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来到殷墟,讲解员指着一段文字残片告诉同学:“这文字记录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的价值。”由此判断,这些文字应该是( )
| A.甲骨文 | B.小篆 | C.隶书 | D.行书 |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的标志性事件是()
| A.“一五计划”任务完成 | B.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
| C.“大跃进”运动开始 | D.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 |
12月4日是全国普法宣传日,那么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颁布于哪一次会议()
| A.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B.十一届三中全会 |
|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D.党的十二大 |
在1953年开始的“一五计划”实施过程中,“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农业的发展”“社会主义改造过急过快,为以后相当长时间留下了后遗症”。这种评价告诉我们()
| A.在“一五计划”实施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
| B.“一五计划”大幅度超额完成所有指标 |
| C.在“一五计划”实施中失误占主导地位 |
| D.“一五计划”以农业经济的发展为中心 |
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下列关于土地改革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③建立了土地的公有制
④农民翻了身,成了土地主人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我国是农业大国,党和政府历来都把“三农”问题列为发展国民经济的重中之重。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了26.9%,达到14000万吨,这其中的根本原因是()
| A.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 |
| B.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提高与改进 |
| C.工业极大发展,辅助了农业 |
| D.土地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