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张衡传
范晔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B.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C.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D.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是汉代时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的最高学府,“观太学”就是在太学学习。
B.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古代的学问和技能,其中的“御”就是防御。
C.孝廉是汉代设立的察举和选拨官员的科目,孝廉是“孝敬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D.公车是汉代官署名,汉代以公家车马遣送应征的人,后以“公车”为举人应试代称。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将军邓骘其才奇:以……为奇
B.安帝闻衡善术学雅:高雅
C.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证明,验证。
D.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视事:指官员到职工作。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衡 上疏陈事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遂研核阴阳幽武于大窖中
C.宦官惧毁己陵见至诚
D.尝一龙机发地不觉动廉君宣恶言,君畏匿之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这句话表现了张衡不攀附权贵,洁身自好,不以权谋私,语言凝练平实,流露出作者对张衡品德的景仰之情。
B.本文是一篇典型的人物传记。本文以张衡“善属文”“善机巧”和“善理政”为纲组织全文,显示了张衡作为文学家、科学家、政治家的才干与成就。
C.本文介绍了张衡多方面的才能和成就,详写其政治方面的才能和成就,在介绍其科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时,则较简略;详略得当使文章重点突出。
D.全篇以记叙为主,记叙以时间为经,以张衡的事迹为纬,写候风地动仪则以说明为主;本文以客观记叙为主,字里行间也渗入了作者的评论。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2)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白圭曰:“丹之治水也愈于禹。”孟子曰:“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
从上面选段中提炼出一个成语。
白圭自诩治水的本领胜过禹,孟子怎么批驳?我们做事要引以为戒的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严长明,字道甫,江宁人。幼奇慧。年十一,为李绂所赏,告方苞曰:“国器也!”遂从苞受业。寻假馆扬州马氏,尽读其藏书。高宗二十七年南巡,以诸生献赋,赐举人,用内阁中书,入军机。
长明通古今,多智数,工于奏牍,大学士刘统勋最奇其才。户部奏天下钱粮杂项名目繁多,请并入地丁征收,长明曰:“今之杂项折征银,皆古正供也。若去其名,他日吏忘之,谓其物官所需,必且再征,是使民重困也。”统勋曰善,乃奏已之。大学士温福征大金川,欲长明从行,长明固辞。退,有咎之者,答曰:“是将败没,吾奈何从之!”既而温福果军溃以死,随往者皆尽。
长明在军机七年,干敏异众,然亦以是见嫉。其救罗浩源事,人尤喜称之。浩源,云南粮道也。分偿属吏汪应缴所亏帑金,有诏逾期即诛。浩源缴不如数,逾期十日,牒请弛限。上下其议,时统勋主试礼部,秋曹无敢任其事者。长明因挝鼓入闱,见统勋,为言汪已捐复,将曳组绶出都,独坐浩源,义未协,宜仍责汪自缴。统勋曰:“具疏稿乎?”曰:“具。”即振袖出之,辞义明晰。疏入报可,狱遂解。其他事多类此。人有图其像祀之者。
三十六年,擢侍读。尝扈跸①木兰,大雪中失橐扆②并所装物,越日,故吏以扆至。问“何以知为吾物?”曰:“军机官披羊裘者独君耳。”长明劳而遣之。
后以忧归,遂不复出。客毕沅所,为定奏词。又主讲庐阳书院。博学强记,所读书,或举问,无不能对。为诗文用思周密,和易而当于情。著毛诗地理疏证、五经算术补正、三经三史答问、石经考异、汉金石例、献徵馀录等书。
(选自《清史稿·列传二七二·文苑二》)
【注释】①扈跸(bì):随侍皇帝出行至某处。②橐扆(tuóyǐ):一种较为少见的牲畜。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然亦以是嫉见:表现
B.上其议下:交付,下达
C.独浩坐:犯罪
D.疏稿乎具:完备,详尽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既而温福果军溃死后以忧归
B.随往皆尽秋曹无敢任其事者
C.长明劳遣之和易而当于情
D.定奏词为诗文用思周密

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够分别表现严长明学术才能和政治才能的一组是 ()

A.寻假馆扬州马氏,尽读其藏书必且再征,是使民重困也
B.以诸生献赋,赐举人军机官披羊裘者独君耳
C.又主讲庐阳书院人有图其像祀之者
D.著毛诗地理疏证、五经算术补正长明在军机七年,干敏异众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严长明的求学过程中,他得到了如李绂、方苞、扬州马氏和刘统勋等人的赏识或帮助,最终功 成名就。
B.正是由于严长明的长远之见和刘统勋的奏请, ,户部要求把田赋并入土地税和劳役税中征收的奏请被及时阻止了。
C.严长明办事干练,极具正义之心,多有助人的义举;同时生活简朴,所有军机处官员中只有他穿羊皮衣服。
D.严长明博学强记,如果有人就他所读书中的内容提出问题,他都能回答。他晚年在庐阳书院担任过主讲,著作颇丰。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年十一,为李绂所赏,告方苞曰:“国器也!”
(2)多智数,工于奏牍,大学士刘统勋最奇其才。

