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年代,《民国日报》在《本报今年第一句话》中说:“中国应该有一个主义明确的革命党。国民党经孙中山先生多年的全力创造,现在已是这样一个主义光明壁垒整严的党了。我们当然希望国民都能积极加入本党,但并不愿强制国人,非为国民党党员不可。如果有一个一样能建设新中国的党,我们未尝不认彼做良友。”这表明( )
| A.国共合作的基础是新三民主义 | B.国民党确立了联俄政策 |
| C.国民党确立了扶助农工政策 | D.国民党具有联共意向 |
陈独秀在《前锋》杂志上撰文认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社会阶级固然一体幼稚,然而资产阶级的力量究竟比农民集中,比工人雄厚”。这一认识
| A.逐渐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 B.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
| C.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 | D.科学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特点 |
“中央诸要人于真相未全明了之前,遽于数小时内决定张学良之处罚,……然余个人实不敢苟同,因此立下决心愿全力以求不流血的和平与迅速之解决”。据此判断,该材料应出自:
| A.张学良《东北易帜回忆录》 | B.张学良《西安事变回忆录》 |
| C.蒋介石《1936年日记》 | D.宋美龄《西安事变回忆录》 |
太平天国攻占绍兴后,地主“向佃农收租,如乞丐状,善者经数斗,黯者不理。”这反映了
| A.太平天国注重减轻封建剥削 |
| B.太平天国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
| C.农民对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满 |
| D.农民依靠太平天国政权进行抗租斗争 |
北平部分国民党员于1931年9月19日致电国民党中央,提出“请息内争、共抗外敌”;11月4日,北平大学教授也提出“立泯派系之见,共赴冒难”。这说明
| A.国难当头使民族矛盾激化 |
| B.国民党内部发生了分化 |
| C.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逐渐被接受 |
| D.国共内战受到一定遏制 |
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最能说明列强获得了下列哪项特权?
| A.领事裁判权 | B.片面最惠国待遇 | C.居住及租地权 | D.沿海航运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