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钱玄同的生活习惯
刘仰东
钱玄同是一个值得后人记住的名字。他的履历很简单,早年留学日本,民国以后一直在北大、北师大等高校任教,直至去世。他对社会的贡献却不简单。作为思想家,他和陈独秀、胡适、刘半农一道,并称为《新青年》杂志的“四大台柱”;作为国语专家,他是白话文、汉语拼音、汉字拉丁字母化、简体汉字、汉字横排以及从左至右书写和阅读方式的发明者、开拓者或推动者,我们至今每天都在享用他的“专利”;作为编辑,他直接鼓动鲁迅为《新青年》杂志写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作为父亲,他培养了钱三强这样有“中国核工业之父”之称的大科学家……
钱玄同喜欢谈天说地,不少回忆文字都用“谈锋甚健”来描述他。所谈内容,是不拘一格的。他的朋友和同行黎锦熙回忆:“除要讨论的问题彼此尽量分析辩论然后决定外,同时必杂谈所见所闻,天南地北,无所不说;古今中外,愈引愈长。”钱玄同的弟子魏建功也回忆说,钱先生把去友人家聊天称为“生根”,“说是到了不走,屁股生了根了。”“‘生根’的习惯,是早在下午四时,晚或六时,先生提了他的皮包、手杖进了各家的客厅(多半就是书房),坐下了以后,海阔天空的谈起。我所得益于先生的‘知人论事’、‘言道治学’种种方面,全是在这些时间里。”魏建功还开了一张名单,列出当年与钱玄同经常过往的人物:沈士远、胡适、单不庵、鲁迅、刘半农、周作人、马幼渔、马叔平、黎锦熙等。
所谓“生根”,还有一层意思,即钱玄同好说而不好动,就健康而言,这是一种不良的生活习惯。黎锦熙当年常拉着钱玄同一起去中山公园,黎后来回忆说: “天气暖热时,我总主张他同往中山公园,他谓之‘大雅’,但他一入茶座,便不起身,我则散步,遇友攀谈,久始归座吃饭,他讥我为‘惹草拈花’。”钱玄同的另一个不良习惯,是在很长一个时间段内,不怎么在家里住,而是住在师大教员宿舍和孔德学校。他的子女回忆说:“在傍晚的时候,他回到家里看一看,呆不久,不吃晚饭又出门去了。”钱玄同的不少友人在回忆他的文章中,也都提及这一点,但似乎不太在意这种生活方式的负面作用,即他不在家吃饭,也不在学校包伙,而是或者吃饭馆,或者去友人家蹭饭。钱玄同是语言学家,他把约友人下饭馆称为“雅”;把上朋友家吃便饭称为“骗”;如有人主动请客,他则称为×ד赏饭”。黎锦熙说:“(钱玄同)二十年来,‘食’的生活,每天都如此。”长年吃饭馆、吃请,反馈到身体上,后果可想而知。钱的子女回忆:“父亲在1929年以后,患高血压症,血管硬化,神经衰弱。”钱玄同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有过一个估计,他告诉子女:“我的体质虽不如你们的伯父和祖父,他们都活到七十四五岁,但我想我活到六十多岁是可能的。”事实上,这个算不上长寿的自我估计还是过于乐观了。抗战爆发一年多后,钱玄同即因突发脑溢血而去世,年仅52岁。
钱玄同喜欢访友聊天,却不欢迎朋友来访。魏建功与钱玄同相交二十年,也只去过钱家一次。钱夫人长年患病,几经危险,身体很糟糕。一些朋友曾劝他纳妾,这在当年,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但为钱玄同断然拒绝:“《新青年》主张一夫一妻,岂有自己打自己嘴巴之理?”钱玄同的某些行为,与他在《新青年》上大声疾呼的某些言论,看似是相违背的,他自己解释说:“‘三纲’者,三条麻绳也,缠在我们的头上,祖缠父,父缠子,子缠孙,代代相缠,缠了二千年。新文化运动起,大呼‘解放’,解放这头上的三条麻绳!我们以后绝对不得再把这三条麻绳缠在孩子们的头上!可是我们自己头上的麻绳不要解下来,至少新文化运动者不要解下来,再至少我自己就永远不会解下来。为什么呢?我若解了下来,反对新文化维持‘旧礼教’的人,就要说我们之所以大呼解放,为的是自私自利,如果藉着提倡新文化来自私自利,新文化还有什么信用?还有什么效力?还有什么价值?所以我自己牺牲,只救青年,只救孩子!”
注:钱三强是钱玄同的儿子。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钱玄同之所以“是一个值得后人记住的名字”,是因为他的履历很简单,而对社会的贡献却不简单。
B.钱玄同把去友人家聊天称为“生根”,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到了不走,二是久坐不动,皆如屁股“生根”。
C.从那份人物名单中可以看出,当年钱玄同经常过往的都是一时名流,这充分体现出他人缘好,受欢迎。
D.文中写到,钱玄同把吃饭分成不同类型并赋予不同称谓,是为了揭示他长年吃饭馆、吃请,以致影响健康。

