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函陵军:驻扎 B.又欲肆其西封:疆界
C.因人之力而之敝:损害 D.以乱易整,不武:威武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壮也,犹不如人 ②因人力而敝之 ③邻厚,君之薄也 ④行李往来,共其乏困 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⑥微夫人力不及此

A.①③④/②⑥/⑤ B.①②/③⑥/④⑤
C.①④/②③⑥/⑤ D.①⑤/②⑥/③④

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烛之武高超的说服艺术的是(    )
①夜缒而出,见秦伯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③焉用亡郑以陪邻 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⑤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⑥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⑦秦伯说,与郑人盟

A.①②③⑤ B.②④⑤⑥
C.①③⑤⑥ D.②⑤⑥⑦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形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不计个人恩怨,“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翻译下列句子。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容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1~6题。

刘敞,字原父,临江新喻人。举庆历进士,廷试第一。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亲嫌自列,乃以为第二。通判蔡州,直集贤院,判尚书考功。

奉使契丹,习知山川道径,契丹导之行,自古北口至柳河,回屈殆千里,欲夸示险远。敞质译人曰:"自松亭趋柳河,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译相顾骇愧曰:"实然。但通好以来,置驿如是,不敢变也。"顺州山中有异兽,如马而食虎豹,契丹不能识,问敞。敞曰:"此所谓驳也。"为说其音声形状,且诵《山海经》、《管子》书晓之,契丹益叹服。使还,求知扬州。

扬之雷塘,汉雷陂也,旧为民田。其后官取潴水而不偿以它田,主皆失业。然塘亦破决不可漕,州复用为田。敞据唐旧券,悉用还民,发运使争之,敞卒以予民。天长县鞫王甲杀人,既具狱,敞见而察其冤,甲畏吏,不敢自直。敞以委户曹杜诱,诱不能有所平反,而傅致益牢。将囚,敞曰:"冤也。"亲按问之。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相传以为神明。

敞以识论与众忤,求知永兴军,拜翰林侍读学士。大姓范伟为奸利,冒同姓户籍五十年,府县短长,数犯法。敞穷治其事,伟伏罪。未及受刑,敞召还,判三班院,伟即变前狱,至□四五,卒之付御史

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以讽谏。时两宫方有小人间言,谏者或讦而过直。敞进读《史记》,至尧授舜以天下,拱而言曰:"舜至侧微也,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帝竦体改容,知其以义理讽也。皇太后闻之,亦大喜。

积苦眩瞀,屡予告。帝固重其才,每燕见他学士,必问敞安否;帝食新橙,命赐之。疾少间,复求外,以为汝州,旋改集贤院学士、判南京御史台。熙宁元年,卒,年五十。

(选自《宋史·刘敞传》,有删节)
【注】①潴:蓄积。②傅致:罗织。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习知山川道径 素:向来
B.囚 论:讨论
C. 府县短长 持:挟制
D. 卒之付御史 决:判决
2.

填入下列句子"口"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口亲嫌自列,乃以为第二

②伟即变前狱,至口四五,卒之付御史决

③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口以讽谏

A. ①且②则③所 B. ①以②于③因
C. ①且②则③因 D. ①以②于③所
3.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B. 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C. 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D. 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雷塘曾被官府征作其它用途,刘敞经过努力,将它归还给百姓,
B. 刘敞曾经在扬州和永兴军等处任职,为当地做了不少实事。
C. 范伟多次犯法,在刘敞的审理下伏罪,但刘敞被召还之后,他马上翻供。
D. 当皇帝不听其他大臣进谏时,刘敞犯颜直谏,用一身正气折服了皇帝。
5.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

②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

6.

