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朱然,字义封。尝与权同学书,结恩爱。至权统事,以然为余姚长。后擢山阴令,董五县。权奇其能,分丹杨为临川郡,然为太守。会山贼盛起,然平讨,旬月而定。建安二十四年,从讨关羽,别与潘璋到临沮禽羽,迁昭武将军。虎威将军吕蒙病笃。权问曰:“卿如不起,谁可代者?”蒙对曰:“朱然胆守有余,愚以为可任。”蒙卒,权假然节,镇江陵。魏遣张郃等攻江陵,郃围江陵,然中外断绝。时然城中兵多肿病,堪战者裁五千人。郃等起土山,立楼橹临城,弓矢雨注,将士皆失色。然晏如而无恐意,方厉吏士,伺间攻破两屯。江陵令姚泰领兵备城北门,见外兵盛,城中人少,谷食欲尽,因与敌交通,谋为内应。垂发,事觉,然治戮泰。郃等不能克,乃彻攻退还。由是然名震于敌国,改封当阳侯。赤乌五年,征柤中。魏将蒲忠、胡质各将数千人,忠要遮险隘,图断然后,质为忠继援。时然所督兵将先四出,不暇收合,乃将帐下见兵八百人逆掩。忠战不利,质等皆退。九年,复征柤中。魏将李兴等闻然深入,率步骑六千断然后道,然夜出逆之,军以胜反。先是,归义马茂怀奸,觉诛,权深忿之。然临行上疏曰:“马茂小子,敢负恩养。臣今奉天威,事蒙克捷,欲令所获,震耀远近,方舟塞江,使足可观,以解上下之忿。惟陛下识臣先言,责臣后效。”权时抑表不出,然既献捷,群臣上贺。权乃举酒作乐,而出然表曰:“此家前初有表,孤以为难必,今果如其言,可谓明于见事也。”遣使拜然为左大司马。然长不盈七尺,气候分明,内行修洁。常在战场临急胆定尤过绝人权特使然总为大督功臣名将存者惟然莫与比隆。寝疾二年,后渐增笃。权昼为减膳,夜为不寐。自创业功臣疾病,权意之所钟,吕蒙最重,然其次矣。年六十八,赤乌十二年卒。权素服举哀,为之感恸。
(选自《三国志•吴书》,有删改)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常在战场/临急胆定尤过绝人/权特使然/总为大督/功臣名将/存者惟然/莫与比隆/
B.常在战场/临急胆定/尤过绝人/权特使然/总为大督/功臣名将存者/惟然莫与比隆/
C.常在战场临急/胆定尤过绝人/权特使然总为大督/功臣名将存者惟然/莫与比隆/
D.常在战场/临急胆定/尤过绝人/权特使然总为大督/功臣名将存者惟然/莫与比隆/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卿”是对他人的敬称,“陛下”是对皇上的敬称;“愚”是对自己的谦称,“臣”也是谦称。
B.“拜”指授予官职。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迁”“谪”“转”“徙”“改”“移”“补”等,其中“迁”“谪”都指贬官。
C.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朱然地位较高,故死为“卒”。
D.《三国志》和《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其中《史记》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部分。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然多次征战,屡立战功。他曾平定山贼,讨伐关羽,两次征讨柤中,尤其镇守江陵时,以少敌多,迫使魏将张郃等人无功而返,自己由此声名远播。
B.朱然指挥作战,常有奇策。第一次征讨柤中面对不利局势时,率领八百人突然袭击;第二次征讨柤中时,又率领军队夜间出击。两次征战都取得了胜利。
C.朱然面临险境,英勇无畏。江陵之战时,敌军箭如雨下,将士们都惊恐失色,朱然却镇定自若,毫无惧意,激励士卒,并趁机攻破了敌军两个军营。
D.朱然深受赏识,无人能比。他先后担任山阴令、昭武将军、左大司马等官职,孙权对他恩遇有加,他去世时孙权素服举哀。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与权同学书,结恩爱。至权统事,以然为余姚长。后擢山阴令,董五县。
(2)因与敌交通,谋为内应。垂发,事觉,然治戮泰。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陈襄,字述古,侯官人也。学者称为古灵先生。是时,学者方溺于雕篆之文,相高以词华。先生独有志于传道,与其同里周希孟者为友,气古行高,以天下之重为己任。闻者始皆笑之,先生不为动,躬行益笃,学者亦稍稍化之,多从之游,虽有诞突恣傲不可率者,不敢失礼于其门。
以进士为浦城簿,县缺令,先生行令事,断狱明决,人莫能干以私。首兴学宫,为诸生讲学,从之者五百余人。部使者安积至其县,先生以十事陈之,安是之,皆为施行。迁为仙居令,仙居山县,莫知学,先生之兴学宫、课诸生如浦城。有问难者,得乘先生听讼之暇,入问于庭。偶出行部,遇山谷中有小学,辄下车为童子辈讲经。从学者渐多。迁著作佐郎、知河阳县,仙居之民攀车遮道,徒以行,几不得出境。
时富弼帅河阳,一见,厚礼之。先生之兴学宫、课诸生如仙居。或谤之富公日:“是赚子弟辈束修①耳!”富公以告,先生日:“自反而缩,何嫌人言!”或劝先生罢讲,答曰:“以谗人,使诸生遂不得闻道,吾耻之。”讲益力。富公久而益奇之,入相,荐为太常博士,召试秘阁校理,寻判祠部。
已而以祠部员外郎知常州,复兴学宫、课诸生如河阳。常州运渠横遏震泽③,积水不得北入于江,为吴下民田之害。先生以渠之丈尺,对民田之步亩,分授以浚,深广有制,不月而成,遂削望亭古堰,而震泽积水乃克北流,田患以除。迁司封员外郎,为开封府推官。将行,得公帑④杂收无名钱数百万,因以偿积年官逋之未清者。王荆公执政,行新法,先生力言青苗不便。荆公欲出之,而上不许。荆公恶之不已。
——《宋元学案•卷五古灵四先生学案》
①束修:送给教师的报酬。②震泽:即江苏太湖。③公帑(tǎng):国库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徒以行,几不得出境。以:连词,表修饰关系
