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留侯论
苏 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① ,无所获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②。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迎。庄王曰:“其主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帝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贲、育:古代两位著名的勇士。②张良为韩国贵族,秦灭韩后,良倾家产收买刺客,始皇巡游武阳,良与能使120斤铁椎的力士在路上狙击。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卒然临之而不惊卒:通“猝”,突然 |
B.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特:特别 |
C.子房不忍忿忿之心忿忿:愤怒、怨恨 |
D.其身之可爱爱:爱惜 |
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无故加之而不怒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
B.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 |
C.非子房其谁全之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
D.而忧其度量之不足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分析了留侯张良能够成就大业,是因为他能够忍住小小的愤怒。第一句“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为全文的中心论点。 |
B.桥上那位老人用傲慢无礼的态度狠狠教训张良一次,是因为张良虽才能有余,却脾气暴躁,不能忍耐。 |
C.文章认为汉高祖的胜利和楚霸王的失败,原因就在于忍与不忍之间的差别。而汉高祖能忍耐,正是实施了张良的计策。 |
D.本文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从“忍”与“不忍”两个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论述,并通过列举事例指出了“忍”与“不忍”的两种不同的结局。 |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项 籍 唯 不 能 忍 是 以 百 战 百 胜 而 轻 用 其 锋 高 祖 忍 之 养 其 全 锋 而 待 其 敝 此 子 房 教 之 也 当 淮 阴 破 齐 而 欲 自 王 高 祖 发 怒 见 于 词 色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2) 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
阅读文本(一)完成下列各题﹙每题3分 共9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夫子哂之哂:微笑 |
B.比及三年![]() |
C.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相:丞相 |
D.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让:谦让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无活用的一项()
A.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
B.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
C.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
D.浴乎沂,风乎舞雩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孔子对他们三人志向的不一致是的。哂笑子路,认为他的政治主张不对,用委婉的态度批评“其言不让”。曾皙的话他描绘的是一个太平社会的缩影,即形象化了的礼乐之治的盛世,深受孔子的赞扬。 |
B.孔子问志体现了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他先从自己谈起,把师生摆在同等的地位,并且充分表现了他的平易近人,谦逊和蔼地对待学生的态度。 |
C.曾皙描绘出一幅“风清俗美,人民安乐”的太平盛世的风情画,展示出自己的政治理想,并表现了一种“安贫乐道”“澡身浴德”的高洁志趣。 |
D.本文是语录体,但人物的语言鲜明表现其性格特征,少量的行动描写能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神情。孔子的谦和,子路的粗豪率直,冉有和公西华的谦谨,曾皙的雍容飘洒,都跃然纸上。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习题。(每题2分,共10分)。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群贤毕至,少长咸集(都) | B.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次序) |
C.曾不知老之将至(竟) | D.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明白) |
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
B.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
C.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 |
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指兰亭) |
B.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指上文提到的各种不同的人) |
C.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指上文所说的“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
D.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指这次兰亭集会的学士们) |
下列全是作者产生“痛”或“悲”等感慨的原因的一组句子是( )
①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③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④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⑤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A.①④⑤ | B.②③④ | C.②⑤⑥ | D.③④⑤ |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主要叙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形。其中“畅叙幽情”四个字,为下文抒发感慨埋下了伏笔。 |
B.第二段写作者触景生情,乐极生悲,感慨于时光易逝,而自己不能建功立业。面对着生与死,发出了痛惜的感慨。 |
C.第三段作者力斥“一死生”“齐彭殇”的荒诞,并点出了写作此文的缘由,发出了对生命永恒的思考。 |
D.纵观全文,作者着眼死生二字,借一次集会宴游阐明人生哲理,表明了作者的深远立意。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魏德深,本巨鹿人也。祖冲,仕周,为刑部大夫、建州刺史,因家弘农。父毗,郁林令。
德深初为隋文帝挽郎,后历冯翊书佐、武阳郡司户,书佐,以能迁贵乡长。为政清净,不严而肃。会兴辽东之役,征税百端,使人往来,责成郡县。于时王纲弛紊,吏多赃贿,所在征敛,人不堪命。唯德深一县,有无相通,不竭其力,所求皆给,而百姓不扰。于时盗贼群起,武阳诸城多被沦陷,唯贵乡独全。郡丞元宝藏受诏逐捕盗贼,每战不利,则器械必尽,辄征发于人,动以军法从事,如此者数矣。其邻城营造,皆聚于听事,吏人递相督责,昼夜喧嚣,犹不能济。德深各问其所欲,任随便修营,官府寂然,恒若无事。唯约束长吏,所修不须过胜余县,使百姓劳苦。然在下各自竭心,常为诸县之最。寻转馆陶长,贵乡吏人闻之,相与言及其事,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及将赴任,倾城送之,号泣之声,道路不绝。既至馆陶,阖境老幼,皆如见其父母。有猾人员外郎赵君实,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自德深至县,君实屏处于室,未尝辄敢出门。逃窜之徒,归来如市。贵乡父老,冒涉艰险,诣阙请留德深,有诏许之。馆陶父老,复诣郡相讼,以贵乡文书为诈。郡不能决。会持节使者韦霁、杜整等至,两县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贵乡吏人,歌呼满道,互相称庆。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宝藏深害其能。会越王侗征兵于郡,宝藏遂令德深率兵千人赴东都。俄而宝藏以武阳归李密。德深所领皆武阳人也,念其亲戚,辄出都门,东向恸哭而反。人或谓之曰:“李密兵马,近在金墉,去此二十余里。汝必欲归,谁能相禁,何为自苦如此!”其人皆垂泣曰:“我与魏明府同来,不忍弃去,岂以道路艰难乎!”其得人心如此。后没于阵,贵乡、馆陶人庶,至今怀之。