契丹人为什么对刘敞表示叹服?请结合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詹鼎传
[明]方孝孺
詹鼎,字国器,台宁海人也。其家素贱,父鬻饼市中,而县之大家。大家惟吴氏最豪贵,舍其家,生鼎。鼎生六七年,不市中儿嬉敖,独喜游学馆,听人读书,归,輒能言诸生所诵。吴氏爱之,谓其父令儿读书。鼎欣然,其父独不肯,骂曰:"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然鼎每自课习,夜坐饼灶下,诵不休。其父见其志不可,遣之读书。踰年,尽通其师所能,师辞之。时吴氏家师儒,鼎就学,吴氏亦子育之,使学。未数年,吴氏子无能与鼎谈者。其师去,鼎遂为吴氏诸子师。
元末方国珍起海上,不能制,以重位授之。国珍开府[注]庆元,求士为己用。国珍闻鼎有才,以计擒之。鼎为所获,无奈,因为之尽力,为其府都事,有廉名。国珍弟平章事,有人犯法,鼎治,鼎论如法。平章之妻受賕,请于鼎。持不可,曰:"今方氏欲举大谋,当用天下贤士,一心守法,曷使妇人得预事乎?"不许。妻怒,譖之,系鼎狱,半载乃释。
复起,为上虞制。上虞与伪吴王张士诚地相错,军吏贵臣甚众,以鼎儒生,不习边事,稍违约。鼎会众于庭,引一驿丞,责以不奉公,斩之。在庭者皆股栗,膝行请罪,膝屈久不能起,乃罢。后虽元帅、万夫长有陈说,皆长跪言,不敢举目视其面。鼎临事有才,简牍满前,须臾而决。
至正末,我兵临庆元城下,国珍惧,乘楼船遁于海。上怒,欲举兵诛之。莫为计,鼎为草表谢,辞甚恭而辩。上读表,曰:"孰谓方氏无人哉?是可以活其命矣。"乃赦之,不问。更以国珍为右丞,鼎亦召至京师。
时河南行省缺郎中,吏部请命鼎为之。丞相曰:"吾同事,以鼎才不可使也。"待半岁,除留守都卫经历,改刑部郎中、刑部佐僚。未完,有司请除吏。丞相曰:"刑部有詹鼎在,胜百辈。"见称如此。鼎在刑部,一以宽仁行法,威声不起,而人皆乐其不苛刻。会大都督府受赂,除军吏。事发,诬鼎有赃。御史覆鼎,鼎言在留守时所养孤甥来省,恐有之,鼎诚不知。御史曰:"法贵杀有名。"卒诛鼎,与百余人皆死。
(选自《逊志斋集》,有删改)
[注]开府:古代指高级官员成立府署,设置僚属。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县之大家 舍:寄居
B. 其父见其志不可 夺:改变
C. 时吴氏家 师儒 延:迎接
D. 鼎治,鼎论如法 属:交付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市中儿嬉敖 客亦知夫水 月乎
B. 皆长跪 言 具告
C. 后虽元帅、万夫长有 陈说 及其 之既倦
D. 见称如此 皆出于此乎
3.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体现詹鼎才能出众的一组是(
①輒能言诸生所诵②夜坐饼灶下,诵不休
③为其府都事,有廉名④简牍满前,须臾而决
⑤鼎为草表谢,辞甚恭而辩⑥刑部有詹鼎在,胜百辈。

A. ①②⑤ B. ①④⑥ C. ②③⑤ D. ③④⑥
4.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詹鼎出身微贱,从小酷爱学习,开始遭到父亲的反对,但苦学不辍,使父亲的态度发生改变,又得到与吴氏诸子一同从师的机会,后来成为吴氏诸子的老师。
B. 詹鼎被方国珍用计擒获,不得已做了方国珍府都事。平章之妻受贿替人求情,詹鼎坚持秉公执法,后遭平章妻诬陷,身陷牢狱,半年后才被释放。
C. 詹鼎在上虞时,军吏贵臣认为他不熟悉边防事务,多次违反纪律。为整肃纪律,詹鼎以不奉公的罪名杀了一名驿丞,使部属人人畏惧,从而树立了权威。
D. 詹鼎曾任上虞制、河南行省郎中、留守都卫经历、刑部郎中、刑部佐僚等职。他在刑部任职时,适逢大都督府受贿案败露,被人诬陷贪赃,后被处死。
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

(2)上读表,曰:"孰谓方氏无人哉?是可以活其命矣。"乃赦之,不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先生姓朱,讳筠,字竹君,顺天大兴人。九岁入都,十三岁通《五经》,有文名。先生少英异,至性过人,与弟文正公珪,俱擅文名,为钜公契赏。及丁父忧,服阙,不肯出仕,欲为名山大川之游。会文正公入觐,上询及先生,不敢引疾,谓弟曰:"汝败我雅兴矣。"
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书,上览奏,异之,乃命开四库全书馆,御制诗纪其事。又以《十三经》文字传写讹舛。奏请仿汉熙平、唐开成故事,择儒臣校正,立石太学,奉谕缓办,因著《十三经文字同异》若干卷藏于家。于是皖、闽之士闻绪言余论,始知讲求根柢之学,四海好学能文,俱慕从先生游。而戴征君震、王观察念孙诸人,深于经术训诂之学,未时皆在先生幕府,卒以撰述名于时,盖自先生发之。
先生刚肠疾恶。俗流不敢至其门,寒酸有一善,誉之如不容口。其在都。载酒问字者,车辙断衢路;所至之处,从游百数十人。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不能趋谒势要。其督学安徽,旌表婺源故士江永、汪绂等,祠其主于乡贤,以助朴学之士。在福建,与弟珪相代,一时传为盛事,而闽士攀辕走送者,数百里不绝。其后文正主持文教,海内名流皆以暗中索拔,多先生所赏契者,故世称据经好古之士为"朱派"云。
先生穷年考古,兼好金石文字,谓可证佐经史。为文仿迁、固,尤长于叙事。书法参通六书,有隋以前体格。藏书万卷,坐客常满,谈辨倾倒一世。所至名山川,搜奇揽胜,都人士传诵吟咏,至今不辍。
(节选自孙星衍《朱先生筠行状》)

