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苏轼的《枯木怪石图》,有评价说,枝干“虬(qiu,盘曲)屈无端倪”,石“亦怪怪奇奇,如其胸中蟠郁也”。能体现其风格的是( )
A.“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 B.“笔才一二,像已应焉” |
C.“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 D.“以清雅之笔,写山林之气” |
对下图反映的世界殖民地占全球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比例(%)变化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第①段进行殖民扩张的是西班牙、葡萄牙 |
B.第②段加紧殖民扩张的是荷兰、英国、美国等国 |
C.第③段成为最大殖民帝国的是英国 |
D.第④段说明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把殖民扩张推向顶峰 |
1882年,德国的人口调查中,还没有电力工业工人一栏,可是,1895年,电力工业工人就有25 000人,到1906~1907年,则达107 000人。这主要说明( )。
A.德国人口调查渐趋细化和准确 |
B.德国就业率不断提高 |
C.电力工业是德国日益重要的新兴产业 |
D.世界各国进入了“电气时代” |
下图是早期汽车发明人与家人在旅行,以下对这幅图的评述中,正确的是( )。
A.电力工业由此逐步兴起 |
B.交通工具的革命由此开始 |
C.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
D.出现了新的工业部门 |
有历史学家说:“在1870年以后大约40年里,并非仅仅在欧洲人看来,欧洲实际上确实算是在世界上快速扩张的现代文明的中心。”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殖民扩张 | B.资本输出 | C.文化传播 | D.工业革命 |
工业革命不仅为美国崛起提供了物质和技术上的支持,还提供了一个国际化的外部环境,这使美国崛起从一开始就具有世界性。这里强调的美国崛起的“国际化的外部环境”是指( )。
A.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开始建立联系 |
B.美国独立后与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 |
C.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和不断发展 |
D.美国全球霸主地位的确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