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习题。
许昌士人张孝基,娶同里富人女。富人只一子,不肖,斥逐之。富人病且死,尽以家财付孝基。孝基与治后事如礼。久之,其子丐于途。孝基见之,恻然谓曰:“汝能灌园乎?”答曰:“如得灌园以就食,何幸!”孝基使灌园。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复谓曰:“汝能管库乎?”答曰:“得灌园,已出望外,况管库乎?又何幸也。”孝基使管库。其子颇驯谨,无他过。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选自《厚德录》)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
(1)其 子 丐 于 途 (2)知 其 能 自 新 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斥逐之 ( ) ②富人病且死 ( )
③孝基怪之 ( ) ④不复有故态 ( )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A.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B.以其境过清 |
C.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 D.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久之,其子丐于途。
(2)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 读了本文后,你有何启示?
文言文阅读
扁鹊投石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战国策·秦策》)
注:①扁鹊:医学家,姓秦,名越人,战国时人,医术高明,人们就用传说中的上古名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②秦武王:战国时秦国国君。③示:给……看,④已:停止,病愈的意思。⑤石:古时治病用具,一种针灸用的石针。解释文中加横线的词语。
(1)武王示之病( )
(2) 君以告扁鹊 ( )
(3)君与知之者谋之()
(4) 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 ) 下面与“扁鹊怒而投其石”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忘操之
B拔山倒树而来
C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D 温故而知新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0
(1) 将使耳不聪,目不明。
(2)春秋之时,则素湍绿谭。扁鹊的话一是针对()而言,一是针对()而言。
阅读【甲】【乙】两个文言语段,完成下列问题。
【甲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文】①泰定元年冬,予与客张子约、陈叔夏复来雁山,从两家僮。冬日妍燠②,黄叶布地。客行望见山北口立石,髡③然如浮屠氏④。时落日正射东南山,山气尽紫。鸟相呼如归人,入宿石梁。石梁拔地起,上如大梯,倚屋檐端;下入空洞,中可容千人;地上石脚空嵌⑤,类腐木根。檐端有小树长尺许,倒挂绝壁上,叶着霜正红,绝可爱。梁下有寺,寺僧具煮茶醅酒,客主俱醉。月已没,白云西来如流水;风吹橡栗堕瓦上,转射岩下小屋,从瓴⑥中出,击地上积叶,铿镗⑦宛转,殆非世间金石音。灯下相顾,苍然无语。夜将半,设两榻对卧,子约沾醉⑧,比晓,犹呼其门生,不知岩下宿也。 选自《五峰集》
【注释】①选自《五峰集》。作者李孝光(1285-1350),元代文学家。②妍燠,暖和。③髡,古代剃去男子头发的刑罚。④浮屠氏,和尚,今译“佛陀”。⑤空嵌,孔窍玲珑剔透的样子。⑥瓴,瓦沟。⑦铿镗,这里指橡栗落在积叶上的声音。⑧沾醉,大醉。 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①隔篁竹 ②斗折蛇行
③从两家僮④比晓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②客行望见山北口立石,髡然如浮屠氏。下列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中“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往来翕忽”从侧面描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
B.乙文除了描写“景美”之外,还写到了子约的醉态,表现了人的性情之美。 |
C.甲文按“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的思路写景;乙文交代了 空间的变化,但主要采用的是时间顺序。 |
D.甲文动静结合,画线句将石潭静景展露无遗,富有色彩美、协调美。乙文形象生动,画 |
线句绘声绘色地描绘了橡栗落地“三级跳”的过程,妙趣横生。两篇文章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阅读文章,完成小题。
钱金玉官松江千总,性刚果,尚廉节。道光壬寅鸦片衅起,钱方假归省(xǐng)亲,闻讯,即束装起行。其戚友尼①之,曰:“军事方急,祸福不可知,君方在假,上官又未有文檄趣君往,何急急为?”钱不听。径至吴淞,从守西炮台,与部卒同饮食卧起,以力战相勖②。及东炮台陷,弹丸咸集于西炮台。钱奋勇督战,喋血数小时,左臂中三弹,曾不少却。其近卒泣陈劝之:“公有老母在,不可死。”笑谢曰:“焉有食国之禄,而逃其难者乎?幸勿为吾母虑也!”未几,一弹来,中左乳,遂仆。弥留之际,犹大呼“贼奴误国”不置。
注释:① 尼:劝阻。 ②勖:勉励。下面哪句中“之”的用法与意义同“其近卒泣陈劝之”中的“之”一样?()
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 B.齐之习辞者也 |
C.至之市 | D.吾欲辱之 |
请选出理解有误的一项。()
A.钱金玉在抗击英军入侵时与将士们同甘共苦,英勇奋战。 |
B.这篇短文介绍了钱金玉虽家有老母仍毫不避难,身负重伤,力战而死。 |
C.钱金玉接到上级的命令后慨然奔赴前线,抗击英军,为国捐躯。 |
D.钱金玉性格刚强果敢,有节气,至死还心怀国家,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钱金玉官松江千总 官:________②径至吴淞径:________
③及东炮台陷及:________④曾不少却少:________翻译下面句子。
(1)钱方假归省亲,闻讯,即束装起行。
译:
(2)焉有食国之禄,而逃其难者乎?
