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阅读。
妈妈曾给我出过这样一个谜语:“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排下八卦阵,单捉飞来将。”这则迷语告诉我们:蜘蛛专吃活的东西,难道它不吃死的东西吗?这引起了我的兴趣,我做了实验。
我从墙角处捉来一只小蜘蛛,把它放进一个盒子里,四周扎上小洞,上面盖上玻璃。没等蜘蛛织网,我又捡来一只死的小虫、一只死苍蝇,放在蜘蛛的前面,蜘蛛置之不理,随即用手碰撞盒子,蜘蛛就向其他方向爬去了。
为了彻底弄懂蜘蛛吃不吃死苍蝇,第二天,我又来到盒子前观察,看到死昆虫、死苍蝇还在原来的地方,可盒子角处多了一个网,蜘蛛在网上安静地趴着。这时,我想:昨天死苍蝇、死昆虫没被吃掉是不是因为没有网呢?于是,我又将死苍蝇拿起来轻轻地放在网上,可蜘蛛还是一动不动,紧接着,我又用笔轻轻地触动了一下网的边缘,咦,蜘蛛好像有了反应,开始向颤动的方向爬去,我把笔收回,网停止了颤动,信号断了,它就停了下来,不一会儿,蜘蛛又向网中心爬去。我又用笔尖触动网上死苍蝇的身体,网开始颤动,蜘蛛就开始向这边爬来,我又把笔尖收回,蜘蛛就停了,像上次那样,过了一会儿,蜘蛛又向网中心爬去。噢!我终于明白了:原来蜘蛛是靠网的颤动来产生感觉的,靠织网而捕食的。于是,我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为了证实蜘蛛靠网的颤动产生感觉,我又做了实验。将笔尖放在网上死苍蝇的身上,长时间的颤动,网的震动越来越大,蜘蛛产生的感觉好像也越来越强烈,蜘蛛便匆匆地赶过来,等蜘蛛碰到苍蝇,我将笔尖收回,只见蜘蛛尾部很快喷出黏乎乎的丝将苍蝇捆住,接着又看着蜘蛛的背一动一动的,好像在吸食苍蝇,不一会儿,网上就剩下一个完整的空壳了。
这些充分证明:飞来的昆虫使蜘蛛网颤动,网颤动会使产生感觉,蜘蛛产生感觉就会将猎物捕获,因此,才导致蜘蛛只吃活动物,而不吃死的昆虫。
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
读划横线的句子,说说作者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为了解决自己的疑惑,都是怎样做的?请你在文中用序号标出试验的步骤。
通过实验,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
这篇文章给了你什么启示?
阅读加油站
春蚕
蝴蝶,素有“飞动的花”的称号,可见它的美丽;金鱼,素有“水中之花”的美名,也可见它的漂亮。可是我既不爱那美丽的蝴蝶,也不爱那漂亮的金鱼,却爱朴实无华的春蚕。
春蚕,既没有华丽的衣衫,也没有动人的名字,但它的精神却是高尚的。它要求的,仅仅是几片桑叶,却默默无闻地为人类吐出宝贵的丝,一直吐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我家邻居养了些蚕。有一次,我目睹了蚕儿吐丝结茧的情景。它们蜕了四次皮之后,便开始了那不平凡的工作——吐丝。春蚕用吐出的又细又软的丝,把自己裹了一层又一层,结成椭圆形的茧后,它仍在里面吐呀,吐呀……直到最后。啊!春蚕,你就是这样结束了你短短的一生!真是“春蚕到死丝方尽”啊!
想到蚕儿不知疲倦地吐丝的景象,我不禁叹道:“春蚕,你为了造福人类,宁愿牺牲自己,这是多么高尚的精神啊!”爸爸深情地说: “是啊,人也应该这样,应该做一个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
蚕儿死了,但春蚕吐丝的景象仍浮现在我的眼前。啊,春蚕,你永远活在我心里!
