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执事:旧指侍从左右、供差遣的人 |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 |
D.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之: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
对下列句子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晋军函陵 ②亡郑而有益于君 ③晋,何厌之有 ④以其无礼于晋
⑤是寡人之过也 ⑥许君焦、瑕
A.①/②⑥/③④/⑤ | B.①⑤/②④/③/⑥ |
C.①⑥/③④/②/⑤ | D.①⑥/②④/③/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他在郑国官微人轻,在秦晋大兵压境、郑伯自责道歉的情况下,慨然答应出使,表现出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 |
B.烛之武勇敢无畏,从容对敌。他不顾年迈之躯,夜缒出城。从容去见秦伯,坦言郑国将亡,满足强敌的骄横心理,创造说服秦伯的契机。 |
C.烛之武善于利用矛盾,晓之利害。他先说亡郑对秦无益有害,再说存郑对秦对晋都有益,最后说晋屡背秦德,不可共事,使秦伯不得不听。 |
D.烛之武机智善辩,成功使敌退兵。他援古例今,使秦穆公跟郑国订立了盟约,并留下驻兵帮郑国防守,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保全了郑国。 |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2)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3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 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 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 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 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 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 贾生数上 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
B. |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
C. |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
D. |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
B. |
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
C. |
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
D. |
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 |
B. |
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 |
C. |
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 |
D. |
贾谊劝止封侯,文帝末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侯,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 |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②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使者以白陵使韩琦,琦曰:"范纯礼岂不知此?将必有说:"他日,众质之,纯礼曰:" 陵寝皆在邑境,岁时缮治无虚日,今乃与百县均赋,曷若置此,使之奉常时用乎?"琦是其对。还朝,用为三司盐铁判官,以比部员外郎出知遂州。泸南有边事,调度苛棘,纯礼一以静待之,辨其可具者,不取于民。民图象于庐,而奉之如神,名曰"范公庵"。草场火,民情疑怖,守吏惕息俟诛。纯礼曰:"草湿则生火,何足怪!"但使密偿之。库吏盗丝多罪至死,纯礼曰:"以棼然之丝而杀之,吾不忍也。听其家趣买以赎,命释其 株连者。除户部郎中、京西转运副使。徽宗立,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 前尹以刻深为治,纯礼曰:"宽猛相济,圣人之训。 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由是一切以宽处之。中旨鞠享泽村民谋逆,纯礼审其故,此民入戏场观优,归途见匠者作桶,取而戴于首曰:"与刘先主如何?"遂为匠擒,明日入对,徽宗问何以处之,对曰:" 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以不应为杖之,足矣。"曰:"何以戒后人?"曰:"正欲外间知陛下刑宪不滥,足以为训尔。"徽宗从之。纯礼沉毂刚正,曾布惮之,激驸马都尉王诜曰:"上欲除君承旨,范右丞不可。"诜怒。会诜馆辽使,纯礼主宴,诜诬其辄斥 御名。罢为端明殿学士、知颖昌府,提举崇福宫,崇宁五年,复左朝议大夫,提举鸿庆宫。卒,年七十六。
(节选自《宋史•范纯礼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
B. |
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
C. |
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
D. |
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陵寝是帝王死后安葬的陵墓,陵墓建成后,还需设置守陵奉祀的官员以及禁卫。 |
B. |
"株",本义树根,根与根间紧密相连,因而"株连"又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 |
C. |
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简称。 |
D. |
御名指皇帝名讳,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玺指皇帝印信。 |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纯礼敢于抗言,受到韩琦赏识。主管官员分配劳赋不当,他有理有据地提出异议,认为永安县负责陵寝日常维护,不应与各县均等,得到陵使韩琦认同。 |
B. |
纯礼关怀下属,处分重在惩戒。他在遂州任上对下属宽厚,草场失火,守吏惶恐等候诛杀,库吏因盗丝将被处死,他均认为罪不至死而采用赔偿的惩处。 |
C. |
纯礼签察往事,治事去苛从宽。在开封府任上,有村民被误告谋逆,他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认为应判杖刑,并以彰显皇上刑罚不滥为由,征得皇上认可。 |
D. |
纯礼坚毅刚直,不幸遭人算计。他的正直让曾布恐惧,曾挑唆驸马都尉王诜诬告纯礼,王即借纯礼宴请辽使事构陷纯礼,致使纯礼蒙冤,最终遭到免职。 |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
②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
文言文阅读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 豪右。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宠 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薄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帝大悦,涣由此显名。州举 茂才,除温令。县多奸滑,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 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数。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 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 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
(节选自《后汉书•王涣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
B. |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
C. |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
D. |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
B. |
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 |
C. |
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
D. |
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为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王涣初入仕途,才干受到赏识。他在太守陈宠手下担任功曹,遇事敢于决断;陈入朝为大司农,回答皇上询问时褒奖他善于简贤选能,王由此得以显名。 |
B. |
王涣政绩卓著,后任难以比肩。他死于洛阳令任上,皇上下令特选其继任者,均不称职;后来选用任俊,任充分发挥文武属吏才干,仍然忙得无法分身。 |
C. |
王涣办案严谨,治事宽猛相济。他对于疑难案件以及法理难平者,探寻本来面目,尽力还以公正;又能够揭发奸隐之事,深受外界称叹,被誉为有神算。 |
D. |
王涣扫除积弊,境内风清气正。他担任温县县令,以谋略铲除奸猾之徒,世面清平,商人露宿于道;升任兖州刺史后,又依法整肃下属部门,极有声威。 |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②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二)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先进》篇:
子路问:"闻斯 【1】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感,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 【2】,故退之。"
注释:【1】斯:就。【2】兼人:勇于作为。
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此则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积微,月不胜 【1】 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 【2】 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 小事之至也数 ,其悬 【3】 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朴漏者危, 大荒者亡 。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 霸者之善著焉 ,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财物货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曰:" 德輶 【4】 如毛,民鲜克举之 。"此之谓也。
(取材于《荀子》)
注释:【1】胜:超过。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2】敦比:注重从事。本句意思是,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3】悬:悬挂,此处意思是存在。【4】輶:分量轻。
(2)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溪,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 【1】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不可知;如可见,如不可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 【2】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全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 赐失之矣 。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 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
注释:【1】且:连词,表示转折。【2】管叔、蔡叔之事:指叛乱之事。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时不胜月 |
时:季节 |
B.仅存之国危而后 戚之 |
戚:为……悲伤 |
C.智士贤者 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 |
相与:一同、都 |
D.取其金,则无损于 行 |
行:行为 |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故善 日者王 |
王者敬 日 |
B.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 也 |
不可胜日志 也 |
C.此 之谓也 |
若白垩 之与黑漆 |
D.察 其秋毫 |
其 人拜之以牛 |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小事之至也数 |
B. |
小事出现得很频繁 |
C. |
大荒者亡 |
D. |
政事很荒疏的国家就会灭亡 |
E. |
霸者之善著焉 |
F. |
霸主的功业很显赫 |
G. |
赐失之矣 |
H. |
赐,你丢失了机会啊 |
(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
②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5)以上两则短文都讲到要重视微小的事物,请根据要求作答。
①分别写出两则短文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
②分别为两则短文拟定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标题字数限定2﹣5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