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果戈理
果戈理!少年、青年、男子和妇女,掌握知识为时不久的中学生和熟悉生活、聪慧颖悟的老者的永恒旅伴。
一俟果戈理渗入我们的心灵,他已然永不离去,永久在我们的意识和心中定居,并且像在家里那样在那里生活着—一异常果敢,从容安适。
仿佛这全然不是他——机敏过人,既谦和又凶猛的诗人——以各种怪诞的、高尚的、忧郁的、温柔的、可怜的、可笑的人物和容貌丰富我们的想像力。
仿佛这是我们亲眼看见所有这些活生生的典型,亲自在米尔哥罗德和波尔塔瓦,在季坎卡、基辅和彼得堡,现实主义地作着非凡的表演。
“好一个诺兹德廖夫鬼东西!”有一次我们感叹道,甚至都不曾去想,是谁在我们的观念中一下子形成了一个被塑造的狡诈的无赖汉诺兹德廖夫的形象。
每个这样的形象存在于我们的思维世界里,有如一个单独的、与其他概念分离的、兽类模样的东西。而果戈理本人像主人,仿佛独自在他们一旁生活着,打开鸟笼,若有所思地观察着自己那些毛色不一、形状各异的小动物。
把如此大量的、不胜枚举的形象化概念引入日常生活,以便人们能利用这些概念 ——这样的工作只有天才才力所能及。
须知他的典型们的名字好像成了俄语词汇本身,光说它们己经成为普通名词是不够的。它们是人的品质最常见的文字符号的最常见的同义词。
比如我说:“喂,你知道吗,这就是个泼留希金!”——谁也不会想问,这是谁,或是泼留希金究竟是什么?就像我说:“喂,你知道吗,这就是最最吝啬的吝啬鬼!”
没有一个作家能像果戈理那样,在自己死后永远保留那么多数量的活生生的主人公。
我们把对果戈理的、对他令人异常激动的创作那火热的、满怀激情的爱献给他。他与我们生活在一起,他活在我们中间,我们与他永不分离。
继普希金之后,果戈理塑造了一个光荣的文学时代,成为俄国艺术小说的导师,并且至今仍然是。他仍然不仅是受读者欢迎的艺术家,而且是教导写作的艺术家。
果戈理的一封书简中提到了《死魂灵》第二部的人物,称他们为“有缺陷的主人公”,前苏联文学是在生活的各种“善与恶”的矛盾中,在生与死的斗争中揭示生活的文学,它不可能回避我们现实生活的“有缺陷的主人公”。
果戈理的不可思议的天才就在于此!他超越时代,把手伸给我们当代作家,召唤他们描绘各种面目的敌人,如同召唤伟大的俄国文学的经典作家如斯做那样。
他确实是我们永恒的旅伴。
注:“诺兹德廖夫”和“泼留希金”都是果戈理小说《死魂灵》中的人物。
下列关于果戈理的说法,符合作者观点的两项是(    )。

A.果戈理的天才在于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B.果戈理作品中的每个重要人物形象都典型地体现了人的某种品质
C.果戈理创作丰富了俄语词汇,人们时常使用他所使用的新鲜词语
D.果戈理作品中的“有缺陷的主人公”,是各个时代作家描写的共同对象

E.果戈理超越时代地启发并教导着作家应该描写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第八段中说:“他们是人的品质最常见的文字符号的最常见的同义词。”根据文章内容举出两个具体实例。
文章的首尾说果戈理是我们的“永恒旅伴”,根据文意,概括出作者这样说的两大具体理由。
果戈理称《死魂灵》第二部的人物为“有缺陷的主人公”,其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这一特