E.文中大量引用有关钱玄同的史料和回忆,既大大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又有助于凸显钱玄同的性格特点。
(2)第一段,分别从哪几个方面叙述了钱玄同“对社会的贡献却不简单”?这样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文中写了钱玄同哪些“生活习惯”?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4)从钱玄同身上,你获得了哪些有益的人生启示?请结合全文予以探究。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在最新一期的《地球物理研究通讯》杂志上,英国伦敦大学的科学家们公布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英国科学家称,与地球不同,红色的火星并不具备磁吸力和厚密的大气层,宇宙中的各种强辐射均可以直接散布在火星表面上。在这种情况下,细胞生命体很难在火星表面存活,但如果地球探测器能够在火星表面下挖,当达到科学家们宣称的冻海层时,就极有可能会发现特殊的生命体。科学家们在火星上已经发现了一些沼气和其他可能存在生物活性的迹象,这些特征很像地球上洞穴当中的一些特征。这很可能就是一个地底生物圈活动的信号,以及附近地表硫酸盐黄钾铁矾聚集的迹象。这些都会成为火星上存在生命的有力证据。
  英国伦敦大学教授、该研究项目负责人勒维斯-达特内尔说,“目前,一些处于休眠状态的生命体仍然生活在火星表面以下,在这些区域,宇宙辐射的伤害作用非常低。在寻找火星生命体时,很大程度上要首先找到火星上存在水份,但火星表面上水流的痕迹却是数十亿年前留下的。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最顽强的细胞生命,也无法在如此大量宇宙辐射的情况下存活。对于目前的科学家们来说,寻找火星生命的第一步,就是要在火星上发现有水源存在。我们此前已经发现火星表面下可能存在一个冻海,这也是今后发射探测器需要确认的最激动人心的目标之一。”
  英国科学家还表示,火星大气里还含有大量的甲醛,高浓度的甲醛其实就是由甲烷氧化而来,这也很可能会证明火星土壤里存在生命。科学家在火星表面上探测到的甲烷气体含量不大,可能只有1亿分之105。科学家的这一结论基于专门用来测定火星大气成分的傅立叶行星分光计在火星上探测到一种不同于甲烷的气体——甲醛。英国科学家通过分析计算出火星空气大气的甲醛浓度为千万分之1.3,认为这些甲醛是由于甲烷的氧化产生的,并估计每年火星上大约有250万吨甲烷被氧化产生为甲醛。勒维斯-达特内尔说,“我认为非生物过程不可能制造这么大量的甲烷,唯一的可能是火星上存在生命。我的结论是在火星的土壤里一定存在生命。”
  欧洲火星探测器拍摄的照片显示,火星赤道附近一个叫埃利泽姆的地区曾被一大片冰冻海洋覆盖。英国科学家称,这片海洋约来源于500万年前的一次灾难性洪水,这是目前人们推测火星上存在生命的最有力的证据。
(摘自《新浪科技》有删节)
下列不能作为火星上现在仍然存在生命的证明的一项是()

