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联邦党人汉密尔顿和麦迪逊认为:在共和政体中,立法权必然处于支配地位。补救这个不便的方法是把立法机关分为不同单位,并且用不同的选举方式和不同的行动原则使它们尽可能少发生联系。1787年宪法中体现这一理念的内容是
A.立法权控制司法和行政权力 |
B.立法、司法和行政三者权力制衡 |
C.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
D.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合理分配权力 |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固然成绩突出,但“这些成果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份。”这主要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A.缺乏理性精神 | B.求善而不存真 |
C.具有很强的封闭性 | D.落后于西方国家 |
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所说的“异质”
A.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 | B.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 |
C.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 | D.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 |
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两则名句的精神内涵最为接近的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理会得熟时,道理便在上面。又如律历、刑法、天文、地理、军旅、官职之类,都要理会。虽未能洞究其精微,然也要识个规模大概,道理方泱洽(泱洽:贯通)通透。”这段话提倡的是
A.格物致知 | B.发明本心 | C.知行合一 | D.致良知 |
王安石提出“行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A.“心无外物” | B.“天地为万物之本” |
C.“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 |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