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钱玄同的生活习惯
刘仰东
钱玄同是一个值得后人记住的名字。他的履历很简单,早年留学日本,民国以后一直在北大、北师大等高校任教,直至去世。他对社会的贡献却不简单。作为思想家,他和陈独秀、胡适、刘半农一道,并称为《新青年》杂志的“四大台柱”;作为国语专家,他是白话文、汉语拼音、汉字拉丁字母化、简体汉字、汉字横排以及从左至右书写和阅读方式的发明者、开拓者或推动者,我们至今每天都在享用他的“专利”;作为编辑,他直接鼓动鲁迅为《新青年》杂志写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作为父亲,他培养了钱三强这样有“中国核工业之父”之称的大科学家……
钱玄同喜欢谈天说地,不少回忆文字都用“谈锋甚健”来描述他。所谈内容,是不拘一格的。他的朋友和同行黎锦熙回忆:“除要讨论的问题彼此尽量分析辩论然后决定外,同时必杂谈所见所闻,天南地北,无所不说;古今中外,愈引愈长。”钱玄同的弟子魏建功也回忆说,钱先生把去友人家聊天称为“生根”,“说是到了不走,屁股生了根了。”“‘生根’的习惯,是早在下午四时,晚或六时,先生提了他的皮包、手杖进了各家的客厅(多半就是书房),坐下了以后,海阔天空的谈起。我所得益于先生的‘知人论事’、‘言道治学’种种方面,全是在这些时间里。”魏建功还开了一张名单,列出当年与钱玄同经常过往的人物:沈士远、胡适、单不庵、鲁迅、刘半农、周作人、马幼渔、马叔平、黎锦熙等。
所谓“生根”,还有一层意思,即钱玄同好说而不好动,就健康而言,这是一种不良的生活习惯。黎锦熙当年常拉着钱玄同一起去中山公园,黎后来回忆说: “天气暖热时,我总主张他同往中山公园,他谓之‘大雅’,但他一入茶座,便不起身,我则散步,遇友攀谈,久始归座吃饭,他讥我为‘惹草拈花’。”钱玄同的另一个不良习惯,是在很长一个时间段内,不怎么在家里住,而是住在师大教员宿舍和孔德学校。他的子女回忆说:“在傍晚的时候,他回到家里看一看,呆不久,不吃晚饭又出门去了。”钱玄同的不少友人在回忆他的文章中,也都提及这一点,但似乎不太在意这种生活方式的负面作用,即他不在家吃饭,也不在学校包伙,而是或者吃饭馆,或者去友人家蹭饭。钱玄同是语言学家,他把约友人下饭馆称为“雅”;把上朋友家吃便饭称为“骗”;如有人主动请客,他则称为×ד赏饭”。黎锦熙说:“(钱玄同)二十年来,‘食’的生活,每天都如此。”长年吃饭馆、吃请,反馈到身体上,后果可想而知。钱的子女回忆:“父亲在1929年以后,患高血压症,血管硬化,神经衰弱。”钱玄同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有过一个估计,他告诉子女:“我的体质虽不如你们的伯父和祖父,他们都活到七十四五岁,但我想我活到六十多岁是可能的。”事实上,这个算不上长寿的自我估计还是过于乐观了。抗战爆发一年多后,钱玄同即因突发脑溢血而去世,年仅52岁。
钱玄同喜欢访友聊天,却不欢迎朋友来访。魏建功与钱玄同相交二十年,也只去过钱家一次。钱夫人长年患病,几经危险,身体很糟糕。一些朋友曾劝他纳妾,这在当年,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但为钱玄同断然拒绝:“《新青年》主张一夫一妻,岂有自己打自己嘴巴之理?”钱玄同的某些行为,与他在《新青年》上大声疾呼的某些言论,看似是相违背的,他自己解释说:“‘三纲’者,三条麻绳也,缠在我们的头上,祖缠父,父缠子,子缠孙,代代相缠,缠了二千年。新文化运动起,大呼‘解放’,解放这头上的三条麻绳!我们以后绝对不得再把这三条麻绳缠在孩子们的头上!可是我们自己头上的麻绳不要解下来,至少新文化运动者不要解下来,再至少我自己就永远不会解下来。为什么呢?我若解了下来,反对新文化维持‘旧礼教’的人,就要说我们之所以大呼解放,为的是自私自利,如果藉着提倡新文化来自私自利,新文化还有什么信用?还有什么效力?还有什么价值?所以我自己牺牲,只救青年,只救孩子!”