译:
鹬蚌相争
赵①且伐燕②,苏代③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敝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
惠王曰:“善!”乃止。
【注释】①赵:国名。 ②燕:国名。 ③苏代:人名。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A.至之市 | B.两狼之并驱如故 |
C.学而时习之 | D.方为秋田之害 |
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
①谓惠王曰谓:②蚌方出暴方:
③故愿王之熟计之也计:④赵且伐燕且: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从这个故事中,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
阅读与赏析(共49分)
春申君者,楚人也,名歇,姓黄氏。游学博闻,事楚顷襄王。顷襄王以歇为辩,使于秦。秦昭王方令白起与韩、魏共伐楚,歇乃上书说秦昭王。昭王乃止白起而谢韩、魏。使赂楚,约为与国。
黄歇受约归楚,楚使歇与太子完入质于秦,秦留之数年。楚顷襄王病,太子不得归。而楚太子与秦相应侯善,于是黄歇乃说应侯曰:“今楚王恐不起疾,秦不如归其太子。太子得立,其事秦必重而德相同无穷,是亲与国而得储万乘。若不归,则咸阳一布衣耳;楚更立太子,必不事秦。夫失与国而绝万乘之和,非计也。愿相国孰虑之。”应倔以闻秦王。秦王曰:“令楚太子之傅先往问楚王之疾,反而后图之。”黄歇为楚太子计曰:“秦之留太子也,欲以求利也。今太子力未有能以利秦也,歇忧之甚。而阳文君子二人在中,王若卒大命,太子不在,阳文君子必立为后,太子不得奉宗庙矣。不如亡秦,与使者俱出:臣请止,以死当之。”楚太子因变衣服为楚使者御以出关,而黄歇守舍,常为谢病。度太子已远,秦不能追。歇乃自言秦昭王曰:“楚太子已归,出远矣。歇当死,愿赐死。”昭王大怒,欲听其自杀也。应侯曰:“歇为人臣,出身以徇其主,太子立,必用歇,故不如无罪而归之,以亲楚。”秦因遣黄歇。
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后十五岁,献淮北十二县,请封于江东。考烈王许之。春申君因城故吴墟,以自为都邑。
节选自《史记·春申君列传》下列句中的“之”与“愿相国孰虑之”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闻之,欣然规往 | B.悍吏之来吾乡 |
C.永州之野产异蛇 | D.辍耕之垄上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完奉楚王命令与黄歇到秦国做人质,在秦国停留了好几年,当楚顷襄王病重之时,却无法回国。 |
B.黄歇对当时秦楚两国的局势观察得非常透彻,他游说秦国相国应侯,在应侯的帮助下,黄歇里应外合,与太子完一起返回楚国。 |
C.黄歇返回楚国后,被任命为楚国相国,封为春申君,后来春申君就在吴国故都修建城堡,把它作为自己的都邑。 |
D.黄歇为人机智勇敢,做事考虑周到,在太子归楚之事上显出了他的才能。 |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反而后图之反:②不如亡秦亡:
③度太子已远度:④考烈王许之许:翻译下列句子。
(1)顷襄王以歇为辩,使于秦。
译文:
(2)若不归,则咸阳一布衣耳。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