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职官志》载自景泰后:“六部承奉旨意,靡所不领。阁权益重……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内阁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 B.内阁与宰相有本质区别 |
| C.内阁成为明朝权力的中心 | D.内阁可以制约君主专制 |
马克思在谈到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外在的枷锁,但是给人们的心灵套上了枷锁。”材料中前后两个“枷锁”分别是指()
| A.赎罪券和《圣经》 | B.天主教会和宗教思想 |
| C.封建统治和人文主义 | D.禁欲主义和人文主义 |
古代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如果做鞋或评判鞋的好坏要请教具有专门知识的鞋匠,为什么治理国家和评判政治的好坏却不去请教具有专门政治知识的人,而去请教只具有制鞋、做马具等手艺的人,甚至并无任何专门知识可言的人呢?”这表明苏格拉底()
| A.反对直接的民主 | B.反对手工艺人参与国家政治 |
| C.反对问政于民 | D.反对当时评判政治好坏的标准 |
先秦时期,中国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已十分明显。就文学而论,北方注重说理,南方倾向抒情,如南方的诗歌大量运用神话材料,描绘神奇瑰丽境界,给人强烈审美愉悦感。以下最能说明南方文学这一特点的是()
| A.《论语》 | B.《逍遥游》 |
| C.《诗经》 | D.《离骚》 |
蒙古人人主中原后,婚姻习俗迥异于汉族,如多妻制、抢婚和收继婚等。“抢妻”是元杂剧中的一种十分常见的现象。其实施者既有地位显赫的达官,又有行为恶劣的强盗,在现存元杂剧中,明显出现“抢妻”情节的剧本就有20多部。在《窦娥冤》、《汉宫秋》、《西厢记》、《望江亭》等作品中通过女子抗争,表达了剧作家的愤怒。对这些作品分析正确的是 ()
| A.突出了尖锐的民族矛盾 |
| B.体现了元杂剧的作品特点 |
| C.反映了知识分子对黑暗统治和社会现状的不满 |
| D.表达了知识分子对自己地位的不满 |
《旧唐书》记载:“文宗大和九年(835年)十二月,丁丑,敕请道府不得私置历日扳(历法)”,因为颁布历法一直是封建帝王的特权,但由于历书关系到农业生产,农民非常需要,民间雕版刻印的历书仍旧风行。这反映了()
| A.雕版印刷业比较成熟 | B.政府对农业生产高度重视 |
| C.文宗皇权威严尽失 | D.唐朝历法体系混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