注:钱三强是钱玄同的儿子。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钱玄同之所以“是一个值得后人记住的名字”,是因为他的履历很简单,而对社会的贡献却不简单。 |
B.钱玄同把去友人家聊天称为“生根”,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到了不走,二是久坐不动,皆如屁股“生根”。 |
C.从那份人物名单中可以看出,当年钱玄同经常过往的都是一时名流,这充分体现出他人缘好,受欢迎。 |
D.文中写到,钱玄同把吃饭分成不同类型并赋予不同称谓,是为了揭示他长年吃饭馆、吃请,以致影响健康。 |
E.文中大量引用有关钱玄同的史料和回忆,既大大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又有助于凸显钱玄同的性格特点。
(2)第一段,分别从哪几个方面叙述了钱玄同“对社会的贡献却不简单”?这样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文中写了钱玄同哪些“生活习惯”?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4)从钱玄同身上,你获得了哪些有益的人生启示?请结合全文予以探究。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问题。(共3题,每题3分)
这则记载在《秋水》篇中的故事,不知会让多少人暗自惭愧汗颜。这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当然,我们不能以此悬的,来要求心智不高内力不坚的芸芸众生,但我仍很高兴能看到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有这样一个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例子。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的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
一部《庄子》,一言以蔽之,就是对人类的怜悯!庄子似因无情而坚强,实则因最多情而最脆弱!庄子是人类最脆弱的心灵,最温柔的心灵,最敏感因而也最易受到伤害的心灵……
胡文英这样说庄子:
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于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这是庄子自己的“哲学困境”。此时的庄子徘徊两端,在内心的矛盾中作困兽之斗。他自己管不住自己,自己被自己纠缠而无计脱身,自己对自己无所适从无可奈何。他有蛇的冷酷犀利,更有鸽子的温柔宽仁。对世界的种种荒唐与罪恶,他自知不能用书生的秃笔来与之叫阵,只好冷眼相看,但终于耿耿而不能释怀,于是,随着诸侯们的剑锋残忍到极致,他的笔锋也就荒唐到极致;因着世界黑暗到了极致,他的态度也就偏激到极致。天下污浊,不能用庄重正派的语言与之对话,只好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来与之周旋。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赖,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聊,谁更无所顾忌,谁更无所关爱,谁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从而谁更能破罐子破摔,谁更无正义、无逻辑、无方向、无心肝---只是,有谁看不出他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呢?对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下列对“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中独自看月亮的树”这句话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句中“黑夜”指庄子面对的人世,象征一个诸侯们的剑锋残忍到极致的社会,一个“荒唐”“罪恶”“污浊”“无赖”“无情”“无理”的社会。一个权势屈从文化的社会。 |
B.句中的“月亮”用以比喻纯洁的心灵,不为尘世纷扰所乱的晶莹宁静的心灵。一种不为权势富贵所惑的清新澄澈的生命。 |
C.句中的“树”象征庄独立孤傲的生活态度和追求生命自由,坚持生命理想的精神,一种独立的文化精神。 |
D.作者认为正因为有庄子等人具有超凡脱俗的清洁精神,坚守了独立的文化品格,决不屈从权势,这种文化精神才没有彻底失落。 |
对文中引用胡文英的一段话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庄子“眼冷”表现为内心的冷酷犀利,拒绝与统治都合流的清高孤傲,满纸荒唐中透出的怪诞与偏激。 |
B.庄子的“心热”表现内心的温柔宽仁,对众生的怜悯牵挂,对社会的关注,对正义的捍卫,对文化精神的坚守。 |
