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郭秉文:国立东南大学之父
国立东南大学(现南京大学)的创建是郭秉文办学生涯中最辉煌的一页,正是由于在东南大学的创立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郭秉文被人们誉为“东南大学之父”。
1908年郭秉文远涉重洋,赴美留学。郭秉文就读的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研究生院是美国最著名的教育学院,在管理上别具特色,有一套较系统体现民主精神的管理规范。这些都在郭秉文日后执掌东南大学的过程中留下了深深的印痕。1914年,他以题为《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一文获得博士学位,成为中国最早的教育学博士。郭秉文对教育问题广泛而深入的思考,无疑为他以后的办学活动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郭秉文一拿到博士学位,旋即回国,协助江谦筹备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他要将他所学到的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江谦为耆德硕儒,国学根基深厚,而郭秉文通晓中西,时称“新学巨子”,两人相得益彰。
1919年教育部正式委任郭秉文为校长。其时正值“五四”运动,在时代潮流推动下,郭秉文着手对南高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最有意义的改革是开“女禁”,倡男女同校。“五四”之前中国的高等学校,除个别私立大学外,仅招男生而不招女生。兼收女生的消息传出,朝野哗然,流言蜚语不堪入耳,甚至思想比较开明的南高老校长江谦也明确表示反对。后经郭秉文多方解释,招收女生的入学考试终于如期进行。高等教育中“女禁”的打破推进了教育的民主化,揭开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新的一页。
1920年4月郭秉文在校务会议上正式提出建立东南大学的建议,经过讨论,一致赞成。经过郭秉文一年多的奔走,虽几经波折,1921年9月,国立东南大学正式成立,郭秉文任校长。
清末以来,中国大学的办学模式主要模仿日本,而日本又是学欧洲。民国建立,这种状况并没有太大的改变,不过从转手日本变成了直接向欧洲学习。而对美国大学模式的引入则自东南大学始,郭秉文在其中厥功甚伟。郭秉文从一开始就努力移植美国大学模式,选科制、评议会、董事会,处处可见美国大学模式的痕迹。和北大的欧洲大学模式相比,东南大学的美国模式有几个显著的特点:在学校行政管理上,设置董事会;在大学职能的定位上,面向社会,服务社会。
还在东南大学筹备之初,郭秉文就借鉴欧美各大学设立董事会。董事会的职权是很大的,它是全校最高的立法和决策机构,地位与校长并列甚至更高。这种领导体制在国立、公立各高校中是首次建立。董事会不仅加强了学校与政府、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提高了东大的知名度,而且,为东大在解决资金、物质供给以及与地方相处方面的各种具体问题上,提供了极大便利。这一做法后为其他大学所仿效。郭秉文对美国大学管理体制的引入及其在东大的成功,对整个近现代中国大学管理体系的变迁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南大学的另外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强调面向社会,服务社会。所谓面向社会,就是办学的资金从社会筹集,学校的系科设置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加以调整。所谓服务社会,就是将大学活动扩展到校园之外,让大学走出象牙塔,使大学成了社会进步与社区发展的“服务站”。也就是说,大学除了承担传授和发展高深学问的基本职能外,还有社会服务的职能。
1921年,东南大学成立后,郭秉文就在全国率先开办了暑期学校,郭秉文不仅亲自上阵授课,还特地邀请了美国的杜威、孟禄,德国的杜里舒和国内的梁启超、胡适等一批名家前来讲学。
除了暑期学校外,东大教育科还举办了许多其他“推广事业”,如推广平民教育,为乡村失学儿童进行义务教育等;农科则通过组织农村巡回演讲团、农业展览会,普及农业科学知识,推广优良品种等;商科则通过坚持办商科夜校,为各界有志求学的青年提供业余学习提高的机会。