点,本文作者在评价中也多有提及,请逐一指出。并请根据文意简要指出这样的人物与鲁迅笔下的类似人物(如孔乙己、华老栓、祥林嫂、阿Q)有怎样的不同。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
绵绵土 牛汉
那是个不见落日和霞光的灰色的黄昏。天地灰得纯净,再没有别的颜色。
踏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我恍惚回到了失落了多年的一个梦境。几十年来,我从来不会忘记,我是诞生在沙土上的。人们准不信,可这是千真万确的。我的第一首诗就是献给从没有看见过的沙漠。
年轻时,有几年我在深深的陇山山沟里做着遥远而甜蜜的沙漠梦,不要以为沙漠是苍茫而干涩的,年轻的梦都是甜的。由于我家族的历史与故乡走西口的人们有说不完的故事,我的心灵从小就像有着血缘关系似的向往沙漠,我觉得沙漠是世界上最悲壮最不可驯服的野地方。它空旷得没有边沿,而我向往这种陌生的境界。
此刻,我真的踏上了沙漠,无边无沿的沙漠,仿佛天也是沙的,全身心激荡着近乎重逢的狂喜。没有模仿谁,我情不自禁地五体投地,伏在热的沙漠上。我汗湿的前额和手心,沾了一层细细的闪光的沙。
半个世纪以前,地处滹沱河上游苦寒的故乡,孩子都诞生在铺着厚厚的绵绵土的炕上。我们那里把极细柔的沙土叫做绵绵土。“绵绵”是我一生中觉得最温柔的一个词,辞典里查不到,即使查到也不是我说的意思。孩子必须诞生在绵绵土上的习俗是怎么形成的,祖祖辈辈的先人从没有解释过,甚至想都没有想过。它是圣洁的领域,谁也不敢亵渎。它是一个无法解释的活神话。我的祖先们或许在想:人,不生在土里沙里,还能生在哪里?就像谷子是从土地里长出来一样的不可怀疑。
因此,我从母体降落到人间的那一瞬间,首先接触到的是沙土,沙土在热炕上焙得暖呼呼的。我的润湿的小小的身躯因沾满金黄的沙土而闪着晶亮的光芒,就像成熟的谷穗似的。接生我的仙园姑姑那双大而灵巧的手用绵绵土把我抚摸得干干净净,还凑到鼻子边闻了又闻,“只有土能洗掉血气。”她常常说这句话。
我们那里的老人们都说,人间是冷的,出世的婴儿当然要哭闹,但一经触到了与母体里相似的温暖的绵绵土,生命就像又回到了母体里安生地睡去一般。我相信,老人们这些诗一样美好的话,并没有什么神秘。
我长到五六岁光景,成天在土里沙里厮混。有一天,祖母把我喊到身边,小声说:“限你两天扫一罐绵绵土回来!”“做什么用?”我真的不明白。
“这事不该你问。”祖母的眼神和声音异常庄严,就像除夕夜里迎神时那种虔诚的神情,“可不能扫粗的脏的。”她叮咛我一定要扫聚在窗棂上的绵绵土,“那是从天上降下来的净土,别处的不要。”
我当然晓得,连麻雀都知道用窗棂上的绵绵土朴楞楞地清理它们的羽毛。
两三天之后我母亲生下了我的四弟。我看到他赤裸的身躯,红润润的,是绵绵土擦洗成那么红的。他的奶名就叫“红汉”。
绵绵土是天上降下来的净土。它是从远远的地方飘呀飞呀地落到我的故乡的。现在我终于找到了绵绵土的发祥地。
我久久地伏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又厚又软的沙上,百感交集,悠悠然梦到了我的家乡,梦到了与母体一样温暖的我诞生在上面的绵绵土。
我相信故乡现在还有绵绵土,但孩子们多半不会再降生在绵绵土上了。我祝福他们。我写的是半个世纪前的事,它是一个远古的梦。但是我这个有土性的人,忘不了对故乡绵绵土的眷恋之情。原谅我这个痴愚的游子吧!
1988年10月
14.本文描写的“绵绵土”有哪些特点?
15.从全文看,为什么作者一踏上大沙漠,就“全身心激荡着近乎重逢的狂喜”?
