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文言文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伤仲永/以伤先帝之明 | B.世隶耕/隶而从者 |
C.即书诗四句/无从致书以观 | D.固众人/吾义固不杀人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方仲永的才能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我们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玩味古典:
【甲】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乙】楚有祠者①,赐其舍人②卮③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①祠者:管祭祀工作的人;②舍人:手下办事人员;③卮:古代盛酒的器皿。 解释加点字。
是吾剑()所契者()
遂饮其酒()终亡其酒()请选出下列句中的“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入水求之 | B.心之所向 |
C.数人饮之不足 | D.子安能为之足 |
请选出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
A.明察秋毫必细察其纹理 | B.拔山倒树而来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C.昂首观之作青云白鹤观 | D.数人饮之不足蛇固无足 |
翻译下列语句。
(1)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甲】文与【乙】文都是寓言故事,它们分别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启示?(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3分)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①。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⑤往者尝为邺⑥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⑦孤,孤法卿父?”元方曰: “周公⑧、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⑨,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释】①候:拜访,问候。袁公:即袁绍,东汉大将军,东汉末年群雄之一。 ②履行:实践,做。③绥(suí):安,安抚。④恣(zì):放纵、无拘束,这里指顺从。⑤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⑥邺(yè):地名。⑦法:效法,仿效。⑧周公:周武王的弟弟。⑨周旋动静:这里指思想和行动。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⑴陈太丘与友期行()⑵相委而去()
⑶ 周公不师孔子()⑷孤往者尝为邺()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何不同?
尊君:
家君:从甲文看,你觉得陈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说说乙文中陈元方第二次答语的巧妙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筒尝于国学
动筒(1)尝于国学(2)中看博士论难(3)云:“孔子弟子达者有七十二人。"动筒因问曰:“达者七十二人,几人已着冠(4)?几人未着冠?”博士曰:“经传无文。”动筒曰:“先生读书,岂合(5)不解孔子弟子着冠有三十人,未着冠者有四十二人?”博士曰:“据何文以知之?”动筒曰:“《论语》云:‘冠者五六人’,五六三十也,‘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也,岂非七十二人?”坐中大笑,博士无以对。
[注释]①动筒:人名。②国学:京师官学的通称。③论难:针对对方的论点进行辩论。④着冠:成年。⑤岂合:怎么能。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尝于国学中看博士论难()(2)动筒因问曰()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或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据何文以知之
A.可以为师矣 | B.徐喷以烟 |
C.以丛草为林 | D.士不可以不弘毅 |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坐中大笑,博士无以对。请从动筒或博士(任选)角度,谈谈本文给你的启示。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不亦说乎()(2)温故而知新()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4)是知也()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本文中很多话都成了名言警句。如果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做成书签,你会选择哪句?请说说你的理由。
句子:
理由:
夏昼偶作(唐)柳宗元
南州溽暑醉如酒①,隐几熟眠开北牖②。
日午③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④。
【注】①南州:指永州。溽(rù)暑:又湿又热,指盛夏的气候。醉如酒:像喝醉了酒那样要打盹。②隐几:凭倚着几案。北牖(yǒu):北窗。③日午:中午。④茶臼(jiù):指捣茶用的石臼。这首诗中体现睡得很深的一个字是;以有声衬无声的一个字是。
诗的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