近代以来,随着科举的废除和学堂的建立,中小学教师均由专门的师范院校培养。郭秉文不赞同这种做法,他力主高等师范学校应并入综合大学,使综合大学兼有培养师资的功能。郭秉文留学美国多年,他就读的哥伦比亚大学就是综合大学办师范教育的成功典范,这给了他很大的启发。他认为,要培养上乘的教师,必须“寓师范于大学”。因为中学以上的教师必须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在一个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大学里,能够很好地协调通才与专才的关系,使通才不致空疏,专才不致狭隘。综合大学的优秀人才,经过一定的教师训练,一定会成为优秀的教师。
由于政局的剧变,1925年郭秉文被免职。离开东南大学后的郭秉文并未放弃对教育的热爱。1926年,他在美国费城组织了中国五千年教育文化发展的图片展览。晚年定居美国的郭秉文在1958年创办了中美文化教育协会,虽在暮年,“未尝以优游林泉,而自寻暇逸也”,他仍在为教育事业忙碌。
(摘编自《郭秉文:国立东南大学之父》)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郭秉文赴美留学期间,美国大学富有民主精神的管理模式和当时自己对教育问题广泛而深入的思考,都对他日后回国办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B.东南大学刚一建立,郭秉文就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最有意义的就是开“女禁”,虽然遭到了非议,但经过他多方努力,最终得以施行。
C.郭秉文在东南大学之所以积极倡导美国大学模式,是因为这一模式不论在学校行政管理上还是在大学职能的定位上都优于北大的欧洲模式。
D.郭秉文主张大学应面向社会、服务社会,要走出象牙塔,把办学的重点放在服务社会这一职能上,让大学成为社会进步与社区发展的“服务站”。

E.尽管离开了大学,郭秉文仍关心和热爱着中国教育事业,在美国宣传中国教育文化,促进中美文化教育的交流,虽在暮年仍为教育忙碌不已。
(2)郭秉文在办学生涯中,为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做出了哪些重要贡献?请简要概括。
(3)郭秉文为什么主张“寓师范于大学”?请简要分析。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二胡悠悠
余显斌
雪,很大,夜很静。一把火,从他房后烧起,一眨眼间,席卷了整个茅屋。他跑出来,随着他的,只有一把二胡。
他没有回头,即使回头,也看不见什么,因为他是瞎子。风吹来,浑身很冷。在风里,他一步步走了,最终,变成一粒黑点,消失在天边。
从此,他漂流异乡。
陪伴他的,是一把破旧的二胡,小镇村庄,一路行来。二胡声,在他走过的地方流泻,如一声声低低的诉说,细细的,蛛丝一样。
夜里,他歇宿在破庙里,草堆后,静穆地坐着,一双盲眼,一动不动,望着虚空。手指颤动,一缕月光水色,从琴弦上淌出,闪着波纹,扩散着,荡漾着。
他走过的地方,要一点剩饭,或者两个冷馒头。
一般的,他只吃一半,另一半,放在自己寄宿的地方,草堆旁,或者是破庙里。第二天走时,留在那儿。
大家都说,这瞎子,穷讲究,不吃隔夜东西。
他没说什么,摇头叹息。要饭时,仍多要些,拿回寄宿的地方。剩下一些,放在那儿。有时,要少了,他不吃,把要来的东西都放那儿。
这日,一个雪天,他头晕眼花,倒了下去。醒来时,一个女孩的声音,清脆地响起,醒了,你终于醒了。
他点头,慢慢坐起来,很是感激。无物感谢,就拿起二胡,闭着眼,手指颤动,一支乐曲,婉约流淌。
曲子停止了,一切都静静的。
过了很久,女孩醒悟过来,赞叹,你的二胡拉的真好啊,我去告诉师傅,你就跟着我们杂技团吧。说完,女孩一阵风,跑了。
不一会儿,女孩进来了,坐下。
他一笑,道,不收瞎子吧?是啊,一个杂技团要一个拉破二胡的干啥啊?
你别急,我再求求师娘。女孩说。
他笑笑,在女孩离开后悄悄走了,一步一步,走向流浪的远方。二胡音,仍如水,随他流淌。时间,也在二胡声中流淌。
他在乞讨和流浪中,慢慢老去。
一日,在一个破庙里,他摸着个人,睡在那儿,奄奄一息。显然,是饿的。他忙拿出讨要的馒头,喂他吃下。两个冷馒头下肚,那人有了精神气,坐起来。那夜,没有旁人,只他俩。他坐在神案前,手指轻弹,两滴乐音溅下,闪着晶亮的光。然后,二胡音悠扬,在静静的夜空响起,一会儿如一缕花香,拂过人心;一会儿如一丝轻风,浮荡如纱。
那人静静听着,罢了,哑着嗓子一声长叹,是《月夜鸟鸣》吧,真是人间一绝!
