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 |
B.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
C.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救济 |
D.秦伯说,与郑人盟。盟:结盟 |
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
B.沛公安在? |
C.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
D.是寡人之过也 |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 |
B.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 |
C.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并没有履行诺言。 |
D.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 |
翻译下面两句话。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子路》)
用自己的话,分点概括孔子有关“处理政事”方面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先生姓朱,讳筠,字竹君,顺天大兴人。九岁入都,十三岁通《五经》,有文名。先生少英异,至性过人,与弟文正公珪,俱擅文名,为钜公契赏。及丁父忧,服阙,不肯出仕,欲为名山大川之游。会文正公入觐,上询及先生,乃不敢引疾,谓弟曰:“汝败我雅兴矣。”
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逸书上览奏异之,乃命开四库全书馆,御制诗以纪其事。又以《十三经》文字传写讹舛。奏请仿汉熙平、唐开成故事,择儒臣校正,立石太学,奉谕缓办,因著《十三经文字同异》若干卷藏于家。于是皖、闽之士闻绪言余论,始知讲求根柢之学,四海好学能文者,俱慕从先生游。而戴征君震、王观察念孙诸人,深于经术训诂之学,未遇时皆在先生幕府,卒以撰述名于时,盖自先生发之。
先生刚肠疾恶。俗流不敢至其门,寒畯有一善,誉之如不容口。其在都,载酒问字者,车辙断衢路;所至之处,从游百数十人。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不能趋谒势要。其督学安徽,旌表婺源故士江永、汪绂等,祠其主于乡贤,以助朴学之士。在福建,与弟珪相代,一时传为盛事,而闽士攀辕走送者,数百里不绝。其后文正主持文教,海内名流皆以暗中索拔,多先生所赏契者,故世称据经好古之士为“朱派”云。
先生穷年考古,兼好金石文字,谓可证佐经史。为文仿迁、固,尤长于叙事。书法参通六书,有隋以前体格。藏书万卷,坐客常满,谈辨倾倒一世。所至名山川,搜奇揽胜,都人士传诵吟咏,至今不辍。
(节选自孙星衍《朱先生筠行状》)用“∕”给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复 奏 请 采 录 《永乐大典》 逸 书 上 览 奏 异 之,全都表现朱筠文名显赫的一组是()
①先生少英异,至性过人②与弟文正公珪,俱擅文名
③俱慕从先生游④载酒问字者,车辙断衢路
⑤俗流不敢至其门⑥祠其主于乡贤,以助朴学之士
A.①②⑤ | B.①③⑤ | C.②③④ | D.②④⑥ |
下面对原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筠年少时才智超群,文名显赫,深受赏识。但他却淡泊名利,他父亲离世,服丧完毕,不愿出去做官。 |
B.朱筠以文字训诂为经学之根本,对当时学人产生深远影响。全安徽、福建的读书人,都仰慕先生,跟从他游学各地。 |
C.朱筠性格刚直,奖掖后进。他大力倡导文人学士把读书和培养品性作为本分,不能趋附巴结权贵。 |
D.朱筠兴趣广泛,他爱好金石文字,通晓书法,藏书万卷。家中常常客朋满座,谈辨倾倒一世。 |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⑵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⑶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按要求对下面句子的不同句式进行归类(填序号)
①遂见用于小邑②农人告余以春及③童子何知
④访风景于崇阿⑤此小大之辩也⑥奚以知其然也
⑦覆杯水于坳堂之上⑧而刘夙婴疾病
(1)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句:(2)宾语前置句:
(3)被动句:(4)判断句:
文化经典阅读
(1)子贡问:“师与商①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②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
(2)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3)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
(4)孟子曰:“执中无权③,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孟子·尽心上》)
[注] ①师与商:师,即子张。商,即子夏。②愈:胜过,强些。③权:变通。下列各项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在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比较贤能的问题上,子张要略胜于子夏一筹的。 |
B.孔子认为君子能团结一致而没有矛盾,而小人则都一样,不能够和谐地相处。 |
C.有子认为凡事都应该以和为贵,有不符合的就不去做,就算符合礼节也不行。 |
D.孟子认为偏执的人是容易为人所厌恶,因为他们抓住一点后就不管其他的了。 |
上述材料共同体现孔孟的什么思想?请结合材料,概括思想的具体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