C.庄子的“眼冷”与“心热”是矛盾对立的,他对人类充满热情,而对社会的荒唐与罪恶圣无可奈何,只好冷眼相看。因而庄子的笔锋荒唐,态度偏激,性格行为怪诞孤傲。 |
D.庄子的“眼冷”与“心热”表面年似矛盾,实际上二者能融为一体。一“冷”一“热”相反相成,从两个不同角度展示庄子的心灵世界。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A.《庄子》代表了人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的一种意识表态。本文文题含蓄地告诉人们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应该看看庄子,学学庄子。 |
B.作者认为庄子是一个追求人格独立、精神自由、品行高洁的人,是一个有大智慧、强内力且能与时俱进的人。 |
C.作者认为庄子的怪诞与孤傲是可以理解的,庄子的清洁精神是他拒绝诱惑、决不同流合污的表现,是“无路可走”时的最后的坚守。 |
D.本文解读《秋水》中的一个故事,赞颂了庄子蔑视权贵名利,向往精神自由的“清洁精神”最后从庄子心发的冷热无常和庄子面临的世界残酷黑暗的角度,为我们解读《庄子》提供了一种方法。 |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下题。
冰在地球上的某些地区正在逐渐消失。
不能把冰看作是固态水的简单累积。冰不仅储有大量的水,还是保持地球能量平衡、热平衡的重要因素。举个例子:南极洲被冰层覆盖的表面约为1300万平方公里,到了冬季则超过2000平方公里。南极大陆的永久冰层厚度超过3000米,其余都是冰山或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其体积大小在一年中随着四季温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在结冰或融冰过程中,可使大量热量发生转换。此外,白色的两极地表会产生镜面效应,反射太阳光,极大地影响着到达地球的辐射。无论是南极还是北极,都对地球气候的过去和未来起着关键作用。
水是少数可在相当小的温度区间里改变形态的物质。这是因为水分子间的连接方式既脆弱又灵活。其他物质的分子在温度下降时逐渐集中,但水在降温到4摄氏度的情况下密度即为最大。一个有趣的现象由此产生:水在固态时密度比液态时小,这就是为什么冰总能漂浮在水面上。水的这一特性使地球上的水生生物即使在冰川期冰层覆盖江河湖海时仍能存活下来。
地球两极的冰山有着自己完整的生态系统,各种各样的生物就在这里栖息繁衍。浮游植物的觉醒是一切的开端。在光线适宜的条件下,浮游植物在冰面以下大肆扩散,加速冰面融化,进而产生降雨。雨中的有机物质被甲壳纲动物和其他浮游生物充分吸收。随后,他们又成为企鹅、海豹以及鲸的食物。大型食肉动物虎鲸、北极熊等是这条食物链的最后一环。生活在这个冰世界里的动物是如何取得液态水饮用的呢?原来它们吃下冰块,用腭部将其融化成宝贵的液态水,海豹就是这样生存的。在寒冷的高山上,从冷杉到地衣,不少植物能在抵御了第一阵寒气的袭击后进入深度冬眠状态,直到气候条件再次变得适宜。许多动植物得以在严寒中存活是因为冰雪本身能起到保护层的作用,使动植物与外部极端环境相隔绝。事实上,气候突变对动植物来说才是致命的敌人。
2004年秋,250多位科学家聚集到冰岛首都,共同宣布了一个事实:北极、南极以及南美洲巴塔哥尼亚冰川的冰都在逐渐减少。极地冰面融化对生态系统造成的灾难是毁灭性的。依赖于冰层生活的浮游植物会随之消失,食物链会破坏,北极熊等动物将濒临灭绝。此外,洋流会因海水温度上升而改变,海水将吞噬一个个文明国度。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推动这项研究的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占到了全球总排放量的30﹪以上,正是这些气体造成了全球气候的变化。
根据文意,下列“不能把冰看作是固态水的简单累积”的原因,错误的一项是
A.地球两极及其他某些地方,冰面巨大,冰层深厚,储有大量水资源。
B.结冰或融冰过程中,大量热量发生转换,有助于保持地球能量平衡、热平衡。
C.两极地表呈现白色,能产生镜面效应,极大地影响阳光到达地球的辐射。
D.南北两极冰层无论存在与否,都对未来地球气候起着关键作用。
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冰储有大量的水,是重要的淡水资源,是人类生命的重要保证。
B.许多动植物能够适应严寒环境,但气候突变却会给生物带来灾难。
C.极地冰面融化将破坏极地生物链,那里从浮游植物到哺乳动物都可能灭绝。
D.极地冰面融化和海水温度上升,将改变洋流,淹没低海拔大陆。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极、南极以及其他冰川都在逐渐缩小,这是全球气候变化造成的结果。 |
B.极地冰层融化,地球将因失去镜面效应,接受更多阳光辐射而进一步变暖。 |
C.极地浮游植物既依靠冰层保护,又加速冰面融化,保护极地需遏制浮游植物滋生。 |
D.温室气体排放造成全球气候变化,发达国家应率先承担保护冰层的重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智能天线开启无线新时代