他笑笑,眨眨已盲的眼,和衣躺下,道,睡吧,明天,还要讨饭呢。
那人,也睡下。
以后,他拉二胡,挣点小钱,养活两人,因为那人也是瞎子。夜里,坐在破庙里,他拉二胡,那人听。在奔波中,一天一天,他走向生命的尽头。那天,他吐了几口血,靠在一个草堆旁,对那人说,你不是想得到《松风流水》的乐谱吗?今天,我给你拉。
你——怎么知道?那人惊问。
你是瞎子;右手食指有弦痕,是拉二胡的;在这个人世,能欣赏我二胡的,只有两人,一个是个女孩,另一个是我的弟子。他道,脸上有一丝温馨。
师父!那人跪下,不再哑着嗓子,流着泪喊。
他点头,微微一笑,你多次向我讨要《松风流水》的音谱。又悄悄一把火烧了我的茅屋,不就是想逼我带着乐谱逃走,你好中途盗取吗?哎,世间最好的乐谱不在纸上,在心中。这些年,你跟在后面,我知道。没说破,是想让你跟着吃苦,时间长了,就领会了我当年的话。
说完,二胡音流出,始如蚊痕,继如流水,最后,如一地灿烂春光。
音乐越来越低,流入地下,渺无音痕。
二胡落下,他也倒下。
你知道是我,为什么不恨我啊?那人抱着他,号啕大哭。
你是我的弟子,我的——知——音。他说,带着一丝笑,咽了气。
那人跪下,恭敬地叩下头去。然后,拿起二胡。月夜里,二胡音如水,波光闪闪,流泻一地。
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①二胡声,在他走过的地方流泻,如一声声低低的诉说,细细的,蛛丝一样。


②他点头,慢慢坐起来,很是感激。无物感谢,就拿起二胡,闭着眼,手指颤动,一支乐曲,婉约流淌。


小说对女孩的描写虽着墨不多,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试分析小说安排这一人物形象的用意。


瞎子师傅无疑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瞎子师傅这一人物形象。


小说最后才点明两位瞎子是师徒关系,其实前文已有多处暗示。试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灵感一词本意为一种神的灵气的吸入,意谓神把灵气送入了诗人的灵魂。英国文论家阿诺·理德说:“每当某人讲出来的东西好像显得不是从他自己本身那里来的,而是从一个他自身以外的某种力量或作用那里来的时候,我们就常常会说这个人被灵感了。”
灵感的概念来自西方,然而,西方有的文艺理论家却认为中国、尤其是古代中国的艺术更重视灵感。贡布里希就说过:“没有一种艺术传统要比中国古代的艺术传统更加竭尽全力于灵感的追求。”确实,中国古代文艺虽没有直接的灵感概念,但颇多与灵感相似的论述。比如说“兴会”,在古典诗学中一般就是指兴到时心与物会,诗思涌动,诗情勃发,汩汩而不可遏止的灵感状态。如唐释皎然《诗式·取景》中说:“有时意静神王,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若神助……”清代画家张庚则从自身体会说到:“当其凝神注想,流盼运腕,初不意如是,而忽然如是者是也。谓之为足,则实未足,谓之未足,则又无可增加,独得于笔情墨趣之外,盖天机之勃露也。”我国心理学界对灵感也进行了有价值的探讨,主要是从思维这一人脑的功能角度展开的。灵感意指人们在思维过程中突然闪现的、富于创造性的、令人茅塞顿开的心理现象。而理解这一心理现象又必须把灵感放到整个思维系统中来考察。也就是说,灵感这一高级思维活动的发生不是单一的心理活动(潜意识的或显意识的)结果,而是与大脑中的其他心理活动密切联系着的,是大脑高度的综合性和协同性的结果。钱学森曾指出:“灵感是综合的,人脑的综合功能是非常重要的。”灵感激发的心理机制正是植根于人脑的整体性综合功能之中。也就是,灵感是人脑自动化协同作用在某一临界点上的总爆发和巨大活力的释放。现代医学成果确认,大脑左右半球分别具有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功能,且二者是互为补充的。近年来又在脑神经网络中发现了海马、尾状体的一些神经元,存在着“对比”机能,综合整理感觉信息的功能。当人脑两半球活动达到高潮,只要出现某种偶然的契机。便会使它们整体组合起来,从而协同奏出宏大的思维交响乐——审美灵感。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审美灵感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升华,是人类意识活动的某个聚光点。
