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18)
(1)1省的名称________、简称________、行政中心_________。
(2)2省的名称__________、简称_____________、行政中心_________。
(3)3省的名称__________、简称_____________、行政中心_________。
(4)4省的名称__________、简称_____________、行政中心_________。
(5)5省的名称__________、简称_____________、行政中心_________。
(6)6省的名称__________、简称_____________、行政中心_________。
下表是某地一年内各月的平均气温和降水资料,请同学们根据下面的资料和步骤判断气候类型,试试看。(7分)
月份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气温℃ |
8 |
12 |
14 |
16 |
20 |
22 |
23 |
20 |
18 |
15 |
12 |
9 |
降水mm |
100 |
80 |
70 |
46 |
25 |
8 |
5 |
10 |
30 |
60 |
76 |
90 |
(1)由该地最低(或最高)月均温出现的月份可知:该地位于半球。
(2)综合气温资料可知:该地所处的热量带为。
(3)由该地的降水资料可知:该地降水主要集中在哪个季节。
(4)综合(1)(2)(3)题可知:该地的气候特征是由该地最低(或最高)月均温出现的月份可知:该地位于半球。
(5)根据表中提供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在下图中绘出气温曲线和各月降水量的柱状图。
读“世界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归纳世界1月气温纬度分布规律是。
(2)1月,北半球同纬度的大陆和海洋相比,陆地气温比海洋气温说明原因。
(3)从等温线的疏密程度看,北半球的等温线比南半球的(稀疏/密集),说明北半球1月的气温差异比南半球(大/小)。
(4)据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毫米以上,甲乙丙三幅示意图能表示赤道地区主要降水类型是。
(5)印度东北部的乞拉朋齐被称为地球的“雨季”,影响其降水的主要因素是。
世界人口分布很不均衡,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很大。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8分)
(1)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四个地区是:亚洲的、欧洲的、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等。
(2)图中A、B、C、D四地,人口稀少的原因是:
A;
B;
C;
D.
(3)欧洲人口增长缓慢,很多国家甚至出现负增长,产生的人口问题有哪些(至少2条)?
读我国“十五”计划期间建设的四大工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分析,西气东输工程穿越我国个省(市、自治区)。该工程缓解了东部地区的能源紧张,对西部地区的好处是
(2)西电东送的中线、南线工程主要是将西部丰富的水电调往东部地区。为什么西部地区有充足的水电调出本区
(3)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通车运行时,车厢采用全封闭方式,试说明理由
(4)南水北调工程是从水量丰富的流域内调水,该工程的三条方案中,穿越山东的是。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是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材料二 长江三角洲以全国2.2%的陆地面积,创造了全国22.1%的国内生产总值。长江三角洲地区自古有我国的“鱼米之乡”之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水平最高的区域。
材料三 东北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示意图。
(1)东北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的条件有哪些?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东北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完成下表。(每空0.5分,共2分)
地区 |
土壤类型 |
耕地类型 |
气候类型 |
自然植被 |
东北地区 |
A________ |
旱地 |
温带季风 气候 |
D________ |
“长三角” 地区 |
水稻土 |
B________ |
C________ |
亚热带常 绿阔叶林 |
(3)国家有计划地将“北大仓”变成“北大荒”,以保护湿地。保护湿地的措施有(双选)
A.退耕还湿地 B.扩大耕地面积
C.大力发展家具制造业 D.建立自然保护区
(4)东北地区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成为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最大的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长江三角洲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鱼米之乡”。与东北地区相比它最大的自然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把东部沿海地区比作“弓”,把长江比作“箭”,长江三角洲就位于箭头的位置。试分析作为“箭”的长江,为长江三角洲的发展提供了哪些优越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