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朱熹认为,“师之所以教,弟子之所以学,则皆忘本逐末,怀利去义,而无复先王之意”;“隋唐遂专以文词取士,而尚德之举,不复见矣。积之于今,流弊已极,其势不可以不变。”其所以教者,既不本于德行之实;而所谓艺者,又皆无用之空言。至于甚弊。则其所谓空言者。又皆怪妄无稽,而适足以败坏学者之心志,是以人材日衰,风俗日薄”。因此,他“尝思之,必欲乘时改制”,“尽革其末流之弊”。
材料二 针对当时科举考试的情况,朱熹提出学习的内容,应该主要是“明人伦”,“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学者,学此而已”。而不是记诵词章;应该是“求治世之道”,而不是只为科举取士。他说:“圣朝教育人才之意,凡使为学者,知所当务不专在于区区课试之间”;而是要学习与懂得修身治己的做人道理。朱熹还认为,“学经以探圣人之心,考史以验时事之变”,历史上的“古今兴亡治乱得失”,“礼乐制度、天文地理、兵谋刑法之属,亦皆当所须而不可阙,皆不可以不之习也”,从而使“士无不通之经,无不习之史,皆可为当世之用矣”。
——均摘编自张全明《论朱熹对科举态度的三次转变及其改革主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存在的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熹教育改革方案的主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宋明理学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6月24日,当朝鲜战争爆发的消息传到美国,艾奇逊立即指示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奥斯汀要求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讨论朝鲜局势。美国故意歪曲朝鲜国内战争性质,以 “紧急援助”李承晚集团为名,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非法决议,为美国搜罗侵朝军队。7月8日,杜鲁门任命美国驻远东军司令官麦克阿瑟担任“联合国军”总司令的职务,“联合国军”正式建立。“联合国军”总部设在东京。参加“联合国军”的有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法国、土耳其、泰国、菲律宾、希腊、比利时、哥伦比亚、埃塞俄比亚、南非、卢森堡共16个国家的军队。此外,还有瑞典、印度、丹麦、挪威、意大利为“联合国军”派出了医院和医疗船。
材料二: 法、德、俄、中等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反对美国不经核查、以武力解决问题的做法,主张加强对伊核查,通过政治外交途径解决问题。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1441号决议拒绝了美国关于自动授权动武的要求。伊拉克战争打响后,俄罗斯总统普京指出伊拉克战争是一个政治上的大错误;法国总统希拉克和德国总理施罗德也呼吁停止战争。伊拉克战争使跨大西洋关系严重受挫,欧美关系面临冷战结束后最严重的危机。
(1)依据材料一,概括朝鲜战争爆发时,西方主要国家对待战争的态度及其原因。
(2)伊拉克战争爆发后,西方主要国家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然状态下,上帝只是把地上的一切给人类共有,而没有人原来就具有排斥
其余人类的私有所有权。而劳动使人们对原来处于共有状态的一切拨归了私用,从而产生了私人所有权。一个人劳力有限,不至于损害他人的开垦权,也不至于对他人的财产产生觊觎,因为说到底,大家占有的资源数量不会相差很多。由此,每个社会成员对于资源开垦的机会平等。随着私有财产的建立,政府的一大职责也不言而喻:确保对于资源的占有是合理有效的,也就是建立一个合理的市场机制,保证每个人的私有财产是合法并且不受侵犯。
——洛克《论政府》
材料二:自从一个人需要另一个人的帮助的时候起;自从人们觉察到一个人据有两个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私有制就出现了、劳动就成为必要的了。……社会中的公民则终日勤劳,而且他们往往为了寻求更加勤劳的工作而不断地流汗、奔波和焦虑。他们逢迎自己所憎恶的显贵人物和自己所鄙视的富人,不遗余力地去博得为那些人服务和荣幸;他们骄傲地夸耀自己的卑贱,夸耀那些人对他们的保护;他们以充当奴隶为荣,言谈之间,反而轻视那些未能分享这种荣幸的人们。……总而言之,一方面是竞争和倾轧,另一方面是利害冲突,人人都时时隐藏着损人利己之心。这一切灾祸,都是私有财产的第一个后果,同时也是新产生的不平等的必然产物。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比较洛克和卢梭关于私有财产主张的异同,并分析主张不同之处的原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同治三年(1864年),李鸿章写信给恭亲王和文祥说:鸿章窃以为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用非所学,学非所用。