灵感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活动,但却不是一种思维方式:它既非纯逻辑思维过程,亦非纯形象思维过程。所谓灵感实则是人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以及审美直觉的聚合结晶;是人在蓦然间洞见了宇宙的奥蕴、事物的本质、人生的真谛时所闪射出的思维火花;它是一种思维骤然升华时的高层次的创造活动。
(选自陈大柔《美的张力》,有删结)
下列对“灵感”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灵感是人在蓦然间洞见了宇宙的奥蕴、事物的本质、人生的真谛时所闪射出的思维火花;它是一种思维骤然升华时的高层次的创造活动。
B.所谓灵感,它既非纯逻辑思维过程,亦非纯形象思维过程,实则是人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聚合结晶。
C.审美灵感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升华,是人类意识活动的某个聚光点,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活动,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D.灵感是人脑自动化协同作用在某一临界点上的总爆发和巨大活力的释放。是一种可以由人主观控制的心理现象。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灵感指人们在思维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而理解这一心理现象必须把灵感放到整个思维系统中来考察。
B.“兴会”,在古典诗学中一般就是指兴到时心与物会,诗思涌动,诗情勃发,汩汩而不可遏止的灵感状态。
C.灵感激发的心理机制正是植根于人脑的整体性综合功能之中。钱学森曾指出:“灵感是综合的,人脑的综合功能是非常重要的。”
D.灵感一词本意为一种神的灵气的吸入,英国文论家阿诺·理德说:“没有一种艺术传统要比中国古代的艺术传统更加竭尽全力于灵感的追求。”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医学成果确认,大脑左右半球分别具有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功能,二者互为补充,存在着“对比”机能。
B.灵感常表现出闪现性、创造性、顿悟性心理特征,它不是单一的心理活动结果,只出现在诗、画等艺术创作领域。
C.中国古代重视创作中灵感的捕捉,虽没有直接的灵感概念,但与灵感相似的论述还是很多的。
D.中国现当代对灵感进行的有价值探讨,主要是科学界从思维这一大脑功能角度展开的。

一次持续性的雾霾天气过程往往具有显著阶段性特征,是一次持续时间长、阶段性特征明显的雾霾混合性天气。持续性雾霾天气的第一阶段是霾阶段,该阶段PM2.5浓度增加显著,是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原因;第二阶段是大雾阶段,该阶段迅速增大的相对湿度,是导致能见度下降的重要因素,在持续性大雾天气的静稳条件下,导致PM2.5浓度累积增加;第三阶段,由于北方冷空气的入侵,大雾天气结束。可以看出,雾霾过程能见度的变化和相对湿度、PM2.5浓度、温度、风速的变化具有很好的阶段性对应关系。相对湿度与能见度在整个过程中保持稳定的负相关线性关系。由于温度决定了相对湿度的水平,因此温度与能见度的关系实际上反映了相对湿度与能见度的关系;而从整个过程来看,PM2.5与能见度是明显的非线性关系,在第一阶段PM2.5对能见度影响的速率要明显高于第二阶段,而在第二阶段中,PM2.5对能见度的影响水平几乎保持不变。风速与能见度是正相关的线性关系,从整体上看,风速越大能见度越好,而从风速对能见度影响的线性趋势上看,第一阶段风速对能见度的影响速率要大于第二阶段风速对能见度的影响速率,第三阶段能见度随着风速的增加而迅速增大,反映出风速对雾霾过程能见度的转好有重要的作用。
(摘自《雾霾天气的影响及对策》,有删改)
持续性雾霾天气过程往往具有哪几个阶段?每一阶段的显著特征是什么?
雾霾天气的形成和发展与气象条件有什么关系?
