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明中叶以来,吏治败坏,考察官吏的制度流于形式。张居正在维护明朝统治的基础上推行了“考成法”,内容:其一是六部和都察院要把所属官员应办之事,规定出完成期限,然后分别登记在三个帐薄上,一本由部、院留做底薄,一本送六科,一本送内阁。其二是六部和都察院分别按照底簿登记,逐月检查。六科根据帐薄登记,稽查六部的执行情况,内阁亦根据帐簿登记,稽查六科,并对欺隐事例进行惩处。这样,月有考,岁有稽,内阁总其成。“致理之要,无逾于此”。
——摘编白张海瀛《论张居正的考成法》
材料二 “江陵立考成法,以为制治之本。向者因循玩憩,至是中外淬砺,莫敢有偷心焉。江陵志在富强,当积弛之后,钱谷阴耗不可问,力振其弊,务责实效,中外凛凛,毋敢以虚文支塞。行之十年,太仓之积,足备数载”。
——摘编自炎迁《国榷》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张居正推行“考成法”的目的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考成法”实施的历史作用。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中,存在着一个经济重心向东、向南转移的趋势。今天,长江三角洲地区已成为中国最重要、也最具活力的经济区域。
材料一:“天宝十载,广陵郡(今江苏扬州)大风,驾海潮,沦江口大小船只数千艘。”
——《旧唐书》卷三七《五志行》
材料二:唐文宗曾下诏:“南海蕃舶本以慕华而来,固在接以恩仁,使其感悦。……其岭南、福建及扬州蕃客,宜委节度观察使常加存问,除舶脚收市进奉外,任其往来流通,自为贸易,不得重加税率。”
——董浩《全唐文》卷七五《病后德音》
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损食于农,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未也。.....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矣。
――清·雍正帝
(1)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时期扬州经济繁荣的主要表现。材料二体现了唐政府怎样的经济政策?清政府与唐政府形成鲜明对比,清政府的哪些政策反映了雍正帝的上述思想?清政府的这些政策有什么重大危害?
材料三:《民国初年沪杭宁地区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
![]() |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民族工业主要集中的行业是什么?为什么会集中在这些行业?
材料四“八十年代看深圳,九十年代看浦东。”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新的里程碑。
(3)结合所学知识,请简要分析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主要有利因素。
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
图一图二
(1)材料一说明在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中,主要的耕作方式是什么?图二是什么生产工具?相对于图一它的进步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材料二明清时期耕地和人口的变化
时期 |
耕地面积 |
人口 |
明初 |
8.5亿亩 |
6600余万 |
清前期 |
10亿亩 |
4.1亿 |
材料三(清前期)苏州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
(2)据材料二、三,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2分)
材料四中国工业资本中官僚资本与民族资本的产值(1920~1936年)
货币单位 1936年币值:亿元
1920年 |
1936年 |
1920~1936年 平均增长(%) |
|||
产值 |
比重(%) |
产值 |
比重(%) |
||
官僚资本 |
1.84 |
42.2 |
2.22 |
12.0 |
1.18 |
民族资本 |
2.51 |
57.8 |
16.32 |
88.0 |
12.41 |
合计 |
4.35 |
100.0 |
18.54 |
100.0 |
材料五中外产业资本产值的增长及比重的变化(1920~1936年)
货币单位 1936年币值:亿元
1920年 |
1936年 |
1920~1936年 平均增长(%) |
|||
产值 |
比重(%) |
产值 |
比重(%) |
||
中国资本 |
6.61 |
44.8 |
26.09 |
63.2 |
9.0 |
外国资本 |
8.13 |
55.2 |
15.16 |
36.8 |
3.9 |
合计 |
14.74 |
100.0 |
41.25 |
100.0 |
(3)据材料四、五回答,近代中国社会存在着哪几种资本形态?哪一种产生得最早?根据材料四、五指出哪一种资本发展最快?这种资本在当时发展最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13分
从生活中寻找“历史”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依据下列材料,感受“生活中的工业文明”。
材料一:
材料二:
图五: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
步骤一:走进历史,感受历史发展的巨大变化
(1)图一、图二的使用使人类社会进入什么时代?产生了哪些后果?要求从三个方面回答:生产力、社会关系、对世界市场的影响方面。4分
步骤二:回归生活,感受生活中的“工业文明”.
