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在《上李太尉论江贼书》中写道:“伏以江淮赋税,国用根本,今有大患,是劫江贼耳……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自十五年来……凡名草市,劫杀皆遍,只有三年再劫者,无有五年获安者。”从中可以获悉当时江淮地区
①“草市”的税收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来源
② 商人经常面临人身财产安全的威胁
③“草市”已经不受官吏直接管辖,治安极差
④“草市”的作用已经十分显著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从前行用阴历一律变更。造成这一变更的决定性因素是
A.西方列强的侵略 | B.革命人士的坚持 |
C.清朝统治的瓦解 | D.辛亥革命的推动 |
卢梭说:“我情愿生在这样一个国家:在那里主权者和人民只能有唯一的共同利益,因之政治机构的一切活动,永远都只是为了共同的幸福。这只有当人民和主权者是同一的时候才能做到。”这“共同的幸福”得以实现的主要前提是
A.主权在民 | B.自由平等 | C.分权制衡 | D.以人为本 |
狄更斯在小说《双城记》开篇中说:“那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糟的年代。那是光明的时节,也是黑暗的时节。那是希望的春季,也是悲伤的冬日。那是公元1775年。”狄更斯形成上述认识的历史根源是
A.工业革命基本完成,但环境污染严重 |
B.启蒙运动开始兴起,但社会道德失序 |
C.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但资产阶级统治尚未稳固 |
D.社会主义运动兴起,两大对立阶级的矛盾激化 |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宰相无权,则天下无纲,天下无纲而不乱者,未之或有。”因此他希望君主能“虚静以统天下”。下列思想与王夫之这一主张最为相近的是
A.老子无为而治思想 | B.韩非中央集权思想 |
C.孟子民贵君轻思想 | D.孔子仁者爱人思想 |
大运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成果。但也有学者认为大运河的开凿对中国具有深远的负面影响——“历史上大运河沿岸繁荣的代价是东部沿海的荒凉和寂寞”。该学者意在说明
A.历史上专制政权的保守 | B.运河阻挡了国人奔向海洋的步伐 |
C.统治者耽于享乐的腐朽 | D.海禁政策是运河沿岸繁荣的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