天线是无线电领域最重要的环节。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手机就有天线,这是一种小型天线。在大型的无线网络中,还有各种各样的天线。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又开发了智能天线技术。所谓智能天线,原名自适应天线阵列,最初主要用于雷达、声纳、抗干扰通信、定位、军事方面等,用来完成空间滤波和定位。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的发展以及对移动通信电波传播、组网技术、天线理论等方面的研究逐渐深入,自适应天线阵列开始用于具有复杂电波传播环境的移动通信。移动通信研究者给应用于移动通信的自适应天线阵列起了一个较吸引人的名字:智能天线。
智能天线利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采用了先进的波束转换技术和自适应空单数和数字处理技术,产生空间定处波束,使天线主波束对准用户信号到达方向,零线对准干扰信号到达方向,达到充分高效利用移动用户信号并删除或抑制干扰信号的目的。与其他日渐深入和成熟的干扰削除技术相比,智能天线技术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研究更显示出巨大潜力。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即3G)是我们现在最关注的移动通信技术。在3G移动通信系统中,我国SCDMA系统是应用智能天线技术的典型范例。作为TD—SCDMA系统中的关键技术之一的智能天线技术能够使系统在高速运动的信道环境中达到较好的性能。
智能天线采用独特的技术,利用在信号传播方向上的差别,将同频率、同时隙的信号区分开来。它可以成倍地扩展通信容量,并和其他复用技术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频谱资源。另外在移动通信中,由于复杂的地形、建筑物结构对电波传播的影响,大量用户间的相互影响,产生时延扩散、瑞利衰落、多径、共信道干扰等,使通信质量受到严重影响。采用智能天线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用于基台的智能天线是一种由多个天线单元组成的阵列天线。它通过调节各阵元信号的加权幅度和相位来改变阵列的天线方向图,从而抑制干扰,提高信噪比。它可自动测出用户方向,并将波速指向用户,从而实现波束随着用户走。它可提高天线增益,减少信号发射功率,延长电池寿命,减小用户设备的体积。或在不降低发射功率的前提下,大大增加基站的覆盖率。广义地说,智能天线是一种天线和传播环境与用户和基台的最佳空间匹配通信。
在手机中运用智能天线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通信性能,降低发射功率,减少电波对人体的影响。此外,由于智能天线可以从用户方向和传播时延获知用户位置,它将是一种不受建筑物阻挡的定位手段,可以为用户提供新的服务,如导航、紧急救助等。
随着社会信息交流需求的急剧增加,个人移动通信的迅速普及,频率已成为越来越宝贵的资源。智能天线技术是解决频率资源匮乏的有效途径,同时还可以提高系统容量和通信质量。在未来的通信领域内,智能天线将在未来无线网络的布局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下一代无线系统的战略、技术和趋势,将促使智能天线技术进一步发展,并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
选自2007年第2期《百科知识》(上半月刊)下列关于“智能天线”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能天线技术的开发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 |
B.智能天线最初主要用于雷达、声纳、抗干扰通信、定位、军事、移动通信等方面。 |
C.智能天线原名自适应天线阵列,最初的主要功能是用来完成空间滤波和定位。 |
D.通过应用智能天线技术可以有效解决频率资源匮乏的问题。 |
下列关于智能天线在移动通信方面应用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智能天线技术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研究,显示出巨大的潜力,使日渐深入和成熟的干扰削除技术被淘汰。 |
B.在3G移动通信系统中,智能天线是TD—SCDMA系统中的最主要的关键技术。 |
C.采用智能天线可以彻底解决因复杂地形、建筑物结构对电波传播产生影响的问题。 |
D.带有智能天线的手机,可以有效地提高通信性能,降低发射功率,提供导航、紧急救助等新服务。 |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随着移动通信的发展以及对移动通信电波传播、组网技术、天线理论等方面的研究逐渐深入,智能天线开始用于移动通信。 |
B.用于基台的阵列天线是通过调节各阵元信号的加权幅度和相位来改变天线方向图,从而实现基台和用户间的最佳信息交流。 |