16.除了以“沙漠――绵绵土――沙漠”为恩路安排的文章结构,本文还另有一个隐喻性的表达结构,请写出体现这一线索的三个关键词语。
17.作者对绵绵土的回忆和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抒写,寄托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文完成11—13题。
玉树荒野的雪地
林 染
①凡对中国西部真正了解的人都知道,“草原”这个词汇绝非“翠绿”和“茂盛”的同义语。有一种草原叫荒漠草原,沙砾地面,浅草稀疏,几乎不长树木。荒漠草原呈现一派高寒、荒凉气象。青海玉树就是这样的荒漠草原。那儿的县城,往往仅只是几排平房。
②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南北纵穿青海省的时候,玉树一带的荒凉同柴达木盆地一样让我吃一晾,天野茫茫,罕有人烟。
③1999年,一位挪威小伙子单身来到玉树荒原上的甲乙小学认真地为藏族牧民的孩子当起教师来。几间平房的小学坐落在辽远的雪地上。这位白皮肤、高鼻梁的异族教师同肤色黝黑的少年们一起起劲地踢着足球。他同孩子们一起去河里砸冰取水,把水背回来。星期天他开车带孩子们去县城玩。他努力向孩子们学习藏语。如今他使用的名字是尕藏多吉,这是一个纯正的藏族名字。
④尕藏多吉的家乡在挪威农村。他让母亲和乡亲们亲手做了三百双小袜子寄到遥远的中国青海玉树。他发现他的藏族学生中许多人没穿袜子。
⑤一年多以后,我们在陕、甘、宁、青电视台联合播出的节目中见到了他同孩子们在雪地上踢足球的画面。他也孩子般地喊叫着,头上冒着汗。森林之国挪威的青年、中国荒凉远野的雪地、足球欢乐的腾飞,这是动人的一幕。
⑥画面的背后是:挪威人尕藏多吉必须学会吃中国藏族的糌粑,喝中国藏族的酥油茶,还必须学会在冷飕飕的房子里用牛粪生火。
⑦其实在中国的内蒙古草原、青海湖边的毡房里,在川、黔、滇深山老林的村寨中,像尕藏多吉这样来自异国的青年志愿者绝非独例。一对美国情侣在青海湖边自搭毡房办学,一位金发碧眼的女子站在桂林山间一所小学的讲坛上。我们都知道白求恩、柯棣华、路易·艾黎的故事,今天的尕藏多吉们正充实发展着他们不朽的事迹。
⑧中国边远地区的人均收入可能不到西方国家的百分之一,有的地方还没有电,可能连一段能骑自行车的平路都没有。这些异国的小伙子和姑娘,为什么要抛却富贵和安逸来自讨苦吃?谚语说,“条条大路通向城市的广厦和花园”,他们为什么要选择荒凉漫长的路径?
⑨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我目睹过万马嘶鸣着扬鬃飞驰的场面,那景象是异常壮观的。不过,在塔克拉玛干发生的另一幕更令我难忘:一峰骆驼,步履缓慢又坚韧地走着,昂着头——骆驼的头总是昂着的,朝着它的一片孤独的绿洲。
⑩其实还有一句本应深刻铭记的谚语,人们往往不愿记住它,因为这句谚语似乎蕴含着不富贵不显赫甚至只有单纯苦涩的味道。这句谚语是:为了看到人生微弱的灯火,你必须走进最深的黑暗。
(11)尕藏多吉是挪威人而非中国青年,这是耐人寻味的。
(选自2007年《甘肃日报》)
11.文章开头写了玉树高原的荒凉,有什么作用?
12.文中第⑨段,描绘了两幅画面,寓意是什么?说明了怎样的人生道理?