“遛狗不见狗,狗绳提在手,见绳不见手,狗叫我才走。”雾霾天气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如何才能减少雾霾天气,请结合现实谈谈你个人的看法。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中国书法,从一诞生就负载着知识记录、信息传播、思想交流、情感表达、学术研究、诗文写作等方面的巨大功能。这些功能,对华夏文化的建设与发展的意义,我们都不能低估,当然还有“文化传承”的价值。那林林总总的法帖,是中国有关政治、经济、宗教、学术、艺术的“文本”,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不断散佚丢失,同时仍有大量保存。“文本”之文化传承价值,不可估量。另外,中国书法的审美价值世所公认。古人重视汉字书写的实用,同时也重视汉字书写的“审美”。古往今来.人们对书法的美以更多的赞誉,就是因为汉字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具有审美价值。
如今,中国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中国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随之而来的,在国家管理、法律制定、外交事务、经济运行、社会交往、知识与学术积累等实用性方面,汉字的毛笔书写已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从印刷技术的发明与广泛使用到硬笔书写的出现,再到电脑的发明与普及,使毛笔书写汉字的实用功能被逐渐弱化。但汉字的毛笔书写今天仍然存在并在一些方面得到发展,原因就在于书法还有审美功能。在今天,人们生活中的审美需求在增长,中国书法理所当然地被作为审美对象被欣赏,由此书法也进入了“艺术创作”领域。汉字书写的审美价值的彰显和提升是古老的中国书法进入现当代社会之后的历史性转变。中国书法的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在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下,由传统社会的以实用为主、审美为辅变成了以审美为主、实用为辅。这一历史性转换,以及对中国书法在中国当代社会中的意义、价值、地位的重要变化,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认真研究。
中国书法在中国当代社会的实用性弱化之后,仍然为大众关注。在现实生活中作为一种“显性”存在,作为现代中国文化整体中的一种“文化景观”和一种文化现象,它的“文化身份”是什么呢?它以什么样的“身份”与当代社会的人群发生联系呢?我们从具体的考察分析入手再到宏观的综合研究便会发现,中国书法是以不同的“身份”“介入”当代社会生活的。大致说来有三个方面:一是中国书法作为一种“艺术”,成为书法家“创作”的对象;二是中国书法作为一种“文化活动”,成为大众积极参与的对象;三是中国书法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和文化现象,成为专家学者研究的对象。
中国书法已经作为“艺术”、“学术”和大众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进入当代中国社会。中国书法在当代社会的“身份”、性质、功能与价值,和中国书法在传统社会大不相同。这个变化是由历史进程所决定的。我们要认识这种深刻的、巨大的历史性变化,认识中国书法以不同的“身份”在不同的层面上切入中国社会的具体表现。我们既需要认识在中国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人对中国书法的普遍认同,同时又要看到在这种“普遍认同”中实际存在着对中国书法“身份”认识上的差异,以及由认识的差异而产生的对书法不同“身份”的接受与介入方式。还应当看到,无论是把中国书法当作“艺术”、“学术”还是“文化活动”,三者既有差异,又不可截然分开。“书法家”同样介入书法爱好者的群众文化“活动”,书法爱好者中也有书法水平很高的“书家”或即将成为书家的创作主体,只是从事的工作和投入精力大小不同罢了。书家和书法爱好者中也有在“研究”中国书法方面卓有成就者:研究书法的学者中也不乏书法家,有的也是书法爱好者或书法活动的参与者。在热爱中国书法的不同人群的助推之下,中国书法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和风貌展示于当代中国和当代世界。