B.人莫能干以私干:求取、追求
C.荆公欲出之,而上不许。而:连词,表转折关系
D.而震泽积水乃克北流克:克服、制伏
5、以下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证明陈襄立志讲学的一组是()
①气古行高②先生不为动,躬行益笃
③断狱明决,人莫能干以私④首兴学宫,为诸生讲学
⑤先生力言青苗不便⑥以谗人,使诸生遂不得闻道,吾耻之
A.①②⑤B.②④⑥ C.②③⑤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襄在河阳兴办学宫时,有人诽谤他是在赚取年轻人的学费,他毫不畏惧;有人劝他罢讲,他反而越发尽力讲学。
B.陈襄在仙居县令任内,大力推行教育,在处理公务的间隙,还热心为生员们解答疑难。离任时仙居百姓挤在路上拦着车舍不得他离开。
C.陈襄因为考中进士而被授为浦城县令之职,他断案英明果决,不徇私情,并在当地首倡学宫,亲自为生员们讲学,当时追随他学习的生员达五百余人。
D.常州河运水渠淤塞,使太湖水不能流入到长江,常酿成水灾。陈襄安排百姓疏通淤渠,挖开望亭古堤,使太湖积水北流长江,农田水患得以解除。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者始皆笑之,先生不为动,躬行益笃,学者亦稍稍化之,多从之游。
(2)部使者安积至其县,先生以十事陈之,安是之,皆为施行。
(3)将行,得公帑杂收无名钱数百万,因以偿积年官逋之未清者。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7—21题。
向敏中,字常之,开封人。父瑀,仕汉符离令。性严毅,惟敏中一子,躬自教督,不假颜色。尝谓其母曰:“大吾门者,此儿也。”及冠,继丁内外忧,能刻厉自立,有大志,不屑贫窭。太平兴国五年进士,任右赞善大夫,后命为枢密直学士。
时通进、银台司主出纳书奏,领于枢密院,颇多壅遏,或至漏失。敏中具奏其事,恐远方有失事机,请别置局,命官专莅,校其簿籍,诏命敏中与咏领其局。太宗欲大任敏中,当途者忌之。会有言敏中在法寺时,皇甫侃监无为军榷务 ,以贿败,发书历诣朝贵求为末减,敏中亦受之。事下御史,按实,尝有书及门,敏中睹其名,不启封遣去。俄捕得侃私僮诘之,云其书寻纳筒中,瘗临江传舍。驰驿掘得,封题如故。太宗大惊异。时西北用兵枢机之任专主谋议敏中明辨有才略,遇事敏速。
真宗即位,命敏中为鄜延路缘边安抚使,俄还京兆。是冬,真宗幸澶渊,赐敏中密诏,尽付西鄙,许便宜从事。敏中得诏藏之,视政如常日。会大傩,有告禁卒欲倚傩为乱者,敏中密使麾兵被甲伏庑下幕中。明日,尽召宾僚兵官,置酒纵阅,无一人预知者。命傩入,先驰骋于中门外,后召至阶,敏中振袂一挥,伏出,尽擒之,果各怀短刃,即席斩焉。既屏其尸,以灰沙扫庭,张乐宴饮,坐客皆股栗,边藩遂安。
天禧初,进右仆射兼门下侍郎,监修国史。是日,翰林学士李宗谔当对,帝曰:“朕自即位,未尝除仆射,今命敏中,此殊命也,敏中应甚喜。”又曰:“敏中今日贺客必多,卿往观之,勿言朕意也。”宗谔既至,敏中谢客,门阑寂然。宗谔与其亲径入,徐贺曰:“今日闻降麻,士大夫莫不欢慰相庆。”敏中但唯唯。又曰:“自上即位,未尝除端揆,非勋德隆重,眷倚殊越,何以至此。”敏中复唯唯。又历陈前世为仆射者勋德礼命之重,敏中亦唯唯,卒无一言。既退,使人问庖中,今日有亲宾饮宴否,亦无一人。明日,具以所见对。帝曰:“向敏中大耐官职。”
(节选自《宋史·向敏中传》)
[注]①榷务:宋设立的管理贸易和税收的机构。②降麻:唐宋任免将相。③端揆,指相位。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冠,继丁内外忧忧:忧愁
B.请别置局,命官专莅别:另外
C.既屏其尸,以灰沙扫庭 屏:隐藏
D.向敏中大耐官职 耐:胜任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以贿败君子不以言举人
B.先驰骋于中门外 徘徊于斗牛之间
C.卿往观之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D.宗谔与其亲径入 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1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说明向敏中“有才略”的一组是
①能刻厉自立,有大志
②请别置局,命官专莅,校其簿籍
③按实,尝有书及门
④敏中得诏藏之,视政如常日
⑤敏中振袂一挥,伏出,尽擒之
⑥敏中谢客,门阑寂然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向敏中是符离县令向瑀之子,从小被父亲严格教诲,成年后,胸有大志,甘于清贫,刻苦学习,后应试中举。
B.向敏中为官廉洁,不入浊流,太宗欲委以大任,有人控告他与贪官皇甫侃有牵连,经查证,纯属无中生有。
C.向敏中富于谋略,得知有禁军士兵想趁傩会作乱,他将计就计,部署士兵埋伏在廊下的幕布中,伺机将傩人一打尽。
D.向敏中被任命为仆射,接待翰林学士李宗谔时,心知他是皇帝派来特意道贺的,连声诺诺,更显对皇恩的感激之情。
2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俄捕得侃私僮诘之,云其书寻纳筒中,瘗临江传舍。
⑵真宗幸澶渊,赐敏中密诏,尽付西鄙,许便宜从事。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题。(每小题3分,共9分)
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致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 王曰:“何如?”对曰:“臣请以雕玉为棺,庙食太牢,奉以万户之邑。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于是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
