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以前的传统城市与王权、宗教和安全密不可分。……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这些传统城市都是以绝对权力为基础,通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而现代城市则建立在以交换经济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手段之上。
——摘编自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
材料二  所谓“消费者城市”类似于“君侯城市”,指的是城市居民直接或间接地依赖宫廷及其他大家的购买力维生……定居在那儿的工匠及商人的经济机会主要也得看城里大消费者——即“坐食者”(Rentier)——的购买力而定。
相反地,下列的城市则可称为“生产者城市”。在这样的城市里,人口的增加以及他们的购买力是取决于——如埃森(Essen)或波洪姆(  B.ochum)(都位于德国鲁尔区)——建于当地的工厂、制造场或销售企业而定。在亚洲、西洋上古、中古的此类城市则依赖当地的手工业,它们将产品运销外地市场。我们还可另外再区分出一种“商人城市”,在这种城市里,大消费者的购买力是来自下列几种收益:(一)转运外地产品至当地市场零售,例如中世纪时的毛料商;(二)转售当地产品——或者至少是当地制造者所得之产品——至外地,例如汉撒同盟的城镇(德国北部的海港城市结盟);(三)转售外地产品至另一地区,不管在此一过程中是否有在当地交易,即所谓“中继商业城”。
——摘编自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城市》
材料三  从商周开始,中国的城市主义就与国家的演进联系在一起。其城市的建设服务于国家的管理,大城市的规划要遵循“奉行天道”的原则。唐宋时期,中国的城市主义正在汲取新的营养,有了新的内容。唐代通过放宽对商业的限制,促进了商业性的大都市日益繁荣,如扬州、益州;宋朝鼓励贸易的发展,极大地刺激了国际性商业大都市的发展,如广州、漳州、泉州……然而到了1600年左右,从漳州的码头和货栈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国城市的活力开始消散。
——摘编自《全球城市发展史》
材料四 就整个欧洲而言,工业革命之初的1800年,超过10万人口的城市只有23个,城市人口总数只有550万,而到1900年,超过10万人口的城市则达到了135个,城市人口总数达到了4600万。城市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2.15%。如果放宽尺度,把有一万人口以上的城镇,作为真正的城市化的总标志,那么英国和荷兰就是欧洲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国家。1946年,欧洲各国居住在一万人口以上的城镇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例,英国和荷兰为70%,意大利为53%,德国为47%,比利时为45%,而法国只占33%。
——都宏桂《城市化与近代西方的杜会变迁》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古代城市的主要功能,并列举中国明清时期与之相符的典型城市。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东西方社会出现“商人城市”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近代欧洲城市发展的最终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商业发展的基本要素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在《文明》中写道:从表面上看,服装仅仅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消费品,但服装的变迁,与饮食的变化一样,实际上表征着现代化从西方向世界强制性扩张的过程。的确,我们熟知的由蒸汽机推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端于纺织品制造。大的纺织企业中流水线生产,很快催生了服饰的革命,原来那种缀有各种类似花边、披肩、饰品以及因裹束太紧而妨碍运动自如的衣服,逐渐让位于简便、自由和适合运动型的服装。纺织业的迅猛发展,推动廉价服装从西方扩张到世界各地,形成了“相同的牛仔裤,相同的运动鞋,相同的T恤衫”。
材料二中日两国对服饰现代化的态度不同,也反映在当时的海军服饰上。19世纪中叶,世界主要国家海军服饰几乎整齐划一,清政府派到英国格林威治海军学院的留学生、后来成为北洋海军将领的那批人,在英国留学期间被要求剪掉辫子,并按英国皇家海军军官服饰着装,但回国后,清政府又要求换回粗布马甲,留回长辫。明治政府完全不一样,不仅要求日军海军换上德国海军一样的服饰,甚至连留人丹胡的习惯也要向德国人学习。中日两国对待服饰改革上不同的态度,折射的恰就是对待现代化的不同态度。....但是,统治者在观念上的封闭,几乎关闭了中华文明通过包容与吸纳世界近代化成果进行自我更新的可能性,西方当时先进生产方式传播一再受到抵制甚至是仇视,以至于适应现代化潮流的服饰也受到排斥。
——以上材料出自《服饰背后的历史》