先生为人坦无城府,内友于兄弟,外好交游,称述人善,惟恐不至,即有过辙掩覆之,后进之士,多因以得名。室中自辰至夕,未尝无客,与客饮酒谈笑穷日夜,而博闻强识不衰。时于其闲属文,其文才气奇横,于毅力事物情态无不包,所欲言者无不尽。为学使时,遇教官诸生贤者,亲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去人爱思之。所欲著书未就,有诗文集若干卷。
(节选自姚鼐《朱竹君先生别传》)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 书 逸:散失
B. 奏请仿汉熙平、唐开成 故事 故事:先例
C. 时皆在先生幕府 遇:得志
D. 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 殷勤 殷勤:周到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不敢引疾 臣敢上壁

B.

御制诗纪其事 日削月割,趋于亡

C.

四海好学能文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D.

人爱思之 临清流赋诗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朱筠才智过人,淡泊名利。他年少时即通晓《五经》,以善写文章著名,深得赏识;志趣超脱,不汲汲于仕途。
B. 朱筠倾心学问,推进学术。他倡导整理文化典籍并身体力行;重视文字训诂之学,对当时学人产生深远影响。
C. 朱筠兴趣广泛,豪爽好客。他爱好金石书法、藏书考古,喜游名山大川;家中坐客常满,饮酒论学终日不辍。
D. 朱筠致力文教,奖掖后进。他督学地方,尊崇先贤,引领学风;对寒门才俊极口称善,待门下学子亲若同辈。
4.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

译文:

(2)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不能趋谒势要。

译文:

(3)其文才气奇横,于义理事物情态无不包,所欲言者无不尽。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文学徐君家传

[清]魏禧

徐君讳谦尊,字玄初,吴县附学生①君天资英敏,读书观大略,暮古侠烈之士,好施与,矜然诺。里有争,必造门征曲直,君一言折之。家既落,君委曲以秦甘旨,故乡望公②得与二三故旧歌啸山水间二十余年。一切徭役皆身经理之,不以科兄弟。君之伯性刚卞,君事之弥谨。季读书,君不以贫故竭力佽助。

明末赋役重,首事者往往破家,君条利弊上巡抚张公,公览而击节曰:"此真读书人。"于是广义田以资通区,置役田给诸甲,至今犹食其利焉。崇祯末,旱蝗相仍,民殣于道路,君岁减廪食以资乡里,又劝助有力之家,全活甚众。妻兄弟有老而独者养之二十年,没葬而岁祀之,君友黄某父子死非所,遗二寡妇一女,君悉心护之,以其女字君从子,故黄氏终身不知有孤寡之苦,黄之姻某喜豪举,忽罹大祸,君营救之为破家。其教子以亲贤友善为第一务。鼎革③初,州郡望人义士多辟地邓尉山、太湖中,君为谋舍馆资饮饩不倦,不复以利害嫌疑介意,而乙酉丙戌间,群盗大起。君以身保障一方、每闻盗则挺身出,纠里中壮士为守御。贼大恨,卒杀公。乡里人皆欷歔流涕曰:"斯人死,我辈无所侍矣。"

或曰:君古游侠之流也。魏禧曰:游侠士以好义乱国,君以好义庇民,此其不同也。 世之盛也,上洁己砺治以利其下,下尽职以供其上,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其衰也,大吏贪纵武威以督其下,小吏晙朘削百姓,自奉以奉上,细民无所依倚。当是时,千家之乡,百室之聚,苟有巨室魁士,好义轻财利,能缓急一方者,则穷民饥寒有所资,大兵大寇有所恃,不肯失身遽为盗贼。又或畏威怀德,不敢为非,不忍负其人。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若徐君者,其庶几于是者与?嗟乎,是非独为徐氏言之也。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硎节)

【注】①附学生:明清科举生员名称之一。②乡望公:对徐谦尊父亲的尊称。③鼎革:指改朝换代。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以科兄弟 科:分摊
B. 全活甚众 全:全部
C. 其女字君从子 字:许嫁
D. 纠里中壮士为守御 纠:聚集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君不贫故竭力佽助 犹不能不之兴怀

B.