13.结尾写道:“尕藏多吉是挪威人而非中国青年,这是耐人寻味的。”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阅读下文完成19—22题。
落叶
王蒙
人说自己的作品是结成的果实,我却觉得,我的作品像一片片落叶,一年年落叶,一阵阵落叶。(一)
春天,叶芽萌发,渴望生长,汲取养分,迎接阳光。夏天,日趋丰富,摇曳自语,纷披叠翠,自在茁壮。而小树成为大树、老树就靠了这些树叶而呼吸,而做梦,而伸展自己的向往。(二)
等到秋天,一片树叶又有一片树叶犹豫不决地与树干商量:我完成了么?我可以走了吗?我渴望乘风飞去,海阔天空,被心爱的知音拿去珍藏。我又怕我们去了,使母亲树干凄凉。(三)
树干说:去吧,去吧。我已经尽到了我的力量。你们是无法挽留的呵,纵然与你们告别使我神伤。你们应该去接受命运的试量。(四)
一片又一片的落叶落下了,它们曾经是树的。现在也还是树的,却又不是树的了。(五)
它们是它们自己。是树的过往的季节,过往的尝试,过往的儿女。又是大地的新客人,新的星外来客,新的友人。(六)
它们也许因陌生而受疑惑的冷眼,它们也许因平凡而受不经意的遗忘,它们也许会引起清洁工的烦腻而被一柄大扫帚通通地扫到大道旁,它们也许被认为枯干而被一根火柴点燃发出短暂的烟和光;它们也许被认为美丽而藏在情人的心上,它们也许被一阵大风吹入异乡而受到意外的欣赏;它们也许进了科学家的实验室,做成切片,浸入药液,再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分析……(七)
太多的树叶会不会成为自己的负担呢?太多的树叶会不会使树干弯腰低头,不好意思,黯然神伤?太多的树叶会不会使树大发奇想:我为什么要长这么多的树叶呢?它们过分地消耗了我的精力和思想。如果在我这棵树上长出的不是平凡的树叶而是外汇、奶油或者甲鱼,是不是能够派更多的用场。(八)
树不会愿意处在自己落下的树叶包围之中,树不会愿意再看自己早年落下的树叶。树又不能忘怀它们,不能不怀着长出新的树叶的小小愿望。(九)
1988年秋10月在苏州,我问陆文夫兄:“当你看自己的旧作的时候,你有什么感想?可像我一样惆怅?”(十)
他回答说:“我根本不敢看哟……”(十一)
落叶沙沙,撩人愁肠。(十二)
19.作者将自己的作品作“一片片的落叶”,从“落叶”的比喻意义看,文章描写春天、夏天和秋天树叶的景象,表现了什么?
20.(1)作为“大地的新客人”,“落叶”有哪些遭际?试予以概括。
(2)文章是怎样突出这些遭际的?
21.(1)第八段说:“如果在我这棵树上长出的不是平凡的树叶而是外汇、奶油或者甲鱼,是不是能够派更多的用场?”这句问话的意思是什么?
(2)作者最终的抉择是什么?(4分)
22.从文章的结构和表达的感情看,结尾三段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寻找教育的曙光
在陶行知的身体内,似乎涌动着一种永不满足、永远求索、永远前进的生命力。当陶行知全力推行的城市平民教育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形成轰轰烈烈的热潮的时候,他却突然冷静下来,陷入深沉的思索。农民张大哥一家的景象,倏然映现在他记忆的荧光屏上……
那是前年秋天游览栖霞山的事。在曲折的山径上,陶行知遇到了一位三十多岁的农民。陶行知一向注重社会调查,这时他像遇到一位老朋友,主动上前打招呼。原来这位农民姓张,家里有六个孩子。陶行知三句话不离本行,就问他家里有几个识字的,张大哥皱着眉连连摇头说:"唉,饭都吃不上,哪有钱来读书识字啊!"陶行知告诉他,可以免费送他《平民千字课本》,只要学几个月就能写信、记账、读报。张大哥便请他到家里去坐。陶行知怎肯放过这个接触穷苦群众的大好机会呢?便欣然去了。那六个高高低低、衣不蔽体的孩子加深了他的认识:占总人口85%的农民如此贫困、如此没有文化,要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培养新的国民,必须从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入手。于是,一个改造乡村教育的设想,开始在他的心田里播下壮实的种子。
经过陶行知呕心沥血的浇灌,这颗种子终于破土萌芽了。1926年12月,陶行知连续发表几篇文章。他主张:"乡村学校做改进乡村生活的中心,乡村教师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乡村师范之主旨在于造就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的教师。"他希望每一个从事乡村教育的人都有一颗"农民甘苦化"的心,"把我们的心献给三万万四千万农民","叫一个个乡村都有充分的新生命,合起来造成中国的伟大的新生命"。这是他设计的从改造乡村教育入手来改造中国的一幅理想蓝图。
陶行知不仅是一位富于想象的浪漫主义的理想家,而且是一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家。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草拟了详细具体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第一院简章草案》。在他的建议下,成立了乡村教育研究部,聘请了东南大学教授赵叔愚、金陵大学教授邵仲香为研究员,共同为筹备创办试验乡村师范学校而努力。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不久,许多报刊上出现了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的招生广告。清华大学教育系二年级学生操震球,看到广告后写信给陶行知说:"自信以我目前的状况,欲效劳于社会,事之最急最要者,一为提高农民知识,二为增进农民生产。两者须同时并进。此种责任,舍乡村师范学校莫能当。此晚生所以决意从事乡村教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者也。"陶行知接信后,立即回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
接读您的来信,得知您愿意离开清华大学投考试验乡村师范,简直让我们五体投地地钦佩。国运盛衰决于一转念间。倘使全国青年都能转到各人应当走的道路上去,地狱都可化成天堂,还怕中国不能兴盛!