材料三 19世纪,帝国主义的炮舰强行打开了清朝国门,为了“变法图强”,大量中国青年留学欧美和日本,从此,近代西方思想与科学技术大量传到中国。作为一种社会思潮的直接表现,在中国的社会上层和占风气之先的学界,首先出现了服饰改革行动。1898年,光绪皇帝实行“新政”。康有为等人提出的变法主张中,就包括改变传统服装和满式发型的内容,即所谓“断发易服”。变法失败了,服饰改革也就流产了。有人甚至认为,变法失败的原因是没有首先剪辫子。在他们心里,服饰的变化是革命的开始。
——《服饰等级森严 革命先革辫》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近代服饰变革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归纳19世纪中叶中日两国对服饰现代化的态度不同的原因及态度不同产生的影响。(16 分)
(3)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与日本等国家服饰改革的说明了什么实质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反腐,是历届两会的热点,今年更是百姓关注的焦点。过去一年,中央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省部级高官接连落马,同时,反“四风”成效显著,公款吃喝、送礼等群众“身边的老虎、苍蝇”无处藏身。实实在在的变化,让百姓看到中央反腐的决心。2014年,如何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引向深入,还会有哪些“大老虎”被揪出,如何真正用制度管住权力,如何将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人们无比期待。
“中国梦”是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不断改善的“民生梦”,是强国富民、改善环境的“小康梦”。最近五六年的全国两会上,除了经济方面的话题,食品安全问题、住房问题、上学问题、看病问题、就业问题、养老问题,也是老百姓的聚焦点所在。
----搜狐网《2014全国两会热点解读》
材料二“新政”开始时,罗斯福的心目中并没有一幅清晰的蓝图…而运用政府的权力对经济进行干预。至于干预的范围有多大,….他并非成竹在胸,而是在实行中逐步摸索。……“新政”还遭到来自国内右翼分子的挑战。…..一批对“新政”不满的大亨们及保守的民主党人,成立了“美国自由同盟”,其目标是阻止“新政”向左转。
——《世界史》齐世荣总主编
材料三王安石确是个有雄才大略的人,然而他的变法却遭到了一大群人的反对。他坚信只要动机是好的,并坚持不懈,就会有个好结果。因此他推崇“三不”主义:“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可守。”他甚至扬言:“当世人不知我,后世人当谢我!”正因有此信念,所以王安石信心百倍,理直气壮,无所畏惧,甚至独断专行不计后果。不管怎么说,改革确实是要付出代价的,其中就包括改革者自己的身家性命,也包括他们的生前名誉,身后是非。
——《百家讲坛·王安石变法》
材料四但我们可以看清的是,不要以为贪官污吏害怕改革。不,他们不害怕改革,也不害怕不改革,只害怕什么事情都没有,什么事情都不做,无为而治。如果无为而治,他们就没有理由也没有办法捞钱了。相反,只要朝廷有动作,他们就有办法,倒不在乎这动作是改革还是别的什么。比方说,朝廷要征兵,他们就收征兵费;要办学,他们就收办学费;要剿匪,他们就收剿匪费。反正只要上面一声令下,他们就趁机雁过拔毛!这是自古沿袭下来的弊病,亦可能延续更久吧。
——《百家讲坛·王安石变法》
请回答:
(1)依据上述材料分析新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罗斯福新政、王安石变法的不同点。
(2)依据材料二、三分析罗斯福新政与王安石变法受到攻击的原因。应该如何看待这些反对的现象。
(3)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四的观点。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据统计,截至1911年,中国还只有近代厂矿企业562家,资本1.32亿元,其中商办企业只有469家,资本8700余万元。……另从资产阶级在国家财政收入中所缴纳主要贡赋厘金看,1910年清政府所作的1911年全国财政预算,总收入为2.96亿两,厘金收入仅为4300万两,故在该年财政预算中,其所占份额仅为9.43%。
此前革命党人发动的起义屡战屡败,武昌起义猝然发动,猝然成功,革命形势蓬勃发展。但……摆在国人面前的景象是:“盗贼纵横,土匪充斥,失业之民,全国皆是,焚烧劫掠,盗窃淫戮,商民之家被害者日必数起。”,“言外患则日逼南满,俄涎蒙古也,言内忧则会党充塞,匪盗如毛也,再观内部意见丛生,内讧可惧。四崩五裂,论之堪忧,呜呼!天祸吾国乎?”……
不仅立宪派看好袁,就是革命党人也看好袁。……辛亥革命带有一定的种族主义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辛亥革命的进程和结局,为袁提供了可乘之机。……就革命派而言,由于袁的汉人身份及他同满人的某些矛盾,使他们从一开始就希望袁能以“民族大义”为重,支持革命事业,至于袁本人,则充分利用革命党人的排满心理,以调和者自居,诱使革命党人和平了结……更有一部分革命党人在狭隘排满的大汉族主义支配下,把袁视为“同种”,并把他与“异族”的清王朝相区别,对其寄予厚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以及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国际国内背景。
(2)为了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捍卫民主共和成果,孙中山等革命党人采取了哪些措施?

