多古都无法寻找到一个清晰的城市中轴线的原因。
金朝在北京规划中都时,开始借鉴宋朝的城市规划经验,设置了一条城市中轴线。元朝忽必烈进京,规划元大都时,首先考虑的就是建立一座中心台。关于这条轴线与这座都城的关系,是本书所要讨论的主要内容。所幸的是,这条中轴线以其巨大的魅力和严谨的科学性,抗拒了时间的损毁,一直延续到今天。梁思成先生说:“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作为一座曾经浩劫的古代都城,北京的城墙、民居、街巷都曾遭遇灭顶之灾,惟有中轴线保持着原有的完整性,使得我们这些后来者有机会亲历这座都城的秩序和美。进入北京的方式有很多,但从中轴线进入北京,或许是最好的一种。它不仅是空间的线索,也是时间的线索。从元代到共和国,几乎所有的历史都能从这条轴线中找到依据。这也是许多旅行者在抵达北京后,最先踏访中轴线的原因。二00二年秋天,北京电视台制片人吴群找我。准备投拍一部以中轴线为线索呈现北京八百多年建都史的人文纪录片。这部片子使我有机会悉心打量这座不平凡的城市。从那以后,我用了两年时间为那条七点八公里的中轴线寻找历史证据,访问了许多历史见证人,并把剧本拓展为一部书稿。由于在写作时需要考虑电视受众,因而,即使将其转化为著作,也充其量只是一个普及读本,但我相信面对北京,所有的书写者都不会流露出轻慢的表情,他们会谨慎对待笔下的每一字。这座坚硬同时脆弱的古都将会使所有与之相关的话题显得庄重沉静。小心翼翼。 (摘自<新民晚报)2006年12月10日)
对文中的“中轴线”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处于中间位置的一条轴线,它贯穿于城池的南北。
B.“中国”的“中”字,是对于古代城市中轴线的最好图示。
C.中轴线的“中”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它是空间的起点,是所有方向的交汇处。“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
D.从《周礼•考工记》中看,我们现在所说的中轴线是古代典籍《周礼》中建城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

对“从中轴线进入北京,或许是最好的一种”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轴线处于整个北京城的中轴上,在这条线上,走到北京的各处显得最为便捷。
B.这条中轴线,体现着作为历史古都北京的空间和时间的线索。
C.在这条中轴线上可以最迅速地解读出北京的历史。
D.这条中轴线使北京具有独有的壮美秩序。

根据全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我国现在要找一座具有几乎完整地保存着中轴线的城市,那么这座城市找上北京就不会错。
B.因为有了中轴线,北京像树干一样滋养了日益繁密的枝叶,使城墙、坛庙、集市、街道均以对称的方式依次出现。
C.具有八百多年建都历史的北京,当人们面对它的时候,往往会流露出庄严的表情。会谨慎地对待下笔的每一个字。
D.北京是座坚硬同时脆弱的古都,它的中轴线因为有巨大的魅力和严谨的科学性,抗拒了时间的损毁,一直延续至今。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项羽究竟死于何地
《太史公书》问世至今已两千年,随着这部巨著的流传,项羽自杀于乌江似是无疑的了。其实,这是历史上的讹误。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是乌江而是东城,即今安徽定远东南(距乌江约三百里)。
《史记•项羽本纪》论赞中就曾点明,项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只不过一般人不去注意这点罢了。《汉书•灌婴传》也记载:“项籍败垓下去也,婴将车骑追项籍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那么,司马迁何以在《史记》中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一段生动的描述呢?
这段描述仅为民间传闻,理由有三。一、项王垓下被围时己兵疲食尽,“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又“汉军围之数重”。当时,项羽已“自度不得脱”,又何以能忽而来到三百里之外的乌江呢?再说,项羽垓下之败,其势是急转直下的,纵乌江亭长有救籍之心,又何以会料事如神,预先舣船以待?二、《史记•项羽本纪》通篇叙事谨严而缜密,尤其是对战事L的描述,双方渡江涉河、斩关夺隘时的地理形势,都能于回旋曲折之中,给人以条理分明、江山如望之感。东城之后却为何三百里沙场竞无所交待,情节办淡然松驰了呢?司马迁只说“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巧借一“欲”字将流传在乌江的一段民间佳话与东城真实的血战情节缝缀弥合了。这就是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多年来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误解
的根源所在。三、项羽崛起于吴中,“与江东子弟八干入渡江而西”,在南征北战中,吴中子弟以及江东父老与项羽是建立了感情的。因而,在他死后即传说起“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司马迁曾游历过此地,自然有充分的机会采撷到这些民间传闻,以完善这个英雄形象,也实在是十分自然的。
其实,项羽“身死东城”,从来有史迹为证。高达数丈的虞姬墓至今犹在,
《定远县志》载:“虞姬墓即嗟虞墩,县南六十里近东城。”阴陵、东城两地,
《定远县志》记载则更为明确:“阴陵城,县西北六十里,镆邪山南,周围二里。……羽溃围南驰,汉骑将灌婴追羽过淮,羽过阴陵迷失道即此。”“东城,县东南五十里。项羽至阴陵迷失道,汉追及之,羽复引而至东城即此。”
项羽殉难前在定远县境内留下的遗址遗迹,除阴陵、东城,至今仍存十余处。从霸王寨(项王迷路处)到刘会桥(为汉军追及处),从下马铺到嗟虞墩,构成了项王在这块土地上与汉军周旋的一条完整路线。
(摘自2007年第3期《新华文摘》,有删改)
从文中看,下列不属于项羽殉难于东城的证据的一项是

A.《史记》《汉书》等史书中都有项羽兵败并死于东城的记载。
B.据史料记载来看,项羽东城突围的可能性极小。
C.定远县内的许多遗址、遗迹均证实项羽“身死东城”。
D.项羽崛起于吴中,兵败垓下,愧对江东父老,无颜东渡乌江。

下列各项不属于对项羽同情或肯定的是

A.《史记》中有“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生动描写。
B.乌江一带流传着项羽欲东渡,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
C.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误解。
D.作者认为司马迁利用民间传闻来完善项羽这一英雄形象。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司马迁知道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在乌江而在东城。
B.项羽从嗟虞墩到阴陵,再到东城,最后死在东城。
C.《史记》记述项羽败至东城和东城到乌江的细致程度不一样。
D.项羽战死前的主要活动都在安徽定远县境内。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