科技改善生活。我们今天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工业文明的好处
(2)图三、图四反映了人类哪一次工业革命的情况?这一时期新兴产业有哪些?(至少2个)图四的发明是由哪一发明直接引发的? 4分
(3)图五反映了从1801年至1851年的50年间,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的比例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步骤三:学会反思,感悟社会生活的真谛
(4)从工业革命以来的社会变化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社会力量决定和影响婚姻家庭,婚姻家庭也反映出社会要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门当户对”与“郎才女貌”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两个重要择偶标准。男性对女性的要求,首先注重的是妇德,“贤妻良母”就是封建礼教中最“标准”的妇女形象。此外,对女性在家庭婚姻中提出了包括从一而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等传统道德观念。
——《中国传统婚姻家庭观念的演变》
材料二传统社会中,女性总是在婚姻家庭的这个领域中间扮演着主角。总体来看,18世纪以来,西方传统家庭观念逐渐淡化,在家庭中间的性别分工发生变化,许多妇女走出家庭,开始扮演社会角色。——摘编自凤凰网
材料三上海、哈尔滨不同年代择偶标准差异表(单位:%)
项目 |
年代 |
|||
1948—1966 |
1967—1976 |
1977—1986 |
1987—1996 |
|
家庭出身、社会关系 |
26.6 |
28.8 |
12.66 |
15.6 |
本人成份、政治面貌 |
30.5 |
23.5 |
15.1 |
13.9 |
学历 |
10.6 |
11.7 |
12.6 |
25.3 |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的择偶标准。对女性的要求合理吗?请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妇女走出家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概要说明18世纪以来妇女可能扮演的社会角色。
(3)根据材料三,指出人们的择偶观念呈现的基本趋势。
(4)综合上述问题,你认为应如何看待人们择偶观念的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图一牛耕图图二清代北京前门商业区
材料二杭州人张瀚的祖先,(明)成化末年有织机一张,从事纺织,所织布精良,“每一下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至二十余张,“家为大饶”,成为雇佣“机工”的“机户”了。
材料三机器缫丝创于简村堡陈启沅,名日“丝偈”,以其用机器也;又名“鬼缏”(缏即线),以其交洋人也。丝比用手缏更细滑光洁,售价亦三分之一。每间丝偈大者女工六七百位,小者亦二三百位。每日每工得丝三两、四两不等。肇于光绪壬申之岁(即1872年),期年而获重利,三四年间,南、顺(即广东南海、顺德)。两邑相起继者多至百数十家。……计每丝偈以五百位为率,每年发出女工银约二万六七千员(即圆),远近胥(即都)蒙其利。
——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下册
材料四祝大椿办上海公益纱厂,“其初纯系华人资本,后为营业起见,利用怡和洋行以推广销路,让一部分股份给英人,改为中英合办”。
荣宗敬和荣德生号称“面粉大王”。荣家的保兴面粉厂是在两江总督刘坤一等人的直接支持下开办起来的。却遭到当地保守势力的阻扰,说工厂的兴建破坏了“风水”,将官司打到县衙。知县感到左右为难,只得向上禀告。刘坤一驳斥说:“士为四民之首,立论犹当持平。烟囱既隔城垣(该厂建在无锡西门外),何谓风水有碍?”反复再三,官司才告一段落。
——以上材料摘自岳麓版高中教材必修二
请回答:
(1)图一和图二反映的经济活动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2)依据材料二指出明成化年间出现的新的经济现象和其本质特征。材料三和材料二相比有何明显进步之处?
(3)材料四主要反映了哪些历史现象?
(4)据你所学知识,描绘一幅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到消亡的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