【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32年之前,……英格兰南部10个郡,共有人口326万,在下院竟拥有235个议席,北部6个郡的人口359万,在下院仅占有68个议席。南部的康沃尔仅有30万人,在下院占有30个议席,而兰开夏郡拥有133万人口,却只有议员14名。……收买选民的情况十分严重,竞选一个议席需要花5000至8000英镑。……地主控制着农村的选举,农民只能按照地主的意志进行投票。苏格兰的选民财产资格限制比英格兰高的多,土地的年收入被规定在70至130英镑之间,因此选民人数极少。
材料二宪章运动虽未能达到目标,但19世纪却仍是个变革频繁的世纪,社会的各方面都在发生变化,变革也为社会各界所普遍认可,自觉的变革逐渐成为风气。……1884-1885年,格拉斯顿第二次组阁时进行了第三次议会改革。这时,人们对变革已经习以为常了,对工人阶级参加选举也认为天经地义。自由党和保守党考虑的主要是谁争取主动进行改革,谁主动,谁就能争取更多的选票。第三次议会改革后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也就是说,工人阶级最基本的要求到这时终于成为现实。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32年议会改革前英国议会选举体制存在的问题。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当时工人阶级最基本的要求是什么?这一要求成为现实的原因有哪些?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和张居正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改革家,但是他们的改革却产生了迥异的社会效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王安石任相之后,亮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表明要更改太祖、太宗以来的法令制度……张居正任首辅后,在明神宗召见时表示:“方今国家要务,惟在遵守祖宗旧制,不必纷纷更改”;然后又在谢恩疏中说:自己要“为祖宗谨守成宪,不敢以臆见纷更”。
王安石变法,一开始就着手整顿财政,而忽略了吏治改革……张居正却没有一上来就贸然整顿财政,而是先行改革吏治,于万历元年(1573年)提出“考成法” ……大大提高了官僚机构的行政效率……
随着反对派声势的高涨,宋神宗对王安石的不信任日益增加,对变法也动摇起来。……神宗又把司马光、冯京、文彦博等反对派留在朝中,以牵制和监视变法。……明神宗即位时,只是个十多岁的孩童,还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 ……居正任首辅后,取得了神宗生母李太后与司礼太临冯保的信任,成为他们在朝廷的代言人……
王安石在变法时……对那些只是指陈新法过失、对新法并无恶意的大臣,以及居于变法与反变法之间的大臣……一律予以压制,把他们推向了反对派一方……此外,变法派内部也存在集团利益之争……居正对于那些“以言乱政”者坚决予以清除,而对持不同政见者,则把他们安排到非要害部门,或令其退休。同时,他又注意录用人才……
王安石在变法中,多以谢病来消极抵抗神宗的动摇……屡次谢病求去……居正明知整顿吏治会招致既得利益者反对,但他毫无畏惧,表示自己“且受深恩,义当死报,虽怨诽有所弗恤也。”……直到临死时还把改革大权抓在手中,在病榻上还想着如何把改革推向深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分析王安石和张居正的改革的社会效果迥异不同的原因。
(2)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粱启超在《王荆公》中写道:“王安石变法取尧舜以来之掣政而一扫之。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改革也。”梁启超为什么肯定王安石变法?请你对其观点进行评价。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