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反映了孙中山( )
| A.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 | B.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产业 |
| C.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 | D.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
据统计,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96人中留学归国的有46名,占总数的48%;199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的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中有23名是归国学者。这最能说明()
| A.教育被摆到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
| B.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 |
| C.留学教育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 |
| D.留学教育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
新中国的教育方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这一方针施行于()
| A.新中国建立初期 | B.“大跃进”时期 |
| C.“文化大革命”时期 | D.改革开放时期 |
下列标语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应是()
①“阶级斗争一抓就灵”②“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③“以钢为纲,全面跃进”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①④ |
| C.①④②③ | D.④③①② |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在‘百家争鸣’的号召出来之前,有五六年的时间我没有写一篇学术性的文章,没有读一部像样的美学书籍,或者是就美学里的某个问题认真地作一番思考。之所以这样,并非由于我不愿,而是由于我不敢……‘百家争鸣’号召出来了,我就松了一大口气。不但是我一个人如此,凡是我所认识的有唯心主义烙印的旧知识分子一见面就谈到这个‘福音’,没有一个不喜形于色的。”这说明了“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
| A.推动了文学创作的繁荣 | B.突破了意识形态的禁区 |
| C.有利于学术研究的开展 | D.促成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
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国植物学家胡先骕因批驳苏联生物学家李森科而遭到批判。周恩来闻之,讲话指出:“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如果李森科不对,我们没有理由为他辩护,我们应向被批评的胡先骕承认错误。对一切科学,都要这样。”周恩来的这些话()
| A.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 |
| B.说明当时国内人们不尊重科学 |
| C.体现了“双百”方针的基本精神 |
| D.明确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