A.火星上发现了沼气和其他可能存在的生物活性的迹象。
B.火星地表有硫酸盐黄钾铁矾聚集的迹象。
C.火星表面有陈旧的水流的痕迹。
D.火星的大气里含有大量的甲醛。

下列不能作为火星上现在仍然存在生命的证明的一项是()

A.火星上发现了沼气和其他可能存在的生物活性的迹象。
B.火星地表有硫酸盐黄钾铁矾聚集的迹象。
C.火星表面有陈旧的水流的痕迹。
D.火星的大气里含有大量的甲醛。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沈阳今年在世博园承办首届“世遗会”
2007年6月9日至10月9日,首届世界遗产博览会在沈阳举办。
为承办好首届“世遗会”,沈阳市将对世博园内原有建筑进行一定改造:新建一个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的展演馆,引进世界领先的数字球幕电影技术,建造数字球幕电影厅;原有的7000平方米的百花馆、4000平方米的凤之翼展馆将改建为世界遗产知识介绍和五大洲遗产展示主要场馆;世博园内的中心广场、6500平方米的小剧场将变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华民俗文化的展演现场,与世界遗产沈阳故宫、清昭陵、清福陵等实地展示相结合。
虽然世博园增加了世界遗产博览会的内容,但门票价格仍维持去年世园会50元的门票价格,并对现役军人、70岁老人、1.1米以下的儿童、特困学生实行免费参观;残疾人、中小学生半价优惠。
世界文化遗产展出场地分两个展馆和三个展示场地,其中两展馆相距不到百米。首届“世界遗产博览会”将保证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至少有一样遗产展出。
第一展馆,面积6700平方米,分别为序厅、亚洲厅和非洲厅。
第二展馆,面积7400平方米,为美洲厅、欧洲厅、大洋洲厅。
三个单项展区:一是世界遗产保护展区;二是世界遗产索引台和查询台;三是世界遗产典故谐趣廊。
用不到3个月的时间“搬来”830处世界遗产,沈阳再度创造了奇迹。据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这次沈阳“世遗会”将创下六个“世界第一”。棋盘山正在申请“世界遗产保护地”。
●世界首创:自1972年缔结《世界遗产公约》以来,世界上还没有任何国家举办过世界遗产博览会,沈阳第一次以一个城市的力量来汇聚所有的世界遗产,堪称震惊世界的创举。
●规格最高:本届世界遗产博览会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局和辽宁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沈阳市人民政府具体承办,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
●遗产最齐:世界遗产拥有国目前有138个,共有世界遗产830处,此次将全部参展。在一座城市可以参观、欣赏全世界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将是本届世界遗产博览会的最大特色。
●科技最新:除了实物、模型、图片、电视片展示外,本次展会充分利用声光电手段,营造浪漫恢弘的气势,其中引自美国的大型多维球幕电影,将全方位播放世界遗产的每一个景点。
●首个园中展:本届世界遗产博览会在沈阳世博园内举办,既为世界遗产博览会提供了优美的自然环境,又为这个世界上占地面积最大、展示花卉品种最多、大森林中的世博园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已经建成的世博园中举办“世遗会”,而且永久性存在下去,这种“园中展”的形式又是一个创举。
●游客量最多:本届展会吸引游客的目标为1000万以上,争取再创展会游客新纪录。
下列关于“世遗会”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世遗会的全称是世界遗产博览会。
B.本次沈阳世遗会在沈阳世博会的原址上进行了整体改造,参观价值极高。
C.部分参观世遗会的人员可以凭借相关有效证件享受票价的优惠。
D.世遗会上参展的展品有许多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的遗产。

根据文意,下列对世遗会相关情况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世界遗产知识介绍和五大洲遗产展示主要场馆将会是最吸引参观者眼球的景点。
B.因为本次世遗会的门票价格和原世博会的门票价格持平,所以这将吸引更多的参观者来到世遗会。
C.世遗会的展品将来自全球范围内的六大洲,涵盖范围之广令人赞叹。
D.本次沈阳世遗会将创下多项第一,令人赞叹。这将是未来申请“世界遗产保护地”的主要资本。

