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张承业,字继元,唐僖宗时宦者也。晋王兵击王行瑜,承业数往来兵间,晋王喜其为人。及昭宗为李茂贞所迫,将出奔太原,乃先遣承业使晋以道意,因以为河东监军。其后崔胤诛宦官,宦官在外者,悉诏所在杀之。晋王怜承业,不忍杀,匿之斛律寺。昭宗崩,乃出承业,复为监军。
晋王病且革,以庄宗属承业曰:“以亚子①累公等!”庄宗常兄事承业,岁时升堂拜母,甚亲重之。庄宗在魏,与梁战河上十余年,军国之事,皆委承业,承业亦尽心不懈。凡所以畜积金粟,收市兵马,劝课农桑,而成庄宗之业者,承业之功为多。自贞简太后、韩德妃、伊淑妃及诸公子在晋阳者,承业一切以法绳之,权贵皆敛手畏承业。
庄宗岁时自魏归省亲,须钱蒲博②,赏赐伶人,而承业主藏,钱不可得。庄宗乃置酒库中,酒酣,使子继岌为承业起舞,舞罢,承业出宝带、马为赠,庄宗指钱积呼继岌小字以语承业曰:“和哥乏钱,可与钱一积,何用带、马为也?”承业谢曰:“国家钱,非臣所得私也。”庄宗以语侵之,承业怒曰:“臣,老奴使,非为子孙计,爱此库钱,佐王成霸业尔!若欲用之,何必问臣?财尽兵散,岂独臣受祸也?”庄宗顾元行钦曰:“取剑来!”承业起,持庄宗衣而泣,曰:“臣受先王顾托之命,誓雪家国之雠。今日为王惜库物而死,死国事,不愧于先王矣!”阎宝从旁解承业手令去,承业奋拳殴宝踣,骂曰:“阎宝,朱温之贼,蒙晋厚恩,不能有一言之忠,而谄谀邪!”太后闻之,使召庄宗。庄宗性至孝,闻太后召,甚惧,乃酌两卮谢承业曰:“吾杯酒之失,且得罪太后。愿公饮此,为吾分过。”承业不肯饮。庄宗入内,太后使人谢承业曰:“小儿忤公,已笞之矣。”明日,太后与庄宗俱过承业第,慰劳之。
卢质嗜酒傲忽,自庄宗及诸公子多见侮慢,庄宗深嫉之。承业乘间请曰:“卢质嗜酒无礼,臣请为王杀之。”庄宗曰:“吾方招纳贤才以就功业,公何言之过也!”承业起贺曰:“王能如此,天下足平也!”质因此获免。
①庄宗小字亚子 ② 蒲博:古代的一种博戏,亦泛指赌博。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王病且革革:急,重 |
B.承业一切以法绳之绳:约束 |
C.承业奋拳殴宝踣踣:跌倒 |
D.太后与庄宗俱过承业第过:经过 |
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乃先遣承业使晋以道意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B.而成庄宗之业者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
C.庄宗以语侵之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
D.不能有一言之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中的“哀”是活用现象,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之相同的一项是( )
A.庄宗常兄事承业 |
B.承业出宝带、马为赠 |
C.国家钱,非臣所得私也 |
D.死国事,不愧于先王矣 |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承业虽是宦官,但他做人的风格深得晋王的喜欢,这也是他后来能够保得住性命并受顾命之托的原因之一。 |
B.张承业在庄宗与后梁相持于河上十多年里,在后方负责招兵买马,聚钱积粮,督促耕织,在前线亦能奋勇杀敌,肝脑涂地。他是庄宗最后能成就霸业的最大功臣。 |
C.张承业不仅责任感强,而且耿直敢谏,在庄宗想从他那里要国家的钱作私用时,宁死不屈,并挥拳怒打拉他的阎宝,其勇气实在可敬。 |
D.张承业也很有智慧,当他知道庄宗很恨卢质时,他假装说要替庄宗杀掉卢质,实质上非常巧妙地保护了卢质,也为庄宗保住了一个安邦定国的人才。 |
下列句子中通假字判断及其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蚤通“早”早晨 |
B.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见通“现”明显 |
C.牵巨钩,錎没而下錎通“陷” |
D.夫揭竿累,趣灌渎趣通“促”促使,催促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指喻
(明)方孝孺
浦阳郑君仲辨,其容阗然,其色渥然,其气充然,未尝有疾也。他日,左手之拇有疹焉,隆起如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之大盈握,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若剟①刺状,肢体心膂②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生。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也。”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功,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盖众人之所可知者,众人之所能治也,其势虽危,而未足深畏。惟萌于不必忧之地,而寓于不可见之初,众人笑而忽之者,此则君子之所深畏也。
昔之天下,有如君之盛壮无疾者乎?爱天下者,有如君之爱身者乎?而可以为天下患者,岂特疮痏之于指乎?君未尝敢忽之,特以不早谋于医,而几至于甚病。况乎视之以至疏之势,重之以疲敝之余,吏之戕摩剥削以速其疾者亦甚矣;幸其未发,以为无虞而不知畏,此真可谓智也与哉?