民瑾道路 河内凶,则移其民河东

C.

上下相安,盗贼不作 秦以城求璧赵不许,曲在赵

D.

庶几于是者与 尔无忘乃父之志

3.

以下各句子中,全都表现徐谦尊侠义之风的一组是(

①君天姿英敏,读书观大略

②好施与,矜然诺

③广义田以资通区

④君岁减廪食以资乡里

⑤君为谋舍馆资饮饩不倦

⑥每闻盗则挺身出

A. ①②④ B. ②③⑤
C. ③④⑥ D. ②⑤⑥
4.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家境中落后,徐谦尊悉心奉养父亲,想方设法维持家庭生计,极尽孝悌之义。
B. 徐谦尊为人重义轻财,亲贤友善。明亡后,他资助州郡中有名望的忠义之士,不计个人利害。
C. 作者认为,徐谦尊在群盗大起之际,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一方百姓,最终被害,是值得敬佩的游侠士。
D. 文章选用多个典型事例,有叙有议,肯定了徐谦尊这类人在乱世中对国家的积极作用。
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条利弊上巡抚张公,公览而击节曰:"此真读书人。"

(2)乡里人皆欷歔流涕曰:"斯人死,我辈无所恃矣。"

(3)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
韦凑字彦宗,京兆万年人。永淳初,解褐婺州参军事。徙资州司兵,观察使房昶才之,表于朝,迁杨州法曹。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入为相王府属,时姚崇兼府长史,尝曰:"韦子识远文详,吾恨晚得之。"'六迁司农少卿。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睿宗立,徙太府,兼通事舍人。景云初,作金仙等观,凑谏,以为:"方农月兴功,虽赀出公主,然高直售庸,则农人舍耕取顾,趋末弃本,恐天下有受其饥者。"不听。凑执争,以"万物生育,草木昆蛟伤伐甚多,非仁圣本意"。帝诏外详议。中书令崔缇、侍中岑羲曰:"公敢是耶? "凑曰:"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朝廷为减费万计。出为陕、汝、岐三州刺史。开元初,欲建碑靖陵,凑以古园陵不立碑,又方旱不可兴工,谏而止。迁将作大匠。诏复孝敬皇帝庙号义宗,凑谏曰:"传云:'必也正名。'礼:祖有功,宗有德,其庙百世不毁。历代称宗者,皆方制海内,德泽可尊,列于昭穆,是谓不毁。孝敬皇帝未尝南面,且别立寝庙,无称宗之义。"遂罢。迁右卫大将军,玄宗谓曰:"故事,诸卫大将军与尚书更为之,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寻徙河南尹,封彭城郡公。会洛阳主簿王钧以赇抵死,诏曰:"两台御史、河南尹纵吏侵渔,《春秋》重责帅,其出凑曹州刺史,侍御史张洽通州司马。"久之,迁太原尹,兼北都军器监,边备修举,诏赐时服劳勉之。及病,遣上医临治。卒,年六十五。(节选自《新唐书•韦凑传》)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罢仁寿令,豪纵, 犯法数:屡次。 B. 交通贵戚,吏莫敢 绳:制裁
C. 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 伏:认罪。 D. 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忤:触犯
2.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 "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C. "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D. 《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韦凑富有胆识,深受长官好评。任扬州法曹时,孟神爽触犯法令,勾结权要,韦凑果断处置,依法杖杀;入为相王属吏,上司遗憾与他相见太晚。
B. 韦凑参议朝政,敢于据理力争。景云初年,朝廷议建金仙观,他认为农事季节,建观必使农民抛弃耕作;皇上不听从,他又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谏诤。
C. 韦凑学识渊博,善于以古证今。开元初年,朝廷议在靖陵建碑,他上奏说明古代园陵不立碑;议论孝敬皇帝庙号时,他又引经据典说不可称"宗"。
D. 韦凑因受株连,遭到皇上责罚。部属罗阳主簿犯事,皇上认为韦凑放纵属吏侵吞牟利,理应负责,于是将韦凑降职为曹州刺史。
4.

(1)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
译文:
(2)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
译文: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