根据原文,下列关于世遗会将创造“世界第一”的相关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沈阳是世界上第一个举办世遗会的城市。
B.本次沈阳世遗会将创造世界遗产数量之最,有138个国家的830余处遗产参展。
C.世遗会引进的是世界领先的数字球幕电影技术,技术含量极高。
D.世博园中有世遗会,这种“园中园”的形式将是世界上的一个壮举。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山水田园诗”与“山水田园画”
“山水田园诗”在以“诗”名世的中国,属极重要的诗体。然而学界以往对于山水田园诗的生发勃兴原因,并无一个明确具体的结论。在历史上,山水田园诗经历了这样一个发展过程:由《诗经》时代的“山水比附起兴诗”,到汉魏六朝中期以后的“纯正山水田园诗”。在此过程中,魏晋开始的隐逸之风启发了人们直接“玩物审美”的“山水意识”。鲁迅、朱光潜二位先贤已明确感觉到了中国传统诗歌与隐逸文化的关系,然而他们并未对山水田园诗的生发勃兴作出起于隐逸文化的理论归因。从山水田园诗的主创人及发展者来看,陶渊明、谢灵运、嵇康、阮籍、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刘长卿、韦应物等当列其首,而这些人恰恰无一不是隐士或准隐士。正是在他们的带动下,诗歌创作才开始以题材、主题、形式等为突破口,打碎了名教及正统命定的“诗言志”“文载道”的艺术伦理规约,从而达到纯粹自然山水审美的境界。成形后的山水田园诗,从四言、五言到七言,可谓不断发展提高,其品鉴标准也随着人们对“隐逸人格精神”的追求而不断强化。钟嵘在《诗品》中评定诗人诗作时,就明显将那些力求清新自然、返璞归真诗风的隐逸诗人置于中品以上。到了唐司空图,更将体现隐逸人格精神视为诗歌最高境界,他主张诗人应当在创作中追求空灵、恬淡、超逸风格,以便达至韵外之致、味外之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化境。
山水田园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主干。出于建构和彰显隐逸人格精神的需要,隐士准隐士总会尝试更佳的方式和手段,这类似于“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差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魏晋隐逸文化大兴之前,绘画的主干是那些反映帝王仕女、神仙人物、宫廷轶趣及人伦市井的传统画。自魏晋隐逸文化勃兴开始,这种旧局面首先被隐士及准隐士打破,自然山水之美及自我天性之美逐渐成为绘画主题,从而诞生了真正的山水田园画。山水田园画的主创人及发展者深知山水田园画所具有的张扬隐逸人格精神的意义。所谓“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在此激情的感召下,他们从绘画手法、技巧、题材,直到理论、风格、意境等方方面面,都对山水田园画作了极大的探索和发展,奠定了后起的文人画的基础。
(选自《新华文摘》
对“山水田园诗”与“山水田园诗人”相关信息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山水田园诗起自春秋,发展于汉魏六朝前期,形成于汉魏六朝中期。
B.鲁迅、朱光潜二位先贤已明确感觉到了隐逸文化与山水田园诗的源流关系
C.突破了名教与正统思想的禁锢之后,山水诗歌创作从题材、主题、形式等方面达到了纯粹自然山水审美的境界。
D.司空图主张诗人在创作中追求空灵、恬淡、超逸的风格,这种主张与钟嵘的主张不谋而合。

对“山水田园画”相关信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水田园”一如“山水田园诗”,与中国的隐逸文化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B.作为中国传统绘画主干的山水田园画,是在隐士、准隐士打破传统画的旧局面后逐渐诞生的。
C.山水田园画具有张扬隐逸人格精神的重要意义,其艺术价值远胜于那些以帝王仕女、神仙人物、宫廷轶趣及人伦市井为题材的传统画。
D.山水田园画的出现,是隐士准隐士尝试更佳的方式和手段的结果。

