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细胞内的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其内部的pH约为4.8。研究表明,少量的溶酶体内的水解酶泄漏到细胞质基质中不会引起细胞损伤。其主要原因是( )
A.水解酶泄漏后立即被分解 |
B.pH较高导致酶活性降低 |
C.溶酶体能将水解酶吞噬 |
D.细胞质基质缺少酶作用的底物 |
如图为某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在b处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会被酶分解 |
B.在b处发生的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
C.若在Ⅱ处给予足够强的有效刺激,则在a处可检测到电信号 |
D.在Ⅱ处施加有效刺激引起的屈肌收缩不属于非条件反射 |
研究表明,同一突触小体中可能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递质,此现象称为递质共存现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功能 |
B.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有赖于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 |
C.同一突触后膜上可能存在多种受体 |
D.共存的递质可能起协同作用也可能起拮抗作用 |
止痛药(如杜冷丁)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在阻断神经冲动传导过程中,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量不变,试推断它的作用机制是
A.抑制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 |
B.与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结合 |
C.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 |
D.抑制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 |
如图甲、乙分别表示同一细胞的部分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乙的分泌物可能是某种激素 |
B.静息电位是指①②之间的膜内电位差 |
C.兴奋由图甲部位传导至图乙部位时,不需要消耗能量 |
D.图甲传导的兴奋在图乙部位将化学信号转换为电信号 |
关于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突触前神经元具有合成递质的能力 |
B.突触前神经元在静息时能释放神经递质 |
C.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 |
D.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能引起后膜电位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