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通俗的社会文学。”这段文字应出自
| A.《警告青年》 | B.《阿Q正传》 |
| C.《文学革命论》 | D.《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
《礼记》中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代统治者提出了“惟命不于常”(《康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和“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泰誓中》)等思想。殷周变革中天命观的发展实质上体现了()
| A.政权神秘化色彩不断加强 |
| B.早期民主政治的特征 |
| C.对于天命神意的批判否定 |
| D.一定程度的理性色彩 |
清代有学者说:“天子建国,则诸侯于国为大宗,对天子言则为小宗。”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观点说明了()
| A.清王朝继续推行宗法制 |
| B.宗法制和分封制相辅相成 |
| C.宗法制以分封制为基础 |
| D.天子行使大小宗双重权力 |
《诗经·大雅·公刘》载:“执豕于牢,酌之用匏。食之饮之,君之宗之。”下列各项能体现材料观点的是()
| A.“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
| B.“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
| C.“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 |
| D.“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 |
《左传》记载,晋国赵鞅率军与郑国交战于铁,临战发表誓词:“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这反映出当时晋国( )
| A.分封制度受到冲击 | B.郡县制度全面推行 |
| C.宗法等级秩序变动 | D.国家政权趋向松散 |
《荀子·儒效》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材料所述现象,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
| A.中央集权 | B.官僚政治 |
| C.家国一体 | D.君主专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