无事则斥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不知洋人视火器为身心性命之学者已数百年。一旦豁然贯通,参阴阳而配造化,实有指挥如意,从心所欲之快。……前者英、法各国,以日本为外府,肆意诛求。日本君臣发愤为雄,选宗室及大臣子弟之聪秀者往西国制造厂师习各艺,又购制器之器在本国制习。现在已能驾驶轮船,造放炸炮。去年英人虚声恫揭,以兵临之。然英人所恃而为攻战之利者,彼已分擅其长,用是凝然不动。我有以自立,则将附丽于我,窥视西人之短长;我无以自强,则并效尤于彼,分西人之利薮。日本以海外区区小国,尚能及时改辙,知所取法。然则我中国深维穷极而通之故,夫亦可以皇然变计矣。……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我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业可精,而才亦可集。
材料二:梁启超说:“ 一时言富强者(洋务派)知有兵事,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不知有国民;知有洋务,不知有国务。”
——摘自钱穆《国史大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李鸿章书信的主要思想。
(2)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片中包含很多历史信息。

比较上述两幅有关中共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图片,从左图、右图的变化中提取两个信息,并加以说明。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宋时期适应江南水田耕种的农具进展极大,圩田、坝田、涂田、梯田的兴起,战国以来延续上千年之久的单作制向一年两熟的复种制过渡。杨万里诗“却破稻田秧晚稻”。粮食产量提高,并稍有盈余。 ……而地狭人众地区逼迫着当地农户寻求效益更高的经济作物。庄季裕说,苏州太湖洞庭山方圆数十里,“多种柑桔、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川蜀茶园,本是百姓两税田地,不出五谷,只是种茶,税赋一律科折,役钱一律均出。自来采茶货卖,以充衣食。”到1109年,宋人口达到1.04亿,相当于汉唐的二倍。从北宋初年到十二世纪初,人口增长率为14‰。 农村人口的增长,产生了大批无地或少地农民,他们流入城市,如东京开封“即早辰,桥、市、街、巷口皆有竹木匠人,谓之杂货工匠,以至杂作人夫……罗立会聚,候人请唤,谓之‘罗斋’。竹木作料,亦有铺席;砖瓦泥匠,随手即就。”
——摘自葛金芳《从原始工业化看宋代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材料二:在中国,城市和乡村是一个互相哺育的过程。我们中国人一直说“衣锦还乡”、“光宗耀祖”,明清两大商帮集团:晋商和徽商,他们在外面做生意,其财富很大一部分要输送回本土、本乡去做公共福利的事业,建学校、修祠堂、修桥、架路等等,它本身承担着社会公益的功能,血缘的动力构建出城乡互相哺育的纽带,是中国传统的城市与乡村融合一体的关键。
——摘自吕新雨《新乡土主义,还是城市贫民窟?》
材料三: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是,中国近代的城市化始终与被动的开埠通商联系在一起。在地大物博、幅员广大的中国建立一个由大口岸城市到乡村集市的进出口商业贸易网,以便使中国经济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之中,是殖民主义者孜孜以求的商业利益所在。中国城乡互相哺育的关系,从近代开始断裂。农村手工业者无处插足,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逐步趋于解体,农村经济的日益衰败,使得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被剥夺了生产资料,进而成为一无所有的过剩人口,迫于生计,成千累万的农业过剩人口不得不涌进城市,谋食走方。而缓慢的工业化进程,无力吸收过剩人口,造成大量城市无业游民。近代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推力不是农业经济的发展,相反却是农村经济的衰退。
——摘自行龙《近代中国的城市化特征》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两宋时期市场和城市发展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促成古代中国城乡“互哺”的因素。
(3)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城乡关系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