中国书法有哪些功能和价值?请简要概括。
文中第三段“中国书法在中国当代社会……仍然为大众关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回答。
请简要概括文章四个段落的论述层次。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题。
乡村红麻地
孙守名
①我从蜿蜒、清幽的田间小路吹着响亮的口哨在母亲的视野中消失的时候,她正站在我家那两亩多红麻地的顶头,凝视着渐趋模糊的我的背影。那时,一望无际的红麻苗儿早已钻出地面,叶片舒展后,正借着甘甜的雨水的滋润,夙兴夜寐地滋生疯长。
②在一个晨光曦微的早晨,我郑重地告诉神情忧郁的母亲,作为一个已经长大的男子汉,我要出门远行。其实,我只不过是去六十里外的县城读书。那时,我把读书看 成是件神圣无比而又奇妙的事情,一夜之间,身体里仿佛被注入了新鲜血液,心儿竟鼓荡成苍茫大海中片片风帆。汪汪吠叫的小黑狗,踱着碎步觅食的油鸡,仰着脖 颈傲慢地迈进门槛的白鹅,从我眼中早已像云朵般消散得无影无踪。望着影壁墙上斑驳的细碎的阳光,我只想让憧憬和向往再多飞一会。
③我在翠绿的红麻长到齐腰深的时候重新回到生我养我的村庄,那是因为连续几夜的梦中全是母亲神情忧郁的眼神。在半夜醒来摸着湿透了一角的枕巾后,我发誓第二天必须乘车回到家乡。我思念那些像潮水一样漫过梦境的一切,乡间的小路,绿意盎然的红麻,涨满清水的池塘,夕阳下的老牛,归巢的鸟雀,夏夜里二胡忧伤的曲 调,院中枯干的枣树,缺了一角的水缸,还有倚着门框守望儿子的神情忧郁的母亲。
④不知何时,正在红麻地忙活的母亲看到了我,她慌乱地从地里站起来,扔掉手里的铲子,快步朝我奔来。有一种久违的委屈闪电般传上我的心头,鼻子一酸,我竟流下了眼泪。扑进母亲的怀抱,我泣不成声。天地间,瞬间风止云遏。从那时起,我忽然间意识到,村庄连着母亲,母亲就是我心魂中的故乡;有母亲在的地方,就是 我真正生死相依的归宿。
⑤三年后,在一株株一人多高的红麻被父亲砍倒、母亲抡着小铁锤砸破麻头的时候,我打点好行囊重新离开了家乡。这一次,我似乎比上一次走得还要遥远。当我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满口子曰诗云时,母亲正戴着破旧的手套匆匆忙忙地把一株株红麻的叶子捋下来;当李清照、徐志摩、托尔斯泰神秘地闯入我的世界时,母亲正站 在齐膝深的水塘里把沤好的红麻漂洗得雪白雪白;当我和着优美高雅的弦律听着催人泪下的曲子时,母亲正拖着疲惫的身体一次又一次走近锅头灶台。有那么一天,神情忧郁的母亲突然间就想我了,她央人带着从家乡乘坐一辆破旧的公共汽车颠簸了两个多小时匆匆赶来,手提袋里装着六枚煮熟的鸡蛋。母亲站在离我一米左右的 距离,一言不发,眼里噙满了泪花。说了三句话,她就不断地催促恋恋不舍的我赶紧回校,生怕耽误了我的学习。后来才听母亲说,那时她只为看我一眼!
⑥二十年前的那一片又一片的红麻地,藏满了我无数的梦想。我曾不止一次地穿过水渠沿着田埂用温暖的双手抚摸着那些柔嫩的红麻苗儿;待到成片的红麻高过我头顶 的时候,我几乎白天黑夜与它们比着以饱满的热情不断地成长;红麻成熟时节,望着田间地头忙碌的乡亲乡邻,漫无边际的润心润肺的甜蜜顺着脸颊流淌。母亲的忙 碌总是从红麻的播种开始,一直到雪白的麻皮陆陆续续被过了秤卖出去为止。其间,汗水浇灌着土地,希望萌生于田间,微笑只在梦里。她知道,梦里有她日思夜想的儿子,她的儿子在远方,有远方就有希望。
⑦岁月是位苍颜老者,他淡褪了记忆,湮没了沧桑,颓圮了青山绿水。那一望无际的碧绿的红麻地随着母亲的苍老,几经变迁已然埋藏在漫天的繁密星河之中。曾经生长过红麻和记忆的黝黑的土地间,那些让人伤怀的魂牵梦绕的日子,还会在脑海的沟沟壑壑间重现吗?
⑧我不经意间问过母亲,是否还记得村东那一片连着一片的红麻地。母亲浑浊的眼神间突然亮光一闪,那久违的忧郁的眼神又重新出现在我的面前。一瞬间,我的心陡 然收紧,泪水盈满了眼眶。母亲啊,我亲爱的母亲,您哪里知道,这时的你才是儿子心中的神啊!也许,那一刻,她又想起多年前顺着乡间小路消失在她视线中的儿 子的模糊的身影!
⑨红麻地,我只能夜夜把你镶嵌在甜蜜的梦里。有你的日子,母亲把无穷无尽的爱倾注在儿子的身上;没你的岁月,儿子将一生一世的祝福装满一只小小的枕头,让神情忧郁的母亲枕着它入眠。
文章开头写红麻苗儿“滋生疯长”的情景,有何用意?
第③段描写了我的“思念”,请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思念的?
请赏析第⑤段文中画线的句子。
文章以“乡村红麻地”为题有何作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