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古典学者,善于使用古籍里利于改革的文字推陈出新,翻作今朝之标榜。”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位学者( )
A.坚持“中体西用”主张 |
B.积极介绍西方历史地理 |
C.借助经学外衣宣传变法 |
D.大力传播民主科学思想 |
邓小平说:计划和市场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把计划和市场结合起来,才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下列各项中不符合邓小平观点的是( )
A.苏俄新经济政策 | B.苏联赫鲁晓夫的改革 |
C.中国沿海的开放 | D.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美国著名政治学专家塞缪尔•亨廷顿在他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得出结论:“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共产主义世界的重大变动,冷战的国际体系成为历史,在后冷战的世界中,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或经济的,而是文化的区别。”作者旨在强调( )
A.文明冲突替代了超级大国的争霸 | B.政治上的区别决定着文化区别 |
C.各国文化差别明显影响政府决策 | D.多样化的文明之间互补和共融 |
阅读下列表格材料,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 )
罗斯福新政时期GNP(国民生产总值)与失业率对比
年份 |
GNP总量(10亿美元) |
GNP增长率% |
失业率% |
1930 |
90.4 |
-12.3 |
8.7 |
1933 |
55.6 |
-4.1 |
24.9 |
1935 |
72.2 |
10.9 |
20.1 |
1938 |
84.7 |
-6.3 |
19.0 |
——摘编自彭斯达《美国经济周期研究:历史、趋势及中美经济周期的协动性》
A.新政时期工人失业率始终居高不下
B.新政措施使GNP总量及增长率不断提高
C.新政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
D.新政时期的GNP总量变化与失业率同步
俄国立宪会议选举于1917年11月举行,诸多学术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布尔什维克得到了城市工人和前线士兵的广泛支持,但俄国社会革命党则获得了来自乡村地区农民的大量选票,使其最终以明显优势胜出。这说明( )
A.给农民分配土地使列宁赢得了民心 |
B.布尔什维克在广大地区获得了支持 |
C.工人和士兵是苏维埃政权的支柱 |
D.俄国十月革命的领导阶级多元化 |
法国年鉴学派代表人物布罗代尔曾提出过“世界时间”的概念。意即人类文明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球的每一个地方,每个时代都有少数两三个地区代表着那个时代人类文明的最高水平,每个民族都应该谨慎地寻找自己的方位,判断自己到底是与“世界时间”同行还是被远远抛弃在外面。根据这个说法
A.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一直处于“世界时间”之中 |
B.英国从工业革命开始跻身到了“世界时间”当中 |
C.罗马法是古罗马处于“世界时间”中的重要标志 |
D.改革开放和国力增强使中国再度回归“世界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