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3分)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①。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 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⑤往者尝为邺⑥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⑦孤,孤法卿父?”元方曰: “周公⑧、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⑨,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释】①候:拜访,问候。袁公:即袁绍,东汉大将军,东汉末年群雄之一。 ②履行:实践,做。③绥(suí):安,安抚。④恣(zì):放纵、无拘束,这里指顺从。 ⑤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⑥邺(yè):地名。⑦法:效法,仿效。⑧周公: 周武王的弟弟。⑨周旋动静:这里指思想和行动。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⑴陈太丘与友期行 ( ) ⑵相委而去 ( )
⑶ 周公不师孔子 ( ) ⑷孤往者尝为邺(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何不同?
尊君:
家君: 从甲文看,你觉得陈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说说乙文中陈元方第二次答语的巧妙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各句中都有一个词活用为另一种词性的词,例如: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等,请指出并解释。
A.京中有善口技者_____________作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B.妇抚儿乳___________________作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C.妇手拍儿声_________________作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D.不能名其一处也_____________作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课外文言文阅读
鲁人曹沬
曹沬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①。曹沬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②。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沬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沬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②,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沬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割鲁侵地,曹沬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注释】①好力:爱好勇武、力气。②鲁城坏即压齐境:意思是说,你们侵略鲁国,已经深入到都城边缘,假如鲁国的都城倒塌,就会压到齐国的边境了。 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颜色不变()(2)欲倍其约()对画线句“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大丈夫贪图小的利益用来求得一时的快意,就会在诸侯面前丧失信用,失去天下人对您的支持,不如归还他们的失地。 |
B.贪图小的利益用来求得一时的快意,就会在诸侯面前丧失信用,被天下人抓住把柄,不如归还他们的失地。 |
C.贪图小的利益用来求得一时的快意,就会在诸侯面前放弃信用,失去天下人对您的支持,不如归还他们的失地。 |
D.贪图小的利益用来求得一时的快意,就会在诸侯面前丧失信用,失去天下人对您的支持,不如归还他们的失地。 |
“曹沬执匕首劫齐桓公”的目的是什么?从文中可以看出曹沬是一个怎样的人?
课内文言文阅读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茂盛的样子 | B.野芳发而幽香芳:芳香 |
C.山肴野蔌蔌:菜蔬 | D.弈者胜弈:下棋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者到底在“乐”些什么呢?请结合文中的语句说说你的理解。
课外文言文阅读
国有三不祥
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不祥也?”晏子对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也。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晏子对曰() (2)乃若此者也()对画线句“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在虎穴见到了虎,在蛇洞见到了蛇,怎么能说是不祥之兆呢? |
B.到虎穴去,到蛇洞去就见到了蛇,怎么能说是不祥之兆呢? |
C.如果在虎穴,在蛇洞见到了蛇,怎么能说是不祥之兆呢? |
D.到虎穴去就见到了虎,到蛇洞去就见到了蛇,怎么能说是不祥之兆呢? |
晏子借向景公解疑的机会,巧妙地给君王提出了什么建议?
课内文言文阅读
口技
林嗣环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宾客大宴会:适逢 | B.妇抚儿乳乳:乳头 |
C.宾客意少舒舒:伸展、松弛 | D.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说出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请问文中的哪些内容属于侧面描写?