您既有这种宏愿,我就应当把个中甘苦明明白白地告诉您。田家生活还是要蛮干的,您愿意吗?您能打赤脚在烂污泥里奔走吗?您不怕雪白的脸晒黑、手上起硬茧吗?您不怕在风霜雨雪中挑粪吗?您愿意和马牛羊鸡狗猪做朋友吗?在城里人看来,这都是苦处;其实乡下人并不以此为苦。纵然这是苦处,乡下人也有城里人想不到的乐趣。乡间山青水秀,尽您游览。早上可以看旭日东升,引您兴奋。晚上可以待月西下,助您吟咏。丰收时节,您手里割着黄金似的稻子,那田家乐的山歌,不断地洋洋乎盈耳。您还能亲眼看见您所栽培的儿童个个桃李似长大成人,看见全村人人读书明理,安居乐业。也许要到令郎令孙的时代才能看见,您能忍耐吗?倘使经过这番考虑之后,您决意要来投考,我们万分欢迎。
就这样,在陶行知的多方奔走和不懈努力下,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热血青年和怀抱教育救国理想的知识分子,汇集到燕子矾旁的晓庄师范学校,形成了一股前所未有的乡村教育试验热潮,并且很快波及到其他许多地方,演绎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
(摘编自周毅、向明《爱满天下》)

1.

陶行知由推行城市平民教育转向改造乡村教育,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2.

在给操震球的回信中,陶行知是怎样描述乡村教育"个中甘苦"的?请简要概括。

3.

文中说:"陶行知不仅是一位富于想象的浪漫主义理想家,而且是一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家。"这句话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阅读下文完成7—11题。
当年明月:我看了15年古书
先是在网络上,《明朝那些事儿》作为历史小说,点击惊人;后来,这本非专业作家的著作正式出版了,成了畅销书。“当年明月”这个奇特的笔名,也被众人所知晓。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当年明月,研究明代史,恰巧又是说故事的好手。有剧情,有悬疑,有冷不防的幽默,用网络的话,真是“太有才了”。于是《明朝那些事儿》红了,4册书,卖了100万册。他少年得志,口才了得,之所以还没上百家讲坛,是因为他还是一张娃娃脸,怕是难以服众。
他1979年出生在武汉一个普通干部家庭。5岁时收到的生日礼物是一摞厚厚的《上下五千年》,从此读上历史。大学一毕业,考取公务员,加入海关行列。从科员做起。
穿制服、打领带的机关环境一点儿没有让他不自在。“真是没有想到,他就是当年明月!2000年大家一起进海关,几年来他绝对默默无闻。平时习惯独来独往,书不离手,思维独特,说话总让人莫名其妙。没想到,有这般能耐!高人,果然高深莫测!厉害!领导真是看走眼咯。”一名海关职员说。
“我的生活很枯燥,不抽烟,不喝酒,不谈恋爱。”一切按部就班,缺乏戏剧性。“历史拿走了我对很多东西的兴趣。你要拉我去玩,我有时候会去,但我不投入。我是个什么样的活法?白天上班,晚上回去就看书,查资料。惟一的兴趣就是听听音乐,看看碟。”
对古文的兴趣,始于11岁时的那本《古文观止》。“我还记得一本叫《诸葛亮传》的书,我在亲戚家看这本书,坐了一天,也没人管我,我就一直看一直看,到最后他们才发现我。”
从那时起,每天晚上两小时的历史阅读,雷打不动,“这么多年,可能就高考那两个月停过。”他看了很多人一辈子也不会看完的书。“二十四史,看过来了,好几千万字吧。”指的是中华书局那套绿皮书。
“这是一个懒人当道的世界。当年梁启超写《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我们今天看着觉得很难,但你知道当时那个文章叫什么?叫时体文,就是写给大街上的,没多少文化的人看的。我看了15年古书,我的感觉是什么?不容易!”
