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4年包世臣记载:“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棉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削弱大半,去年棉花客大都折本。”上述材料反映的是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 B.家庭手工业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破产 |
C.松太地区棉纺织水平下降 | D.中国手工棉纺织品价格下跌 |
宰辅是历代帝王治理国家的辅佐大臣,在古代政治体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中国古代宰辅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这三个阶段依次是( )
A.三公制、三省制、军机制 | B.三公制、六部制、内阁制 |
C.三公制、三省制、六部制 | D.三公制、三省制、内阁制 |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敕谏议大夫论事,自今后不须令宰相先知。”乾元二年(759年)又规定“两省谏官十日一上封事。”这些规定体现了( )
A.谏官主要职能是监督宰相 | B.谏官谏议权不断增强 |
C.谏官隶属尚书、门下两省 | D.谏官地位相当于宰相 |
剑桥大学刘瑜在《罗斯福新政的另一面》一文中指出:“罗斯福新政之所以成为神话,与其说是因为它经济上的成功,不如说是政治上的成功。”这一观点突出强调罗斯福新政
A.建立了新的政治体制 | B.强化了政府的管理职能 |
C.消除了国内社会矛盾 | D.使美国掌握了世界霸权 |
面对经济大危机,罗斯福说:“(政府)如果对老者和病人不能照顾,不能为壮者提供工作……听任无保障的阴影笼罩每个家庭,那就不是一个能够存在下去,或者应该存在下去的政府。”这段话表明他十分关注
A.成立全国工业复兴署 | B.减耕减产和调整产品结构 |
C.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 D.建立联邦储蓄银行 |
“美国国内经济的不平衡与国际经济的不平衡一样严重,其根本原因在于工资落后于不断上升的生产率,从1920年到1929年,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升了2%,而其生产率却猛增了55%。”这表明造成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原因是
A.美国经济的虚假繁荣 |
B.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
C.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 |
D.美国国内的生产相对过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