课外文言文阅读15分。
古砚说
【明】许獬
余家有古砚,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受而置之,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已而有识者曰:“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予闻诸言,亦从而宝之,不暇辨其为真五代、宋与否。
虽然,斯物而真五代、宋也,当时人亦仅以当一砚之用耳,岂知其必不毁、必至于今而为古耶?盖至于今,而后知其为五代、宋也,不知其在五代、宋时,所宝为周、秦、汉、魏以上物者,视此又奚如乎?而又不知其以周、秦、汉、魏以上物,示周、秦、汉、魏以上人,其人自视又奚如?
人见世之熙熙者,沉酣于纷华绮丽之乐,奔走于权贵要津之门,褰裳濡足,被僇辱①而不知羞。于是有一人焉,出而矫之,卓然以道自重,以淡泊自守,以古先琴书图画、器物玩好自娱,命之曰好古。故凡名能好古者,必非庸俗人也。以其非庸俗人之所好,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于是士之射利求进者,必穷极其所无,以谄事权贵要津;权贵要津亦时出其所有以夸士。而士之慕为古而不知务者,亦每与世竞逐,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
噫嘻!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夫既与庸俗人同好矣,而犹哓哓②然窃好古之名,以求其自异于庸俗,不知其名则是,而其意则非。
吾之所谓好古者,学其道,为其文,思其人而不得见,徘徊上下,庶几得其手泽④之所存而以玩焉,则恍然如见其人也,是以好之而不厌。故夫古之为好者,非以其物,以其人也。
予观今世之所好,大率类是。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作古砚说。
【注】①僇(lù)辱:羞辱,侮辱。 ②哓(xiāo)哓:吵嚷。 ③手泽:先人或前辈的遗墨、遗物。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见世之熙熙者 熙熙:忙碌来往追求名利
B.出而之 矫:违背
C.于是士之利求进者 射:追逐
D.大率是 类:似,像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当一砚之用,不知为古也 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褰裳濡足,被僇辱不知羞 因人之力敝之,不仁
C.庸俗人亦从而效之 欲速不达
D.不能尽述,述其近似! 今项庄拔剑舞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得知家中之砚是古砚后,没有及时验证真伪。这古砚产生时仅是普通工具,没有特殊意义。
B.文章围绕人们对待古物的不同态度展开议论,借题发挥,联系现实,最后点明了写作缘由。
C.作者认为“好古”是淡泊,不与坏风气同流合污,体现了直面时俗的批判和卓尔不群的个性。
D.真好古的人,搜求古物,追慕古人的道义;可“好古”后来渐渐变成附庸风雅,谄媚权贵。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示周、秦、汉、魏以上人,其人自视又奚如?
(2)而士之慕为古而不知务者,亦每与世竞逐,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

阅读《论语》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司马牛⑴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⑵。”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论语·颜渊》)
②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
③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⑶之不逮⑷也。”《论语·里仁》)
④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⑤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注】⑴司马牛:孔子的弟子。⑵讱(rèn):言语迟钝,话难说出口。引申为说话十分慎重,不轻易开口。⑶躬:身体,引申为自身。⑷逮:达到。
(1)用原文词语填空。
孔子在教育子弟时,讲同一个道理却经常变换另一种说法,比如“□”就是“讱”同义词,“□”就是“行”的同义词,而“□□□□”也与“言而过其行”同义。
请你概述孔子对“言”与“行”的看法。这一看法,对身处激烈竞争环境的你有何感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循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四方,教熊、罴、貔、貅、豸区、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权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蚩尤作乱,不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山通道,未尝宁居。
东至于海,登丸山,乃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获宝鼎,迎日推策。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
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选自《史记·五帝本纪第一》,有删改)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轩辕乃修德兵振:整顿
B.四方度:渡过
C.蚩尤作乱,不帝命用:听从
D.山通道,未尝宁居披:同“劈”

下面各句中,都是黄帝“惠民生,得民心”的原因的一组是 ()
①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
②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
③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④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
⑤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
⑥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

A.①②⑥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①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帝一生下就很有灵性,出生不久就会说话,幼年时聪明机敏,长大后诚实勤奋,成年以后见闻广博,对事情的发展有先见之明。
B.轩辕所处的时代,神农氏的后代已经衰败,轩辕修行德业,整顿军旅,研究五行之气,种植五谷,采取一系列措施安抚民众,这是诸侯归顺轩辕的直接原因。
C.炎帝欺压诸侯,黄帝与他先后打了几仗,征服了炎帝;蚩尤发动叛乱,黄帝在涿鹿郊野与蚩尤作战并杀死了他。这很好地巩固了黄帝的统治地位。
D.黄帝顺应天地的规律,推测阴阳的变化,按照季节播种百谷草木,驯养鸟兽虫豸,测定日月星辰以定历法,收取土石金玉以供民用,而自己的身心耳目却饱受辛劳。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
(2)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