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4年包世臣记载:“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棉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削弱大半,去年棉花客大都折本。”上述材料反映的是
|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 B.家庭手工业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破产 |
| C.松太地区棉纺织水平下降 | D.中国手工棉纺织品价格下跌 |
人们在历史研究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如关于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这一事件:过去,欧洲人总以欧洲为中心来理解,美洲土著则立足自身看问题;在当今全球史观的引导下,人们又有了新的认识。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 A.欧洲/发现,美洲/文明相遇,全球史观/侵犯 |
| B.欧洲/文明相同,美洲/发现,全球史观/侵犯 |
| C.欧洲/侵犯,美洲/发现,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
| D.欧洲/发现,美洲/侵犯,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这种“融合”和“统一”实现的主要方式是
| A.西方的殖民掠夺 |
| B.东方的借鉴学习 |
| C.正常的文化交流 |
| D.封建主阶级衰落 |
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人所谓“地理大发现”的含义是:
| A.发现了美洲大陆 |
| B.开辟了欧洲到亚洲的新航路 |
| C.人类首次完成了环球航行 |
| D.在新航路开辟过程中发现了许多前所未知的地方 |
恩格斯说:“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新航路开辟前,欧洲人迫切地寻找黄金从根本上反映了:
| A.黄金是欧洲人解决商业危机的主要途径 |
| B.掠夺黄金是新航路开辟的唯一动力 |
| C.《马可•波罗行纪》对欧洲人的强大影响 |
| D.商品经济对掠夺财富加速积累的需求 |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出现这种心态的根本原因是
| A.天朝上邦不需要与外国交流 |
| B.是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产物 |
| C.清政府害怕外国人支持汉人反清 |
| D.中国国力强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