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热化学方程式H+(aq)+OH-(aq)===H2O(l) ΔH=-57.3kJ/mol,
(1)实验室用0.25 L 0.10mol/L的一元强酸和强碱中和,若中和后溶液体积为0.5 L,中和后的溶液的比热容为4.2×10-3kJ/(g·℃),且密度为1.0g/mL,则溶液温度升高____________℃。
(2)将V1mL 1.0mol/L HCl溶液和V2mL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混合均匀后测量并记录溶液温度,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实验中始终保持V1+V2=50mL)。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做该实验时环境温度为22℃
B.该实验表明化学能可能转化为热能
C.NaOH溶液的浓度约为1.0mol/L
D.该实验表明有水生成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
(3)关于用水制取二级能源氢气,以下研究方向不正确的是( )
A.组成水的氢和氧都是可以燃烧的物质,因此可研究在不分解的情况下,使氢气成为二级能源
B.设法将太阳能聚焦产生高温,使水分解产生氢气
C.寻找催化剂使水分解,同时释放能量
D.寻找特殊化学物质用于开发廉价能源,以分解水取得能源
(4)在高温下一氧化碳可将二氧化硫还原为单质硫。
①C(s)+O2(g)===CO2(g)ΔH1=-393.5 kJ·mol-1
②CO2(g)+C(s)===2CO(g)ΔH2=+172.5 kJ·mol-1
③S(s)+O2(g)===SO2(g)ΔH3=-296.0 kJ·mol-1
请写出CO与SO2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
一定量的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所得混合物用100 mL 3.00 mol·L-1的NaOH溶液(密度为1.12 g/mL)恰好完全吸收,测得溶液中含有NaClO的物质的量为0.0500 mol。
(1)原NaOH溶液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_。
(2)所得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____mol。
(3)所用氯气和参加反应的氢气的物质的量之比n(Cl2)∶n(H2)=________________。
工业上电解饱和食盐水前,需要对食盐进行精制。已知工业食盐中含有Ca2+、Mg2+、SO42-等杂质。现欲把工业食盐精炼成精盐,请回答下列问题:
(1)欲除去SO42-必须加入可溶性的钡试剂,该试剂不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你选该试剂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2分)
A.Ba(OH)2 B.Ba(NO3)2 C.BaCl2
(2)若选用的试剂是BaCl2、NaOH、Na2CO3和HCl,下列加入试剂的顺序不合理的是____________。
A.BaCl2、NaOH、Na2CO3、HCl
B.NaOH、BaCl2、Na2CO3、HCl
C.Na2CO3、NaOH、BaCl2、HCl
(3)在选用不同的试剂和不同的加试剂顺序时,都是最后加入盐酸。你认为加入盐酸的作用是(离子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4分)
现有下列8种物质:①Na2CO3、②NaHCO3、③HCl、④NH4HCO3、⑤C2H5OH、⑥Al、⑦食盐水、⑧CH3COOH。
(1)上述物质中属于强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既能跟盐酸反应又能跟NaOH溶液反应的是______________(填序号)。
(2)上述②的水溶液呈碱性的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④与足量的NaOH浓溶液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如图所示的有关物质转化关系中,各物质均是我们中学化学所学的物质。C为一种黑色粉末,D为一种气体。
请根据框图中物质的转化关系及相关信息,用化学式填写下列空白:
(1)若F为可溶性碱,G为蓝色沉淀,则A为_________________;D可能为__________________。
(2)若G为蓝色沉淀,H为难溶性盐,则I为_________________。
(3)若G、H都属于盐,且G为蓝色溶液,则I可能为______________;F可能为_____________。
有下列化学仪器:①量筒 ②烧杯 ③容量瓶 ④胶头滴管 ⑤细口试剂瓶 ⑥标签纸
(1)现需要配制500 mL 1 mol·L-1的硫酸溶液,需用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4 g·cm-3的浓硫酸______mL。
(2)从上述仪器中,按实验使用的先后顺序,其编号排列是_______________
(3)容量瓶使用前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
(4)若实验遇到下列情况,对硫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影响,下列判断正确的是___________
①用量筒量取硫酸时俯视读数 ②稀释浓硫酸的烧杯中原有少量蒸馏水;
A.①偏低②不变 | B.①偏低②偏低 | C.①偏高②偏低 | D.①偏高②不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