对下面四着诗的内容进行想象和推断,其中属于山水田园诗的一首是()

A.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
B.古木阴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C.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D.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恐龙最早出现时期
众所周知,恐龙统治了三个地质时代,共一亿六千五百万年。不过,在三叠纪和侏罗纪末期是它们统治地球的顶峰“黄金时期”,无论多样性,智力,体型上都远远凌驾了同时期的其他生物。究竟在这个地球历史上最传奇的物种是如何出现,又是如何崛起的呢?
在恐龙出现以前,地球上已经出现蜥蜴类型的物种,它们的体型虽然及不上恐龙,不过相比当时的其他动物,它们占有一定的优势。古生物学家相信它们就是后来出现的恐龙的雏型。蜥蜴在三叠纪之前的几个地质时代——石炭纪(3.63亿至2.9亿年前)已经出现。在那时代出现了相信是世界最早的爬行动物: 西洛锡安蜥。到了恐龙出现之前的一个地质时代——二叠纪时,爬行动物的种类渐趋多样化,而且形状也开始接近最早的恐龙。二叠纪是一个比较干旱的时代,沙漠十分常见。在同一个时代,像基龙和异齿帆背龙一类群体生活的蜥蜴活跃在沙漠的绿洲。在二叠纪晚期,生物的演化出现了两个不同的趋势,而两个趋势都对地球的历史有深远的影响。其中一种趋势叫做恐龙,另一种趋势叫做哺乳类动物。
就在地球的演化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一颗比6500万年前结束恐龙时代的陨石还要庞大的小行星在二叠纪末期撞击地球。撞击造成了多数物种的灭绝,但同时也成为了恐龙出现的催化剂。在三叠纪时期,真正的恐龙要正式登场了。黑瑞龙是其中一种最早出现的恐龙,他的体型细小,身手非常敏捷,很快地成为了生存游戏的大赢家。到了三叠纪末期,空骨龙出现了,它是很多肉食恐龙和鸟类的原形。很快地到了侏罗纪时期,侏罗纪早期食草恐龙开始往体型方面进化,体型的优势可以帮助他们摆脱肉食恐龙的追击。因而出现了蜥脚类恐龙;庞大的蜥脚恐龙类将恐龙的进化推到最高峰。另外一个出现庞大蜥脚类恐龙的原因是气候的关系,根据地质学纪录,侏罗纪晚期温暖潮湿,恐龙可以成长到超过三十公尺长。另外,肉食恐龙也变得更庞大,更有攻击、威胁性;例如在北美洲的异特龙。另外,非常特别的恐龙,例如有羽毛的中华龙鸟开始踏上鸟类进化的道路。在气侯和生存条件的影响下,侏罗纪末期成为恐龙时代的全盛时期。
下列关于恐龙崛起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二叠纪时,比较干旱,沙漠十分常见,最早的恐龙基龙和异齿帆背龙就活跃在沙漠的绿洲。
B.在二叠纪晚期,由于生物的演化而出现了恐龙。
C.蜥蜴在石炭纪已经出现,它们的体型虽然及不上恐龙,但它们就是后来出现的恐龙的雏型。
D.二叠纪末期,小行星撞击地球使真正的恐龙正式登场。

根据文中所给信息,对“三叠纪和侏罗纪末期是它们统治地球的顶峰”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二叠纪时,爬行动物的种类渐趋多样化,形状也开始接近最早的恐龙。
B.三叠纪末期,诸多肉食恐龙和鸟类的原形——空骨龙出现了,它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恐龙。
C.气候的温暖潮湿和庞大动物的攻击、威胁,使侏罗纪末期成为恐龙时代的全盛时期。
D.侏罗纪早期,食草恐龙为了摆脱肉食恐龙的追击逐步进化为蜥脚类恐龙,将恐龙的进化推到最高峰。

