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山之奇,以泉,以云,以松。水之奇,莫奇于白龙潭;泉之奇,莫奇于汤泉,皆在山麓。桃源溪水,流入汤泉,乳水源、白云溪东流入桃花溪,二十四溪,皆流注山足。山空中,水实其腹,水之激射奔注,皆自腹以下,故山下有泉,而山上无泉也。
山极高则雷雨在下,云之聚而出,旅而归,皆在腰膂间。每见天都诸峰,云生如带,不能至其冢。久之,滃然四合,云气蔽翳其下,而峰顶故在云外也。铺海之云,弥望如海,忽焉迸散,如凫惊兔逝。山高出云外,天宇旷然,云无所附丽故也。
汤寺以上,山皆直松名材,桧、榧、楩、楠,藤络莎被,幽荫荟蔚。陟老人峰,悬崖多异,负石绝出。过此以往,无树非松,无松不奇:有干大如胫而根蟠屈以亩计者,有根只寻丈而枝扶疏蔽道旁者,有循崖度壑因依如悬度者,有穿罅冗缝、崩迸如侧生者,有幢幢如羽葆者,有矫矫如蛟龙者,有卧而起、起而复卧者,有横而断、断而复横者。文殊院之左,云梯之背,山形下绝,皆有松踞之,倚倾还会,与人俯仰,此尤奇也。(《黄山游记》节选 钱谦益)下列句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窥谷忘反 反:同“返”,返回 | B.横柯上蔽柯:树木 |
C.水实其腹实:充满 | D.陟老人峰陟:登上 |
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负势竞上山上无泉也 | B.鸢飞戾天者矫矫如蛟龙者 |
C.山形下绝猿则百叫无绝 | D.文殊院之左铺海之云 |
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山高出云外,天宇旷然,云无所附丽故也。作者在分写“奇山”时,通过泉响、鸟鸣、蝉转、猿叫,反衬了山的 的特点。之后,通过“鸢飞戾天者……窥谷忘反”的抒情短论,表现了作者 的思想。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鱼细石,直视无碍。”通过“游鱼细石”写出水的清澈。 |
B.黄山有三奇:泉奇、云奇、松奇。泉之奇,就奇在所有的泉水都在山脚下;而云之奇,奇在云海漫漫,奇在变幻莫测,奇在山上山下两重天。 |
C.“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运用拟声叠词,构成一幅音韵和谐的画面。 |
D.黄山松奇,首先就奇在千姿百态。它们大小、高矮不一,形态各异,各具特点,生长在黄山的不同位置,和悬崖、险峰相互映衬,风光无限。 |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小石城山记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①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②.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③;其旁,出堡坞④,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⑤,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⑥,而列是夷狄⑦,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⑧,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⑨.。”是二者,余未信之。
【注释】①黄茅岭:在湖南零陵县城西面。②垠:边界,尽头。③睥睨(pìnì):即“埤堄”,城上有孔的矮墙。梁欐(lì):屋的正梁。 ④堡坞(bǎowù):村落外边,土筑的小城堡,用以守卫。⑤箭:小竹子。⑥中州:中原,指现在的黄河中下游一带。⑦夷狄:古代汉族统治阶级对中原以外少数民族的侮辱性称呼,这里指偏远地区。⑧伎:同“技”,即技巧,指小石城山的奇景。⑨楚之南:湖南一带是古代楚国的南部。
(1)请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其 气 之 灵 不 为 伟 人 而 独 为 是 物 故 楚 之 南 少 人 而 多 石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
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③益奇而坚
④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②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投以小石 |
先帝不以臣卑鄙 |
B.是固劳而无用 |
潭西南而望 |
C.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
环而攻之而不胜 |
D.是二者,余未信之 |
是日更定矣 |
(5)这两篇短文都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到湖南永州而写的作品,在《小石潭记》中,作者借小石潭周围清幽冷寂的氛围,表达了 的感情;在《小石城山记》中,作者借小石城山景色奇秀却在荒远之地,抒发了自己 的不平之气。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下列各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请结合词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来分析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①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
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
王曰:“何如?”对曰:“臣请以雕玉为棺,文梓②为椁,楩、枫、豫章为题凑③,发甲卒为穿圹④,老弱负土,齐、赵陪位于前,韩、魏翼卫其后,庙食太牢,奉以万户之邑。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⑤,令“葬之于人腹肠”。
(选自《史记•滑稽列传》,有删改)
[注]①棺椁(guǒ):套棺;②文梓:有纹理的梓树;③题凑:指护棺的木块;④穿圹 (kuàng):掘墓穴,挖坟坑;⑤太官:主管宫中膳食的官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之蔽甚矣 |
蔽:所受的蒙蔽 |
B.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面刺:当面讽刺 |
C.发甲卒为穿圹 |
甲卒:士兵 |
D.王乃使以马属太官 |
属:通“嘱”,交付 |
(2)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
B.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
C.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
D.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
(3)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邹忌讽谏齐王时,采用类比方式说理,层层推进,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
B.齐王真诚采纳邹忌的谏言,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最终实现齐国大治。
C.楚王宠爱马,让他的爱马在吃、穿、住等方面过着优裕的生活,最终导致马肥胖而死。
D.楚王欲以人君礼葬马,优孟冒死直言,以退为进,消除楚王排斥心理,成功说服楚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②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冷泉亭记
白居易
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言,冷泉亭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
春之日,吾爱其草熏熏,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夏之夜,吾爱其泉渟渟,风泠泠,可以蠲烦析酲 ①,起人心情。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矧又潺湲洁物,粹冷柔滑,若俗土,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潜利阴益,可胜言哉! 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
杭自郡城抵四封,丛山复湖,易为形胜。先是领郡者,有相里君造虚白亭,有韩仆射皋作侯仙亭,有裴庶子棠棣作观风亭,有卢给事元辅作见山亭,及右司郎中河南元藇最后作此亭。于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谓佳境殚矣,能事毕矣。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无所加焉,故吾继之,述而不作。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
【注释】①蠲(juān)烦析酲(chéng):解除烦恼,消除困倦。
(1)下列关于加点文言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郡言,灵隐寺为 尤(尤:最)
B.广不 累丈(累:重叠)
C.可谓佳境 殚矣(殚:竭尽)
D.述而不 作(作:炒作)
(2)下列关于加点文言虚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由寺观言(由:从)
B.坐 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而:连词,表转折关系)
C.眼耳 之尘(之:的)
D.后来者 虽有敏心巧目(虽:即使)
(3)把下列两个文言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①春之日,吾爱其草熏熏,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
②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亭林①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②,呼老兵诣道边酒垆③,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
(节选自《清朝艺苑》)
[注释]①亭林:即顾炎武。②亭障:边塞岗亭、堡垒。③垆:酒家的代称。
(1)用“/”给乙文划线语句断句,划两处。
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②手不释书
③岂他人之过哉
④以一骡二马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②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
(4)结合甲、乙两文,说说你受到怎样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