(节选自《北史魏德深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为政清静,不严而肃肃:恭敬。 |
B.会兴辽东之役会:适逢。 |
C.所在征敛,人不堪命堪:忍受 |
D.动之军法从事动:招致 |
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魏德深深受百姓拥戴的一组是
①常为诸县之最②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
③未尝辄敢出门④诣阙请留德深
⑤以贵乡文书为诈⑥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
A.①③④ | B.①⑤⑥ | C.②③⑥ | D.②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德深很有才干,历任多种职务后升职主持贵乡政务。其时朝廷纲纪败坏,官吏贪污受贿,民不聊生;只有贵乡生产生活一切照常进行,百姓没有受到骚扰。 |
B.魏德深善于人性化管理,体恤下情。邻城打造兵器,聚集在官府,官吏督责,尚不能成功;而贵乡则约束官吏,避免百姓劳苦,官府安静,一直像无事一样。 |
C.魏德深深受百姓欢迎,又能震慑奸猾之人。他到馆陶,百姓见他如见父母;而奸人赵君实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他后来将回贵乡,贵乡吏民互相庆贺。 |
D.郡丞元宝藏忌妒魏德深的才能,令他率领武阳籍士兵在家乡附近作战,想利用军士的恋家情绪使军队溃散。但魏德深极得人心,士兵们全都不忍离他而去。 |
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
译文:
(2)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孟子)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齐宣王)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度之!”
……
曰:“吾阍,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挟太山以超北海超:超过 |
B.权,然后知轻重权:秤量 |
C.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乐岁:丰年 |
D.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故民之从之也轻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A.①②两个“之”字相同③④两个“其”字也相同 |
B.①②两个 “之”字相同③④两个“其”字不同 |
C.①②两个“之”字不同③④两个 “其”字也不同 |
D.①②两个“之”字不同③④两个“其”字相同 |
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孟子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的一项是
①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②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⑤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⑥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A.①③⑤ | B.①③④ | C.③④⑤ | D.④⑤⑥ |
下面是对选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用“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两个比喻,阐明了“不能”和“不为”的区别,目的是说明齐宣王不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 |
B.“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中的“本’指的是,使百姓具有使生活长久富足的产业。 |
C.孟子认为,老百姓如果过上不饥不寒的生活,就能讲礼义做好事,就会拥戴国君实现王道。 |
D.孟子在阐述王道仁政模式图时,以一组排比句对称说出,显得很有气势。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新修滕王阁记
韩愈
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①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十四年,以言事斥守揭阳,便道取疾以至海上,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其冬,以天子进大号,加恩区内,移刺袁州。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事且还,傥得一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愿焉。至州之七月,诏以中书舍人太原王公②为御史中丞,观察江南西道;洪.江.饶.虔.吉.信.抚.袁悉属治所。八州之人,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公至之日,皆罢行之。大者驿闻,小者立变。令修于庭户数日之间,而人自得于湖山千里之外。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
其岁九月,人吏浃和③,公与监军使燕于此阁,文武宾士皆与在席。酒半,合辞言曰:“此屋不修,且坏。前公为从事此邦,适理新之,公所为文,实书在壁;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公应曰:“诺。”于是栋楹梁桷板槛之腐黑挠折者,盖瓦级砖之破缺者,赤白之漫漶不鲜者,治之则已;无侈前人,无废后观。
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 命。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
元和十五年十月某日,袁州刺史韩愈记。
注:①三王:写《滕王阁序》的王勃.写《滕王阁赋》的王绪.写《重修滕王阁记》的王仲舒 ②中书舍人太原王公:王仲舒 ③浃和:和睦对下列句加点的词解释最不准确的一项是()
A.移刺袁州刺 :担任刺史 |
B.窃寄目偿所愿焉偿:满足 |
C.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造:制造 |
D.词列三王之次次:次序.行列 |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B.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
C.以言事斥守揭阳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
D.乃不辞而承公命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作者没有游滕王阁原因的一组是()
①系官于朝,愿莫之遂。②三王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
③便道取疾以至海上④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
⑤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⑥窃喜载名其上
A.①②③ | B.①③⑤ | C.②④⑥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仅用数语记叙重修滕王阁之事,其余几乎均围绕向往登滕王阁而不得来抒写,既抒写自己向往之情,也颂扬了王仲舒的政绩。 |
B.文章三次写自己没有游滕王阁的原因,其中写前两次不得游是第三次不得游的衬笔。 |
C.作者写第三次不得游滕王阁,实际上又是叙王仲舒政绩的衬笔,将王仲舒的政绩不经意中叙入。 |
D.韩愈极力倡导古文,却称赞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壮其文辞”,以能“词列三王之次”为荣,可见,韩愈还是认为古文不如骈文的。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
(2)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
(3)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