楚相孙叔敖知其贤人也,善待之。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死,汝必贫困。若往见优孟,言我孙叔敖之子也。”居数年,其子穷困负薪,逢优孟,与言曰:“我,孙叔敖子也。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优孟曰:“若无远有所之。”既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余,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优孟曰:“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庄王许之。三日后,优孟复来。王曰:“妇言谓何?”孟曰:“妇言慎无为,楚相不足为也。如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后十世不绝。(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八尺,多辩辨:辩才
B.席以露床,啖以枣脯啖:喂。
C.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丧:举丧,吊丧
D.于是庄王谢优孟谢:感谢
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②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
B.①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C.①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①病且死,属其子曰……②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优孟“以谈笑讽谏”,表现了他性情的不羁和思路的不循常规,往往能取得出人意料的好效果。
B.优孟为孙叔敖的儿子向楚庄王进谏,其目的完全是为了报答孙叔敖生前对他的善待,表现了他作为贤人知恩图报的品行。
C.从文中来看,楚庄王虽然在为政上常有过失,但他知错即改的一面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D.楚庄王对待孙叔敖后代的做法,会让所有的忠臣良将心灰意冷,如不及时纠正,将会造成人才的流失,进而影响社稷安危。
11.文言文语句翻译。(10分,每小题5分)
①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
译文:
②臣请以雕玉为棺,庙食太牢,奉以万户之邑。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译文: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题。
淮阴侯韩信始为布衣时,贫,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谓漂母日:“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日:“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日:“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日:“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熟视之,俯出胯下,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粱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邸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2,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日:“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悦之。言亍上,上拜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日:“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日:“若亡,何也?”何日:“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日:“若所追者谁?”何日:“韩信也。”上复骂日:“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日:“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日:‘‘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日:“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日:“吾为公以为将。”何日:“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日:“以为大将。”何日:“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①王孙:犹言“少爷”古时对青年人的尊称。②连敖:接待客人的低级官员。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连敖,坐法当斩 坐:因为