历史带给他的首先是知识上的享受。“那十几年,我一直没什么朋友,可是我觉得,我很强大,我经常扫视周围的人,我有一种优越感,觉得我懂得的东西,超越了很多同龄人。”
他一边读书一边写,记忆超群。“人只要不干那些乌七八糟的事,他会有很多时间的。你下班之后有什么事呢?吃完饭,洗把脸,开始写东西,很简单的,就看你愿不愿意过这样的日子。”
接着是经济上的巨大回报——版税。“我现在得到的东西,别人可能要三四十岁才能得到。我最想要的,还是每天晚上读书的那种纯粹。”
他甚至还是明史研究会的会员。他看重来自专业圈子的认可。他自认为跟明史研究大家王学典先生有一层师生之谊。
他其实很骄傲,骨子里的。同时,他又格外谦逊,待人接物有分寸。“人要有一点理想,但不能太多。理想太多,就会把自己太当回事。我的书之所以畅销,不是因为历史研究水平有多高,主要是我能够把研究放到读者能接受的水平上,跟讲故事的能力结合在一起。我就是知道怎么把故事讲好。调侃,幽默,讲故事,甚至悬疑,那都是手段。手段是次要的,真正重要的是我的哲学观,世界观,对人性的认识。”
人物周刊:一边做公务员,一边写历史,您喜欢现在的状态吗?
当年明月:我喜欢我以前的状态,就是一心看书,没有目的,很纯粹。我今天写书还有版税问题,肯定有功利性了。
我一直有这样一个想法,现在所谓的“当年明月”不是我。我感觉我经常看着他,看着这个聚光在媒体圈的人,这个所谓的畅销书作家,所谓的历史研究者。我在想,这个人什么时候会消失?我永远不会跟他合二为一,因为这个人不是我。我一直对这个很清醒,我知道我自个儿。
历史告诉我,无论脑袋多清醒,被人捧久了,就会变傻,就会认为你所得到的那些东西是你应该得到的。大家都夸你,于是乎,你就真的说,哎呀,我就是行。什么玩意儿?比你有水平的人不知道有多少。
人物周刊:您喜欢交流吗?
当年明月:之前,我没有跟工作以外的人太多交流过。我虽然有很多有趣的想法,但是我不会跟人讲。但是富豪榜把你圈进去了,说你是作家,学术圈我也进去了,但是明显功力不够,因为那些都是老专家,还有吴晗先生的弟子。历史是属于多数人的,但是研究历史的人属于少数。我非常非常喜欢跟他们在一起,我能学到东西。《历史研究》我每期都看,我认为水平很高。
7、当年明月的特点有很多,文章为什么要以“我看了十五年古书”为标题?
8、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点词“按部就班”的意思。
9、文中说“他其实很骄傲,骨子里的。同时,他又格外谦逊”,当年明月的“骄傲”和“谦逊”分别体现在什么地方?
10、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叙议结合,后半部分采用访谈的形式,这样写对于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
11、当年明月成功的人生经历对我们阅读经典有怎样的启示?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谈谈认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