1.解释词语。
朴实无华:。
默默无闻:。
2.“我”为什么“既不爱美丽的蝴蝶,也不爱那漂亮的金鱼,却爱朴实无华的春蚕”?
3.短文是怎样写蚕“朴实无华”的?
4.“我”既然爱蚕的“朴实无华”,为什么又说蚕吐丝是“不平凡”的工作?
阅读品味
在我们楼前,有一棵银杏树。它高大挺拔,像一个威武的巨人。它度过了漫长的岁月,谁也算不出它的确切年龄。
这棵银杏树的树干笔直笔直,已长到三层楼顶那么高了。假如把大地比做一张弓的话,那么这棵银杏树就是一支将要射向蓝天的长箭。它耸立在一排水杉的前面,暴风雨来了,它用那粗壮的身子保护着杉树。任凭风刮雷劈,毫不动摇。
它的树枝一律向上伸展,而且互相靠拢,像经过人工修剪似的,又像一个巨人高举着千百条铁的臂膀,给人以奋发向上的力量。
春天,枝上萌出嫩芽,闪着黄绿的眉眼。微风拂过,眨眼似的,多像少女那充满活力的妩媚的眼睛。夏天,叶子长成小扇子的模样,绿得似乎一碰就会滴下油来。到秋天,叶子变黄了,一阵风吹过,摇下一树金片。抬头仰望,就像大地举起一支饱蘸黄色油彩的大笔,要为蓝色天空添一幅美丽的画图。秋天风吹得更紧了,片片黄叶纷纷扬扬飘落下来,像一只只黄蝴蝶在追逐嬉戏。冬天,落在地面的叶子渐渐地被尘土掩埋,慢慢地化成肥料融进大地,为来年新叶生长提供养料。
银杏树的果实一串串,黄澄澄。它隐藏在稠密的叶子里面,不易发觉,并不像苹果、桃子那样高高地悬挂在枝头,炫耀自己。
啊银杏树你高大的形象给人奋进的力量你那闪光的品德给人以深深的启迪银杏树我赞美你
1.给短文加上一个合适的题目。
2.在文中找词填空。
稀疏——(反义词)直立——(近义词)
3.在文中找出一个表示看的词语:
写出五个你积累的表示看的词语:
4.给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加上标点。
5.短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你打算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6.在第一、二自然段中,你最欣赏哪一句,把它抄下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句子:。
理由:。
7.概括文章第四自然段的段意。
8.全文是抓住了银杏树的来记叙的。
9.银杏树的“闪光的品德”是什么?
阅读加油站
阅读《斑羚飞渡》选段,完成练习。
①试跳成功,紧接着,一对对斑羚凌空跃起,在山涧上空画出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每一只年轻斑羚的成功飞渡,都意味着有一只老年斑羚摔得粉身碎骨。
②山涧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架起了一座桥,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渡。我十分注意盯着那群注定要送死的老斑羚,心想,或许有个别滑头的老斑羚会从死亡的那拨偷偷溜到新生的那拨去,但让我震惊的是,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为自己调换位置。
③最后伤心崖上只剩下那只成功地指挥了这群斑羚集体飞渡的镰刀头羊。这群斑羚不是偶数,恰恰是奇数。镰刀头羊孤零零地站在山峰上,既没有年轻的斑羚需要它做空中垫脚石飞到对岸去,也没有谁来帮它飞渡。只见它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弯弯的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一头连着对岸的山峰,像一座美丽的桥。
④它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
1.斑羚飞渡的场面,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它是
2.这四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层,请用双竖线给它们分一分层。每一层,都在描写斑羚后又写了自己的反应,说说,写“我”的反应有什么作用?
3.前文写到了彩虹,这里又写“那道绚丽的彩虹”有什么用意?