余贱不敢谋国,而君虑周行果,非久于布衣者也。《传》不云乎:“三折肱而成良医。”君诚有位于时,则宜以拇病为戒。
洪武辛酉九月二十六日述。
(选自《逊志斋集》)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色渥然渥然:红润的样子。 |
B.以示人示:告诉。 |
C.而傅以善药傅:同“敷”。 |
D.岂特疮痏之于指乎特:只。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今疾且成彼且奚适哉 |
B.而终为大患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
C.而寓于不可见之初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
D.则宜以拇病为戒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层次清晰,构思谨严。文章前半部分叙事,后半部分阐发道理,叙事贵在简练而又生动,哲理则富有警策,有独到之见。同时两者间紧密结合,相辅相成。 |
B.本文取譬设喻,借喻立论。文章从友人手指生疹一事,阐明“防微杜渐”的道理:天下之事,常发生在至微之处,因为忽略轻视,终成大患。 |
C.本文不以文采词藻炫耀,不发空泛的议论,而是从实际出发,同时又有因小见大的深度发掘。从小事发端,深意在于治国,文意深远。 |
D.本文含有针砭时弊的意味。国家处在“疲敝之余”,官吏又“戕摩剥削”,更加速了小患的发展,这样的问题只能是“幸其未发”。对于这一切,作者把针对的矛头直指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
[清]龚自珍
居礼曹,客有过者曰:“卿知今日之扬州乎?读鲍照《芜城赋》,则遇之矣。”余悲其言。
明年,乞假南游。抵扬州,舍舟而馆。
既宿,循馆之东墙步游,得小桥,俯溪,溪声欢;过桥,遇女墙啮可登者,登之,扬州三十里,首尾曲折高下见。晓雨沐屋,瓦鳞鳞然,无零甃断甓①,心已疑礼曹过客言不实矣。
入市,求熟肉,市声欢,得肉,馆人以酒一瓶,虾一筐馈。醉而歌,歌宋元长短言乐府,俯窗呜呜,惊对岸女夜起,乃止。
客有请吊蜀冈者,舟甚捷,帘幕皆文绣,审视,玻璃五色具。舟人时时指两岸曰“某园故址也”,约八九处。其实独倚虹园圮无存。曩所信②宿之西园,门在,题榜在,尚可识,其可登临者尚八、九处。阜有桂,水有芙渠菱芡。是居扬州城外西北隅,最高秀。南览江,北览淮,江、淮数十州县治,无如此冶华也。忆京师言,知有极不然者。
归馆,郡之士皆知余至,则大欢。有以经义请质难者,有发史事见问者,有就询京师近事者,有呈所业若文、若诗、若笔、若长短言、若杂著、若丛书乞为序、为题辞者,有状其先世事行乞为铭者,有求书册子、书扇者,填委塞户牖,居然嘉庆中故态。谁得曰今非承平时耶?惟窗外船过,夜无笙琶声,即有之,声不能彻旦。然而女子有以栀子华发为贽求书者,爰以书画环瑱互通问,凡三人。凄馨哀艳之气,缭绕于桥亭舰舫间,虽澹定,是夕魂摇摇不自持。余既信信,拿流风,捕余韵,乌睹所谓“风号雨啸、鼯狖③悲、鬼神泣”者? 嘉庆末,尝于此和友人宋翔凤侧艳诗。闻宋君病,存亡不可知;又问其所谓赋诗者,不可见,引为恨。
卧而思之,余齿垂五十矣,今昔之慨,自然之运,古之美人名士富贵寿考者,几人哉?此岂关扬州之盛衰,而独置感慨于江介也哉?抑予赋侧艳则老矣;甄综人物,搜辑文献,仍以自任,固未老也。天地有四时,莫病于酷暑,而莫善于初秋。今扬州,其初秋也欤?予之身世,虽乞籴,自信不遽死,其尚犹丁初秋也欤?作《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
注释:①零瓮(zhòu)断甓(pì):残墙碎砖。②信:连住两夜。③鼯狖 (wúyòu):鼯鼠(大飞
鼠)、黑色长尾猴。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礼曹,客有过者日过:拜访。 |
