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同学在学习了必修Ⅰ《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以后把“古代中国君权与相权的斗争”作为其探究课题,为此他在网上搜集了下列史料,你认为在其史料中与这位同学探究的课题关系最直接的是( )
| A.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
| B.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 |
| C.洪武九年,太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 |
| D.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 |
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认为,宇宙“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因为人人都有“灵明”,所以“愚夫愚妇与圣人同”、“满街都是圣人”。这位思想家是
| A.王阳明 | B.李贽 | C.朱熹 | D.王夫之 |
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这里的“某地区”应该是
| 职业 |
自耕农和地主 |
佃农 |
工场工人 |
商人、工场主 |
| 占人口比例 |
24% |
36% |
30% |
10% |
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太湖地区 D.明代苏杭地区
某书描绘一座古都:“这个城市的人口大约100万,外国人可能占了三分之一。城内围割成一百多个坊,除了皇城、中央官署外,还有东西两个市场。如果有机会拜访这座城市,你会因为众多的佛寺而感到震惊。宴会上常可看到外国女子组成的乐队,坐在骆驼背负的平台上表演,演奏着类似吉他的琵琶。”这最可能是
| A.东汉的洛阳 | B.唐朝的长安 | C.北宋的汴京 | D.清朝的北京 |
下图是中国各历史时期天然植被被破坏过程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 A.我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趋势 |
| B.安史之乱后东北和西南的开发加快 |
| C.天然植被破坏使农耕区域不断扩大 |
| D.农耕文明从黄河流域逐渐扩展到全国 |
“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下列各项中,与这一政治思想属于同一学派的是
| A.“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 B.“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本” |
| C.“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 | D.“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