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年代,《民国日报》在《本报今年第一句话》中说:“中国应该有一个主义明确的革命党。国民党经孙中山先生多年的全力创造,现在已是这样一个主义光明壁垒整严的党了。我们当然希望国民都能积极加入本党,但并不愿强制国人,非为国民党党员不可。如果有一个一样能建设新中国的党,我们未尝不认彼做良友。”这表明( )
A.国共合作的基础是新三民主义 | B.国民党确立了联俄政策 |
C.国民党确立了扶助农工政策 | D.国民党具有联共意向 |
受内外因素的作用,1933年7月《申报月刊》发起的关于中国现代化的讨论,共收到3篇短论和16篇专论,最为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倾向,完全赞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只有1篇。导致这一倾向形成的国际因素是()
A.苏俄新经济政策在恢复和发展经济上取得良好效果 |
B.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就卓越 |
C.经济危机期间欧美民众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质疑 |
D.罗斯福新政中对劳工权益的保障 |
1921年《学艺杂志》之《文学与国家关系》一文中写到:“求欧化而兼重国粹可也,弃国粹而偏重欧化不可也。数典而忘祖,舍田而耘,立见其败。”这段话反映了作者()
A.固守中国传统文化的顽固思想 |
B.全盘否定西方文化的价值 |
C.反对中西文化的调和 |
D.没有摆脱“中体西用”的窠臼 |
1940年9月7日,蒋介石下令“各战区应以十八集团军此次在正太、同蒲、平汉各铁路之游击破坏动作为法则……加强敌后游击战,专以铁路、公路、水路各交通线与兵站、仓库、飞机场等实施有计划、有组织之长期破坏。”材料反映出()
A.国共两党争夺抗战的主导权 |
B.国共两党均开展过敌后抗战 |
C.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开展全面游击战 |
D.国共两党的抗战路线逐渐趋于一致 |
有学者指出,民国初年破旧而又未能立新,社会陷入严重失范状态,只有实行具有一定现代导向的过渡性强权统治才能渐进地从封建专制过渡到现代民主。该学者()
A.推崇尊孔复古 | B.建议完善代议制民主 |
C.不认同《临时约法》 | D.肯定加强中央权力 |
如下图,如果用它来表示西欧历史上某一现象的大致变化情况,其最有可能反映的是()
A.王权演变 | B.教权演变 |
C.资产阶级力量变化 | D.市民权力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