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
不动笔墨不读书
禹强读小学的时候,最怕写文章,费了好大劲,写出来的作文,老师总是说内容(空洞、空虚),词汇(空乏、贫乏),她心里非常(焦急、着急)。
她的爷爷徐特立知道以后,对她说:“禹强,要想写好文章,就要多读多写。多读,就要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这样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增长见识,又可以学习别人写文章的经验。多写,就是要练习自己的笔头,肯于(克、刻)苦实践。于是,禹强就下工夫多读。 是报纸、杂志、小说, 是短篇、中篇、长篇,只要能找到的, 拿来读。可是,提起笔来写作文,进步却不大。徐老看到孙女这种学习方法,摇着头对她说:“你读书的方法不对,读书应该慢慢地读,一边读,一边动脑筋想一想:这本书讲了哪些道理,是怎样讲清楚这些道理的;书上有哪些好的语言、好的描写,也要想一想。严格地说:有些好的段落,光读光想还不够,你们小孩子要能够背诵才行。另外,还要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可以做摘抄,记提要,也要写心得,记体会,这就是我常说的不动笔墨不读书。”
从那以后,禹强看书的时候,身边总带着一支笔和一个笔记本,一边想一边记。而且,又勤练习写作,不久,她的作文成绩(居然、果然)提高了。
读短文,选择( )里恰当的字和词。
在“ ”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带点字的意思。
“费了好大劲”的“费”:
“词汇贫乏”的“贫”:
用“——”线划出具体说“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语句。
根据徐特立老爷爷的话,我们可以知道,要写好文章必须达到两个条件:( )和( ),其中( )必须要做到“动笔墨”。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回答问题:
(1)这时候,邱少云()从火里跳出来,就地打几个滚,()可以把身上的火扑灭。我趴在他附近,()跳过去,扯掉他的棉衣,()能救出自己的战友。()这样一来,我们()会被山头上的敌人发觉,我们整个班,我们身后的整个潜伏部队()会受到重大的损失,这一次作战计()
全部落空了。
(2)我的心()。这怎么忍受得了呢?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 )或者( )。我不敢( ),不忍眼巴巴儿地看着我的战友( )。但是( ),我盼望出现什么奇迹——( )。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我不敢朝他那看”“但是我忍不住不看”“我的心像刀绞一般”,这时“我”矛盾而又复杂的内心活动描写起什么作用?
我阅读,我快乐。
小河与大海
秋天,河水上涨,河面变得宽阔了。小河觉得天底下只有自己最大了。它得意洋洋地流向大海,想去和大海比一比谁大。
小河这样一边得意地想着,一边走着,别提多高兴了。一路上,它仰着头,挺着胸,兴奋的翻卷浪花,唱着欢乐的歌。
到了大海,只见一片汪洋,往远处看,天连着海,海连着天,小河用尽全身气力,抬起脚跟,怎么也看不到对岸。它懊丧地自言自语:“唉,我以为自己很大,原来海比我大得多。”
大海听了,笑着说:“不错,我是比你大得多,可是如果没有无数江河流到我这里,我也不会有这么大呀!”
小河听了,更佩服大海了。
(1)给下列带点的字选择合适的读音。
河水上涨(zhàng zhǎng)翻卷浪花(juǎn juàn )
(2)读一读文中画线的句子,你认为它表现了大海怎样的品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的人像“小河”,有的人像“大海”。请分别对他们说几句心里话。
对像“小河”一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像“大海”一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文内容精彩回放。
国王听了九色鹿的话,心里非常生气,就质问那个人:“九色鹿救了你,你为什么反而要害它呢?”
那个人说不出话来。
国王叫他的士兵让开一条路,把九色鹿放了,并且下了道命令:以后,谁也不许来捉九色鹿。
那个人呢?他没有拿到金钵盛满银栗和银钵盛满的金栗,也没有分到半个国家,国王叫士兵把他绑起来,扔到恒河里去了。
(1)你认为“那个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国王没有兑现自己的诺言,却把这个人扔进了河里,你认为国王做得对吗 ?为什么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我感觉我奏出了,那些 在琴弦上缓缓流淌着,充满了,充满了。我们没有交谈什么,只是在一个个,一个人,一个人。老人靠在木椅上,手指
打着拍子,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
……
阅读理解
宋濂的故事
宋濂小时侯喜欢读书,但是家里很穷。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他母亲说:“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人家又不是等这书看。”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又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著名学者请教,并约好见面日期,谁知出发那天下起鹅毛雪。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惊讶地说:“这样的天气怎能出远门呀?再说,老师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你这一件旧棉袄,也抵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宋濂说:“娘,今不出发就会误会了拜师的日子,这就失约了;失约,就是对老师不尊重啊。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当宋濂到达老师家里时,老师感动地称赞说道:“年轻人,守信好学,将来必有出息!
读过宋濂的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实际生活谈谈你对“诚实守信”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