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6月24日,当朝鲜战争爆发的消息传到美国,艾奇逊立即指示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奥斯汀要求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讨论朝鲜局势。美国故意歪曲朝鲜国内战争性质,以 “紧急援助”李承晚集团为名,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非法决议,为美国搜罗侵朝军队。7月8日,杜鲁门任命美国驻远东军司令官麦克阿瑟担任“联合国军”总司令的职务,“联合国军”正式建立。“联合国军”总部设在东京。参加“联合国军”的有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法国、土耳其、泰国、菲律宾、希腊、比利时、哥伦比亚、埃塞俄比亚、南非、卢森堡共16个国家的军队。此外,还有瑞典、印度、丹麦、挪威、意大利为“联合国军”派出了医院和医疗船。
材料二: 法、德、俄、中等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反对美国不经核查、以武力解决问题的做法,主张加强对伊核查,通过政治外交途径解决问题。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1441号决议拒绝了美国关于自动授权动武的要求。伊拉克战争打响后,俄罗斯总统普京指出伊拉克战争是一个政治上的大错误;法国总统希拉克和德国总理施罗德也呼吁停止战争。伊拉克战争使跨大西洋关系严重受挫,欧美关系面临冷战结束后最严重的危机。
(1)依据材料一,概括朝鲜战争爆发时,西方主要国家对待战争的态度及其原因。
(2)伊拉克战争爆发后,西方主要国家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国家是文明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国家政权的主要表现形式因时代不同而各具特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国)以征服其他国家为职志,其所拟之消灭者仅是对方的王室与贵族,秦王本身的重要卿相,却全属客籍,即统一天下之后亦然。秦之记录里看不出人民因原有国籍而受亲疏歧视的待遇。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帝国”,……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新中国的政治制度确实照搬过苏联模式,但在一些基本政治制度方面却从未照搬过苏联模式,恰恰强调要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如:在选举方式上,1953年选举法规定: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无记名投票与举手表决相结合,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几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等。正是这些灵活变通方式适应了当时国情下的民主选举之需。
——蒲兴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避免 “因原有国籍而受亲疏歧视的待遇”秦采取的政治举措及其历史进步性。(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谈谈你对中华民国的成立 “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方面的一大跃进”的理解。(6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建国初期中国选举方式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国家政治制度建设的立足点。(2分)
“中国梦”,折射出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发展主线,描绘了近现代中华民族生生断求索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整个21世纪一直是中国无数仁人志士顽强追求的目标,一直是时代潮流中突出的主题。中国的革命也好,建设也好,改革也好,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这可以说是贯穿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临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江泽民
材料三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曾饱受欺凌,山河破碎、民生凋敝,但“中国梦” 在无数矢志于民族复兴的仁人志士心中从未泯灭过。梦想不灭,希望永在。“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不竭动力,牵引中国砥砺前行的脚步。五四运动以来,汇集了中华民族先进分子的中国共产党,率先破解了 “中国梦”的密码,找到了实现“中国梦”的途径,波澜壮阔的铸梦世纪工程大幕开启。
—— 节选自《梦在前方,路在脚下》
(1)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现代“中国梦”的内容,简述20世纪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对实现中国梦的贡献分别是什么?
(2)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史上中国共产党破解和实现“中国梦”的密码和途径。
(3)依据上述材料,从近现代“中国梦”的实践出发,谈谈你对“中国梦”的认识。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筦库,悉隶三司。……台、省、寺、监,官无定员,无专职,悉皆出入分涖庶务。故三省、六曹、二十四司,类以他官主判,虽有正官,非别敕不治本司事,事之所寄,十亡二三。……其官人受授之别,则有官、有职、有差遣。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
——《宋史》
材料二美国人生而平等,因而从来为创造平等而操心。他们没有经历过民主革命的苦难而坐享了民主革命的果实。美利坚合众国一诞生便引进了17世纪英国的政府形式和施政方法。所以,美国人从未为创造一个政府而担忧。……当一个美国人在考虑政府建设问题时,他的思路不是如何去创造权威和集中权力,而是如何去限制权威和分散权力。
——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1)依据材料一归纳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其突出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是“如何去限制权威和分散权力”的?
(3)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和美国二者分权的目的有何本质差异。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古至春秋,君所任者,与共开国之人及其子孙也。……大夫以上皆世族,不在选举也。
——清·俞正燮《癸巳类稿》
材料二 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惟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晋书·段灼传》
材料三 《傅畅自序》云:“时清定九品,以余为中正。余以祖考历代掌州乡之论,又兄宣年三十五立为州都,今余以年少复为此任,故至于上品。”
——《太平御览》
材料四乡会试考官、房考、监临、知贡举、监试、提调之子孙及亲族,例应回避。雍乾间,或另试,或题由钦命,另简大臣校阅。乾隆九年停其例,并受卷、弥封、誉录、对读等官子弟、戚族亦一体回避。
——《清史稿·选举志》
材料五 根据1855年前后英国议院辩论记录及相关资料,得出结论:“中国的科举制度在英国已广为人知;在当时英国期刊文献和议会辩论中,竞争考试的观念均与中国有关;议会内外都认为考试制度是中国创立的制度,而且没有人加以否认;没有任何其他国家先于中国采用竞争性的文官考试制度,而且没有任何西方的个人、国家或种族声称其拥有考试制度的发明权。”
——张沅长《中国与英国的文官改革》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选官的主要依据是什么?(2分)西周为了维护政治稳定和权力的传接实行了什么制度?(2分)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傅畅为何能“至于上品”?(2分)与材料一中的选官制度有何共同特点?(2分)
(3)综合材料一到材料四,分析材料四中选官制度有何变化?(3分)
(4)综合上述材料,从君主专制和东学西渐的角度分析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影响
材料一 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一一摘自《文献通考》
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敝,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一一摘自《朱子语类》
(1)依据材料,概述两则材料对宋初改革的不同评价。你认为影响对同一历史事件产生不同评价的因素有哪些?
(2)有人说,这一时期通过改革形成了“政治新格局”,你是如何理解的。全面评价该格局带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