C.智能天线能把同频率、同时隙的信号区分开来,成倍地扩展通信容量,能独立地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频谱资源。 |
D.智能天线将在未来无线网络的布局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随着它的进一步发展,将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科学家在2003年成功地完成了人类基因组的解读工作,截至目前,已经积累了许多不同品种生物的基因组数据。通过比较这些不同物种的基因组,科学家知道了许多十分有趣的事实。以前,只知道基因可以
病毒被加进宿主的基因,一个著名的例子是“癌基因”。例如有一种能够引起癌变的病毒携带有癌基因,受到这种病毒感染的宿主,在它的基因组中就发现了同那种癌基因完全一样的基因。病毒基因插入宿主基因后与宿主细胞增殖相关基因协同作用,使正常细胞过量增殖,发生癌变。
对人类基因组进行分析的结果(2001年发表)表明,在人类的基因组中,大约有8%的基因是“病毒的残骸”。关于这些病毒残骸的起源现在还不清楚。有一种观点认为,大概是病毒的DNA被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以后,由于出现了某种错误而失去了增殖能力造成的。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基因组是具有不同来源的各种基因‘拼接’起来而形成的整体”,五条堀教授说,“这样一种新的生命观,已经得到了近年来对基因组所进行的比较研究的支持。”
我们的身体内有病毒的残骸,这话听起来似乎有点儿可怕。然而,这其中也有对我们的生存必不可少的病毒残骸。这样的病毒残骸叫做“人体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它们被整合到了人类的基因组中,代代传递。换句话说,它们是那些已经转化成了人类基因组的组成部分的病毒。
最近的研究表明,人类胎盘(连接母亲和胎儿的一种组织)的形成就用到了人体的一种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基因。那种基因本来是用来合成病毒包膜的,也就是制造一种叫做“合胞素”的蛋白质的基因。在形成胎盘时,必须要把许多细胞聚合在一起,科学家通过细致的研究于2000年查明,在这个过程中就用到了人体内源性逆转录病毒产生的合胞素。下列对“基因水平转移现象”的说明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基因水平转移现象”是在不同的物种之间进行的,这种现象发生在科学家成功地完成了人类基因组的解读工作以后。 |
B.“基因水平转移现象”指的是病毒在不同的物种之间交叉感染,例如流感病毒,就可以造成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之间的基因水平转移。 |
C.是五条堀教授对细菌的基因组进行的比较研究发现了基因水平转移这一现象。 |
D.如果赤痢菌的毒素没有在基因水平上转移到病原性大肠杆菌O157,那么,病原性大肠杆菌O157可能就没有毒性。 |
下列对病毒在基因水平转移现象中所起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病毒是基因水平转移的一种媒介。 |
B.原宿主基因在病毒增殖过程中“加进”病毒,通过病毒的传播整合到新宿主的基因组中。 |
C.虽然人类对基因水平转移现象还有很多地方不太了解,但可以推测这种现象可能对生命的进化产生过重大影响。 |
D.受到携带癌病基因的病毒的感染,正常细胞可能过量增殖,发生癌变。 |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有一种观点认为,病毒残骸是指失去了增殖能力的病毒,但它们仍成为宿主基因组中的组成部分。 |
B.病毒的DNA被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以后,由于出现了某种错误而失去了增殖能力,因而成为宿主基因组的一部分。 |
C.“人体内源性逆转录病毒”,是我们生存中必不可少的病毒。它们被整合到了人类的基因组中,代代传递。 |
D.“基因组是具有不同来源的各种基因‘拼接’起来而形成的整体”,这种新的生命观已经得到证实。 |
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如病毒不具有在不同物种之间交叉感染的性质,那么,生命的进化史就可能改写。 |
B.胎盘的例子说明,病毒其实也有好的一面。 |
C.科学家们对于基因的研究,可以帮助人类更深入地认识病毒。 |
D.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对病毒的认识会使人们的生命观完全改变。 |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1)、“田田”意指,“袅娜” 意指。
(2)、“缕缕清香”和“渺茫的歌声”的相似点是,此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3)、给这段文字拟定一个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