下列对庞大蜥脚类恐龙出现原因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侏罗纪晚期温暖潮湿,恐龙可以成长到超过三十公尺长。
B.特别的恐龙,如有羽毛的中华龙鸟开始向鸟类进化。
C.小行星撞击地球,撞击造成了多数物种的灭绝。
D.为了帮助食草恐龙摆脱变得更庞大,更有威胁性的肉食恐龙的攻击。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慢生活”流行
谭敦民
近期以来,英年早逝者较多,哈尔滨市第一医院连续发现11名猝死者,都是患心脑血管病,年龄趋向低龄化,最年轻的仅37岁,甚为可惜。中年人是社会脊梁,肩挑事业、家庭两副重担,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促使他们废寝忘食、疲于奔命,日积月累,变成陈疴,加之忽略,极易突变。
上世纪80年代末期,意大利人首先提出“慢生活”方式,他们希望放慢生活节奏,“慢餐饮”“慢旅游”“慢运动”等等。这里的慢,并不是速度上的绝对慢,而是一种意境,一种回归自然、轻松和谐的意境。专家认为,“慢生活”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富的充实、穷的快乐的生活状态,做到“工作再忙心不忙,生活再苦心不累”。
这种生活方式提出以后,立即风靡欧洲发达国家。
如今,法国人大多不知道什么是“过劳死”,即使知道了,也嗤之以鼻。对法国人来说,生活的目的并非为了囤积钱,而是工作和享受生活两不误。他们慢而有序,慢中有乐。他们可以很勤奋地工作,业余时间可以很消闲地去享乐。
调查显示,我国有近半数的人口处于疾病的危险之中。除此之外,还有若干处于亚健康状态人群。这些处于亚健康状态之中的人群,几乎都是终日奔波劳碌者。许多人是“前40年拼命挣钱,后40年花钱买命”。
严酷的现实,促使人们反省生命的价值。终日劳碌,却无时间去欣赏人生的美好,无法享受春阳暖洋洋的舒适,无法体会休闲优游的美好时光,不能不说是人生的一大缺憾。放弃忙忙碌碌的生活,转而过一种相对较慢的生活方式,对身心而言,生活质量而言,对生命而言,也许比事业成功、加级晋爵更有意义。
“慢生活”是事业成功、身体健康的关键, “慢生活”有时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是一种安排好生活和工作的能力,也是一种对有限生命资源的保护和储备。慢生活不是支持懒惰,放慢生活节奏也不是拖延时间,而是让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之间找到平衡。工作要做,但闲暇不能放弃。慢生活提醒人们不要透支健康去拼人生,强调节奏,有劳有逸,一张一弛,做事计划性强一些,清理不必要的应酬,提高生活效率。
放慢生活节奏,也许会损失金钱,却丰富了生命。太过实际、看重金钱的人,永远只会被生活所累,却看不到生活中精彩动人的细节。
   ——(选自《百科知识》2009年第11期)
下列各项中,对“慢生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慢生活”,就是放慢生活节奏,保持生活速度上的绝对慢。
B.“慢生活”是一种意境,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
C.“慢生活”是让人们有时间享受生活,让人们从亚健康状态中彻底摆脱出来。
D.“慢生活”就是要降低生活效率,强调生活节奏,做事有计划性,清理不必要的应酬。

下列各项中,对“慢生活”在国人中流行的原因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快生活”让不少本是社会脊梁、家庭支柱的中年人积劳成疾,甚至猝死。
B.法国人认为生活的目的并非为了囤积钱,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慢而有序、慢中有乐。
C.较慢的生活方式,能让人有时间去欣赏人生的美好,提高生活质量。
D.放慢生活节奏,会丰富生命的内容,不会被生活所累,看到生活中精彩动人的细节。

下列各项中,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慢生活”方式是意大利人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首先实践的。
B.调查证明,快节奏的生活,使我国有近半数的人口处于疾病的危险之中。
C.享受舒适的生活,欣赏人生的美好,本身也应该是人生价值的体现。
D.“慢生活”是一种能力,放慢生活节奏,就能够使身体健康,取得事业的成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