4.用一句话概括作者所讴歌的“斑羚精神”。
阅读品味
渔王的儿子
有个渔人有着一流的捕鱼技术,被渔民们尊为“渔王”。然而“渔王”年老的时候非常苦恼,因为他的三个儿子的渔技都很平庸。
于是他经常向人诉说心中的苦恼:“我真不明白,我捕鱼的技术这么好,我的儿子们为什么这么差?我从他们懂事起就传授捕鱼技术给他们,从最基本的东西教起,告诉他们怎样织网最容易捕捉到鱼,怎样划船不会惊动鱼,怎样下网最容易请鱼入瓮。他们长大了,我又教他们怎样识潮汐,辨鱼汛——凡是我长年辛苦总结出来的经验,我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可他们的捕鱼技术竟然赶不上技术比我差的渔民的儿子!”
一位路人听了他的诉说后,问:“你一直手把手地教他们吗?”
“是的,为了让他们得到一流的捕鱼技术,我教得很仔细很耐心。”
“他们一直跟随着你学吗?
“是的,为了让他们少走弯路,我一直让他们跟着我学。”
路人说:“这样说来你的错误就很明显了,你只传授给了他们技术,却没有传授给他们教训——对于才能来说,没有教训和没有经验一样,都不能使人成大器。”
1.“渔王”年老的时候为什么苦恼?(用文中的话回答)
2.用一个成语来形容“渔王”教孩子捕鱼技术上的做法。
3.“渔王”的失误是什么?
4.“路人”的观点是什么?(简要概括)
5.“我真不明白,我捕鱼的技术这么好,我的儿子们为什么这么差?”表达了“渔王”当时怎样的心情?
6.从文中找出反映“渔王”教儿子们捕鱼技术的态度的词语。
7.你认为这则故事仅仅是在批评“渔王”吗?
阅读品味
想起这件事我就惭愧
我自己也弄不清从什么时候,竟然学会了吹牛皮说大话,唉,这臭毛病可害苦了我,想起这件事我就惭愧。
一天黄昏,天热得人喘不上气来,我本来就怕热,浑身汗淋淋的,汗水顺着面颊、前胸像小溪似的往下流,到哪里去找个凉快地方咙?我一拍脑门儿,哎,有了,何不约几个小伙伴去玉渊潭划船呢!
同院的几个小伙伴一听,都拍手叫好,我们争先恐后地向玉渊潭跑去。
我们呼哧带喘地来到玉渊潭边,不管怎么说,这湖边反正比我们那个大院凉快多了。今天划船的人特别多,我们好不容易才租到一条船,四个人跳上船,可谁也不会划。我拍拍胸脯,豪爽地说:“让我划,谁不知道——”我大声说:“我们家三口人租一条,全是我划,别看今儿游船像煮饺子。我准保让船畅通无阻,化险为夷!”三个小伙伴听我这么一说,用半信半疑的目光望着我,仿佛在问住在一个大院什么时候诞生一位划船健将呀我见他们怀疑,又大声说:“咱们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开船喽!”我拿起桨,使劲一拍水,溅起的水柱把我们四个全浇湿啦!我双手挥桨,左一下,右一下,胡乱划起来,小船儿摇摇晃晃,左转右转,就是不往前走,我的汗水和湖水混在一起,全身水淋淋的。这下三个伙伴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只是碍于情面,他们扶住船帮,任我瞎划。我觉得脸上冒火,热辣辣的,可惜当时我还是“旱鸭子”,要是会游泳,我一定跳下水去洗个痛快呀!这滋味,比刚才在大院里受热还难受呢!虽然三个小伙伴就像商量好似的,谁也不奚落我,连一个责备的字也不说,唉,这倒叫我更难受了。
后来,还是那位租船处的阿姨帮我们上了湖岸。这件事虽然过去好长时间了,但我至今一想起来就觉得惭愧。
1.联系上文解释下列词语。
争先恐后:
化险为夷:
2.给画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3.从文中找出一个比喻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概括第四自然段的段意。
5.和第一自然段相照应的是第自然段。这种写法的作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