B.项梁败,又属项羽 属:跟随
C.众辱之日 众:当众
D.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 拜:授职
9.下列四组句子,分别属于表现人们对韩信或轻视和推重的一组是
A.①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②饭信,竟漂数十日。
B.①追信,诈也。 ②不及以闻,自追之。
C.①居麾下,无所知名。②如失左右手。 
D.①俯出胯下,匍匐。 ②与语,大悦之。
10.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做平民时,生活贫穷,一个漂洗丝绵的大娘见他饥饿不堪,拿饭给他吃,一
连几十天,直到漂洗完毕,韩信大为感激。
B.滕公与萧何都是发现赏识韩信的们乐。滕公救了韩信一命,萧何追回逃亡的韩信,又都极力推荐,使韩信得到汉王的重用。
C.韩信先投奔楚军,追随项梁,后归顺汉军,都只是担任低级职务,难以得到施展
才能的机会,在汉军中更是差点掉了脑袋。
D.淮阴市中一个年轻屠户看不起韩信,说他人高马大,佩戴刀剑,实际内心懦弱,
还让韩信承受胯下之辱,被全市的人耻笑。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4分)
译文: 
(2)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3分)
译文: 
(3)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3分)
译文: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题
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张仪已学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①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败约后负,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张仪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因而数让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谢去之。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然贫,无因以进。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为我阴奉之。”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
苏秦之舍人乃辞去。张仪曰:“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今君已用,请归报。”张仪曰:“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且苏君在,仪宁渠能乎!”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
(节选自《史记•张仪列传第十》)
【注】醳:(shì)通“释”,释放。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微感:暗中劝导
B.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之执:拘捕
C.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诫:叮咛
D.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意:在意
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B.然恐秦之攻诸侯,败约后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C.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D.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尝终日而思矣
10.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张仪和苏秦本为同门,但在苏秦扬名之后,张仪才出道,在楚相门下任职,却被诬陷偷取了玉璧,并遭鞭笞之辱,但他始终没有承认,最后楚相只好释放了他。
B.张仪前往赵国谒见苏秦,希望能得到他的推荐,实现自己的理想。不料竟遭到了拒绝和羞辱,张仪一气之下怒而入秦,并最终成为秦相。
C.张仪投靠秦国,是认为只有秦国才能制约赵国,为自己赢回尊严。却没想到这全是苏秦的安排,直到苏秦舍人点明,他才恍然大悟,并对苏秦充满感激之情,自认为不及苏秦。
D.张仪掌握秦国大权后,为报答苏秦的知遇之恩,向苏秦舍人保证,此生决不攻打赵国。于是决定先向曾经羞辱过自己的楚国报复,并写信告知楚相此事。
1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

(2)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为我阴奉之。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