B.审视,玻璃五色具审:仔细地。 |
C.余既信信,拿流风,捕余韵既:既然。 |
D.尝于此和友人宋翔风侧艳诗于:在。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作者认为“客言不实”的一组是
①卿知今日之扬州乎?读鲍照《芜城赋》,则遇之矣。
②晓雨沐屋,瓦鳞鳞然,无零甃断甓。③归馆,郡之士皆知余至,则大欢。
④江淮数十州县治,无如此冶华也。⑤填委塞户牖,居然嘉庆中故态。
⑥予之身世,虽乞籴,自信不遽死,其尚犹丁初秋也欤?
A.①④⑥ | B.②④⑤ | C.②③⑤ | D.①③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在京师的所见所闻。今日扬州正如鲍照《芜城赋》所写情景的说法,引起作者极大关注和悲怆。这一段虽寥寥数语,但意蕴极为丰富,以下的观察、记叙、议论、感慨均由此引发。 |
B.文章写作者应请凭吊蜀岗,一路所见,故园酒肆,多依然如故,扬州“冶华”独领江淮,不减当年。 |
C.文章写士人、歌妓造访,亦引起联想而作今昔之比。目的是写士风世情,作者虽已发现今昔之别,但也只能捕捉到昔时的流风余韵,并未发现如《芜城赋》所写的风雨飘摇、一片悲泣的凄惨现象。 |
D.作者由耳闻目睹,并且抚今追昔,想到以前看到的扬州的情景,体验到扬州虽未败残,但已露衰落之迹,从而浮想联翩,联系个人身世,颇多盛衰之叹。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王令壮士出挑战。汉有善骑射者楼烦,楚挑战三合,楼烦辄杀之。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汉王使人间问之,乃项王也。汉王大惊。于是项王乃即汉王相与临广武间而语。汉王数之,项王怒,欲一战。汉王不听。项王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走入成皋。
项王闻淮阴侯已举河北,破齐、赵,且欲击楚,乃使龙且往击之。淮阴侯与战,骑将灌婴击之,大破楚军,杀龙且。韩信因自立为齐王。项王闻龙且军破,则恐,使盱台人武涉往说淮侯。淮阴侯弗听。是时,彭越复反,下梁地,绝楚粮。项王乃谓海春侯大司马曹咎等曰:“谨守成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毋令得东而已。我十五日必诛彭越,定梁地,复从将军。”乃东,行击陈留、外黄。
外黄不下。数日,已降,项王怒,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诣城东,欲坑之。外黄令舍人儿年十三,往说项王曰:“彭越强劫外黄,外黄恐,故且降,待大王。大王至,又皆坑之,百姓岂有归心?从此以东,梁地十余城皆恐,莫肯下矣。”项王然其言,乃赦外黄当坑者。东至睢阳,闻之皆争下项王。
是时,汉兵盛食多,项王兵罢食绝。汉遣陆贾说项王,请太公,项王弗听。汉王复使侯公往说项王,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王许之。即归汉王父母妻子。军皆呼万岁。汉王乃封侯公为平国君,匿弗肯复见。曰:“此天下辩士,所居倾国,故号为平国君。”项王已约,乃引兵解而东归。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节)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弱罢转漕罢:通“疲”,疲劳 |
B.项王闻淮阴侯已举河北举:攻克 |
C.使盱台人武涉往说淮侯说:告诉 |
D.闻之皆争下项王下:归顺 |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从正面直接表现项羽英勇而鲁莽个性的一组是
