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届广东中考)(一)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潭中鱼百许头(   )②以其境过(   )③不可久(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通过描写潭上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蔓藤,突出小石潭周围环境的幽美,与下文“四面竹树环合”相呼应。
B.文章对潭中游鱼的描写动静结合,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从静态上描写,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呈现的则是游鱼的动态美。
C.作者以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潭中气氛——小潭源流——交代同游之人为顺序来安排材料,移步换景,景随情迁,前后照应,结构紧凑。
D.同是描绘山水美景、借景抒情之作,《小石潭记》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凄苦孤寂之情,而《与朱元思书》则流露出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之意。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未知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两组文言选段,完成各题。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我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慍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史记•孔子世家》)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

【注释】①拜礼:拜见并接受聘礼。②中诸侯之疾:切中诸侯的弊病。③所设行:措施和作为。④用事:当政,掌权。⑤徒役:服劳役的人。⑥穷;走投无路、困厄。⑦滥:不加节制,乱来。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曲肱而枕之

  

②威武不能屈

  

③军于城父

  

④士不可以不弘毅

  

⑤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②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3)在陈蔡被围,弟子们饿得站不起来,孔子为什么还不停地讲学、诵读、弹琴、歌唱?请结合甲乙两部分材料加以综合分析。

(4)对甲、乙两组文言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称赞颜回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表明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要能自得其乐。

B.孟子认为符合仁、礼、义的策略才是“正道”,所以公孙衍、张仪之流不是大丈夫。

C.在几段选文中,对“贤者、士、仁者、君子”这几种人的道德要求是趋向于一致的。

D.选文中“安居、小人、存心”三个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我们最常用的意思相同。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居岘山之南,未尝入城府。夫要相敬如宾。荆州刺史刘表数廷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庞公笑曰:“鸿鹄巢于高林之上,暮而得所栖; 鼋鼍穴于深渊之下,夕而得所宿。夫趣舍行止,亦人之巢穴也。且各得其栖宿而已,天下非所保也。”因释耕于垄上,雨妻子耘于前。表指而问曰:“先生苦居畎亩而不肯官禄后世何以遗子孙乎?”虎公曰:“世人皆遗之以危,今独遺之以安,虽所遗不同,未为无所遗也。”表叹息而去。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反。

(节选自《后汉书逸民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

B.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夫保今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

C.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余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

D.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侏全/一身孰看/保全天下乎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世人皆遗之以危,今独遗之以安,虽所遗不同,未为无所道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庞公是一位避世隐居的高人,自食其力,从没有进过城府。

B.荆州刺史刘表去请庞公出山,特意带了很多钱财表示诚意。

C.庞公不愿做官,运用比喻给刘表讲了一番人各有志的道理。

D.庞公的妻子也是一位不慕荣华富贵的人,与庞公志趣相投。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短文两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  

A.①古来共谈

共:共同

②高峰入云

入:耸入

B.①五色交辉

交:交相

②四时俱备

俱:都

C.①猿鸟乱鸣

乱:纷乱

②沉鳞竞跃

竞:争相,争着

D.①盖竹柏影也

盖:只是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大概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自康乐(谢灵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各题。

石奢者,楚昭王相也。坚直廉正,无所阿避。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而还自系焉。使人言之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王曰:“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过听杀人,自拘当死。文公曰:“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李离曰:“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傅其罪下吏,非所闻也。”辞不受令。文公曰:“子则自以为有罪,寡人亦有罪耶?”李离曰:“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今过听杀人,罪当死。”遂不受令,伏剑而死。

(《史记•循吏列传》)

【注解】

①行县:出行属县。②以父立政:以惩治父亲来树立政绩。③子其治事矣:你还是去治理国事吧,④惠:恩惠。⑤听:偏听,偏信。⑤居官:担当的官职。⑦不与吏让位:不曾把官位让给下属。⑧傅:推诿。④听微决疑:听察细微隐情,决断疑难案件。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纵其父而还自系焉

(纵:越过)

B.不私其父,非孝子也

(私:偏袒)

C.过听杀人,自拘当死

(过:经过)

D.辞不受令

(辞:言辞)

(2)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

A.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

B.卷石底以出

(《小石潭记》)

C.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D.咨臣以当世之事

(《出师表》)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

(4)文段中石奢和李离两个人物形象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这些共同特点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甲】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注释:①鄙:边境。②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惩山北之塞

惩:  

②越明年

越: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3)对[甲][乙]两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可见他们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乙文富者两次说“子何恃而往”,说明富者也是坚决反对贫者去南海的。

B.两文都强调人要立志并付诸行动,但两文的表达方式不一样。甲文叙事为主,理寓事中;乙文叙议结合,说理为主。

C.甲文写太行、王屋二山高大,乙文写西蜀距离南海遥远,都突出了困难之艰巨,从侧面衬托了人物形象。

D.愚公和贫僧勇于挑战,最终都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怕困难、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伟大气魄。

(4)成语故事《南辕北辙》中想去楚国的驾车人也像愚公和贫僧那样执着,却没有达成所愿。请仔细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对你有什么启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