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五伦之要,百行之原,相传数千年更无异义,圣人所以为圣人,中国所以为中国,实在于此。故知君臣之纲,则民权之说不可行也;知父子之纲,则父子同罪、免丧废祀之说不可行也;知夫妇之纲,则男女平权之说不可行也。”
——1898年清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 “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人生来就是一律平等、自由自在和没有上下之别的。……就这些人的基本权利而论,则是完全平等,毫无区别的。所谓基本权利,就是人人重视其生命、维护其财产和珍视名誉。”
——1876年日本福泽谕吉《劝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张之洞的观点并作评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福泽谕吉《劝学》的积极作用。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最明显的特征。经济全球化是指货物、资本、生产、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要跨国界发展,经济市场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回答下列问题
(1)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经济全球化过程遇到一些国家的抵制和反对,理由是什么?
(2)既然有机遇也有挑战,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应该采取哪些对策?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革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主要力量,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联。阅读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类别 |
数学 |
天文历法气象 |
地学 |
化学 |
农学 |
机械 |
水利 |
轻工 |
兵器 |
项数 |
22 |
25 |
25 |
9 |
25 |
7 |
7 |
8 |
8 |
材料二:
材料三: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主要成就
《尚书》中的日食记录;《竹书纪年》记载的流星雨;《淮南子》中记载的太阳黑子,《春秋》中的哈雷彗星记录;《汉书》中的新星记录;英才僧一行对子午线的测量。
材料四:欲致吾之知,在极物而穷理也。如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木、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
——(宋)朱熹
请回答:
(1)马克思说:“社会的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时期农业技术革新对社会变革所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一,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主要分布在哪些领域?为什么会有这一特点?
(3)材料二出自我国古代同一部科技著作,该著作的名称和作者是谁?材料中反映了什么情况?
(4)据材料三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与西欧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文学革命相比有何差异?并据材料四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发展迟缓的原因?
(5)“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在古代史中,中华民族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创新成果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杰出贡献,有的还成为文明的助推器,影响整个世界的发展。请列举出你认为最重要的三项成果,并逐项概要说明理由。
材料一、
A 《马可波罗行记》插图 B 利玛窦与徐光启画像C 圆明园遗址中的西式建筑
材料三、火药、罗盘、印刷术——这是预示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地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创造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应用》
请回答
(1)材料二、三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的?能证明这一主题最有价值的材料是哪一个?(用字母表示)你的理由是什么?
(2)假如就此问题展开探究活动,让你制定方案,,首先应抓住什么环节?在这个环节你主要做哪些工作?如果展开分组讨论,对于材料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甲组给出的结论是“中国改变了欧洲”,乙组给出的结论是“欧洲改变了中国”,那么你如何吸收融合两组的观点?
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曾出现过一些社会相对安定,政治比较清明的历史时期,这就是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的典型代表。
(1)古代社会对构建和谐社会有哪些具体的主张?
(2)试举一例古代“和谐社会”的典型代表,并分析这一相对和谐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
(3)上述分析中,你认为建立和谐社会必须具备哪些因素?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生产关系到国计民生。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49~1960年粮食产量变化图
![]() |
材料二 到粉碎“四人帮”以后的1977年,人均口粮还没有达到1957年的水平,全国有1.5亿农村人口的口粮不足。
材料三 1954年,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自1955年开始我国粮食部首次发行全国粮票,国家对粮食及粮食制品定人定量、计划供应。90年代初,使用了近40年的粮票终于结束了它的特殊身份和流通历程。
![]() |
(1)分别指出导致材料一中粮食产量两次变化的原因。
(2)分析造成材料二中现象的原因。
(3)粮票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说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