①项王令壮士出挑战②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
③项王嗔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④汉王数之,项王怒,欲一战
⑤项王伏弩射中汉王⑥项王然其言,乃赦外黄当坑者
A.①②⑥ | B.②③④ | C.③⑤⑥ | D.①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汉相争,胜负未分,项王要与汉王一决雌雄,汉王回绝了项王,两人临广武涧对话,汉王一一列举了项王的罪状。 |
B.因为韩信自立为齐王,彭越又造反,杀了龙且,项王决定攻打陈留、外黄,先诛灭彭越,平定梁地,再灭韩信。 |
C.外黄久攻不下,惹怒了项王,外黄令门客的十三岁的儿子前去劝说,才平息了项王的怒气,睢阳人纷纷归附项王。 |
D.汉军军力日益强大,粮食充足,汉王连续派人游说项王,终于说动项王,放回太公,楚汉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章大家行略①
刘大櫆
先大父侧室②,姓章氏,明崇祯丙子十一月二十七日生。年十八来归,逾年,生女子一人,不育。又十余年,而大父卒。先大母钱氏,大母早岁无子,大父因娶章大家。三年,大母生吾父,而章大家卒无出。大家生寒族,年少,又无出,及大父卒,家人趣之使行,大家则慷慨号恸不食。时吾父才八岁,童然在侧,大家挽吾父跪大母前,泣曰:“妾即去,如此小弱何?”大母曰:“若能志夫子之志,亦吾所荷也。”于是与大母同处四十余年,年八十一而卒。
大家事大母尽礼,大母亦善遇之,终身无间言。櫆幼时,犹及事大母。值清夜,大母倚帘帷坐,櫆侍在侧,大母念往事,忽泪落。櫆见大母垂泪,问何故,大母叹曰:“予不幸,汝祖中道弃予,汝祖没时,汝父才八岁。”回首见章大家在室,因指谓櫆曰:“乃父幼孤,以养以诲,俾至成人,以得有今日,章大家之力为多。汝年及长,则必无忘章大家。”时虽稚昧,见言之哀,亦知从旁泣。
大家自大父卒,遂丧明。目虽无见,而操作不辍,櫆七岁,与伯兄、仲兄从塾师在外庭读书。每隆冬,阴风积雪,或夜分始归,僮奴皆睡去,独大家煨炉以待。闻叩门,即应声策杖扶壁行,启门,且执手问曰:“书若熟否?先生曾朴责否?”即应以书熟,未曾朴责,乃喜。
大家垂白③,吾家益贫,衣食不足以养,而大家之晚节更苦。呜呼!其可痛也夫。
(选自《续古文观止》,略有删改)
[注]①大家,即大姑,古代女子的尊称。行略:人的品行概略,是记叙死者生平的文体。②先大父:对已故祖父的称呼。侧室:妾。③垂白:头发将白,已近老年。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十八来归归:回来 |
B.家人趣之使行趣:催促 |
C.汝祖没时,汝父才八岁没:通“殁”,去世 |
D.即应声策杖扶壁行策:拄着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大家则慷慨号恸不食 /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B.大母亦善遇之 /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
C.目虽无见,而操作不辍 /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
D.启门,且执手问曰 / 不出,火且尽 |
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逾年,(章氏)生女子一人 |
B.见言之哀,(大家)亦知从旁泣 |
C.且执(櫆与伯兄、仲兄)手问曰 |
D.即应(之)以书熟,未曾朴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