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说来,任何一种哲学思想,在它的初创和发展时期,都具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一旦被统治阶级看中,当作统治阶级的御用工具,它就会变成僵化的教条,其中的合理因素也会被窒息。程朱理学的演变正是如此。下面不能说明材料观点的是( )
| A.格物致知客观上有利于求科学之真 |
| B.重义轻利阻碍商品经济的转型发展 |
| C.理学取代儒学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
| D.官方哲学左右知识分子的治学态度 |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在《告全国同胞书》中说“我全国军民经过这八年来无比的痛苦和牺牲,始结成今日光荣的果实;这一个光荣的果实,是全国同胞每一个人所应该十分尊重的保持的,只可使之发扬光大,不可使之有所损害,以至于丧失。中正个人感怀过去全国的奋斗,抚念当前的满目疮痍,更觉得感想万千,不知所云……”材料中蒋介石认为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 A.全民族的团结与坚持抗战 | B.国共两党的持久战方针 |
| C.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支援配合 | D.蒋介石与国民党的领导 |
电视剧《中国兄弟连》讲述了:一次战役后,国民党军队一个连去营救被日军围困的情报人员,与新四军的一支游击队在途中恰好相遇……两支“友军”在抗击日军的过程中联合杀敌成为生死兄弟。此种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 A.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地区 | B.华北事变后的华北地区 |
| C.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时的西北地区 | D.七·七事变后的江南地区 |
日本天皇1937年9月2日发出的《宣战诏书》称:“今朕之军人,正排除万难,发扬忠勇,只为促进中华民国醒悟,迅速确立东亚之和平,别无他意。朕期望帝国臣民鉴于今日之局势,忠诚奉公,同心协力,以襄助达到所期之目的。”这段话最能证明的是
| A.天皇是日本人的神圣偶像 | B.天皇是日本最高统治者,是军队最高统帅 |
| C.天皇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主要负责人 | D.天皇为东亚和平做出了最大的努力动员 |
张鸣在《苏维埃乡村追求》中指出:“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农村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其中“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主要体现在
| A.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 B.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
| C.红军长征的胜利 | D.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 |
“……学子激扬焚佞府,群团奋起激街巷。众工人,上阵露锋芒,春雷响。……气轩昂,誓与列强争抗。抖擞中华民众志,挫败掠者千夫莽。”这首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
| A.戊戌变法 | B.义和团运动 | C.辛亥革命 | D.五四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